保存完整的宋代古橋櫛風沐雨,仍橫跨在謝沐河上;高大雄偉的文昌閣矗立在河畔;200多幢明清古宅,古色古香;摩崖石刻上,文天祥題寫的真跡,跨越千年。
這裡是千年古村上甘棠村。上甘棠村位於湖南省西南部的永州市江永縣。它是湖南迄今為止發現的最久遠、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早在2006年,村裡的古建築群就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甘棠村一左一右靠著兩座山頭,右是昂山,左側將軍山,村後則是延綿的大山,前有謝沐河玉帶環繞,山水如畫。古村猶如坐在太師椅中,走進村裡宛如步入世外桃源。村裡現有453戶居民,共1800多人,除7戶人家是新中國後遷入的異姓外,其他都是周氏族人。清代道州《周氏宗譜》記載,上甘棠周氏族人為召公姬姓後裔。隋末,周氏南遷始祖周歸仁由山東青州遷到湖北襄陽,至第四世周安時生如鍉、如錫二子,至此。一千多年來上甘棠遂成周氏族人世居地,為瑤鄉少有的幾個漢人居住的古村落之一。
據考證,自宋代初年,周氏族人就開始定居上甘棠村,世代繁衍,延續至今。村口立有一座「上甘棠村」重簷牌坊。一條十幾米寬的河流,像是一條護城河,也像是一條分界線,分開了新村和舊村落。
沿河有一道高牆,將村落圍起。進入門樓,門樓有孔洞,在古代曾經大門,二層有觀察孔或槍眼,可以防匪患。沿村裡古道前行,每個巷口建有一座門樓,門樓雕龍畫棟,門樓建築一般比較講究,八字牆門,雕花梁枋,磐石門墩,顯示地位和財力。村裡人說,古時周氏各個支系按門樓聚族而居。原來沿主街道設有一至九單九個門樓,現在保存較好的有一單、四單、五單、七單四座門樓。村內至今仍保存著200多幢明清時代的古民居,多以明清建築為主。
進入南柵門,第一幢建築是「周氏祠堂」又稱「忠厚祠」,為明末清初建築。忠厚祠北側一幢建築是「上甘棠博物館」,記載了村子的歷史、村子裡走出的周氏族人的概況。
村外幾十米處,沿著謝沫河向北走去,過一座長滿青草的石頭橋,「步瀛橋」。這是上甘棠村主要出入口。據村內一塊古碑記載,「步瀛橋」名字是「仿唐太宗時學士登瀛州之意」,也稱「登瀛橋」。橋為三孔石拱橋,長30米,寬4.5米,高5米,造型優美,始建於北宋靖康元年(1336年)。為全省現存唯一一座宋代石橋。
過步瀛橋,與村隔河對岸,一座高聳的樓閣建築,曰文昌閣,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共四層,高16米,面寬10.6米,進深10.2米,矗立於謝沫河西岸。文昌閣前有古戲臺,後有古驛道,是上甘棠村民聚會之處。
夕陽下,或者晨光裡,童叟牽牛從橋走過,後有壯觀的文昌閣,千年影像,倒映在河流中,是遊客們最喜歡的攝影角度。
(村落 何勇攝)
村外百多米處將軍山下,順著山腳一條石階向上,這是古驛道。近百米山崖上刻滿摩崖石刻,被稱為「月陂亭」石刻。保留下來的27塊石刻,訴說著千年古村的歷史。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南宋著名將領文天祥題寫的「忠孝廉節」四個大字。據說,時任湖南提刑的文天祥曾進駐永明縣(今江永縣),與文天祥在京城知交的周德源回鄉探親時拜訪文天祥,向其求字。文天祥揮毫寫下「忠孝廉節」四個大字。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永明縣令王偉士命人將四字刻於「月陂亭」崖壁上。
【來源:這裡是湖南】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