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十一」後,快遞業迎來高峰。
「雙十一」、「雙十二」火爆落幕,此起彼伏的敲門聲來自快遞小哥,除了家門口拿到想要的商品,伴隨而來的更是堆滿了半個陽臺的快遞包裝,而這些包裝材料正是環境的敵人,造成了巨大汙染。據統計,2015年全年快遞業使用包裝箱99.22億個,編織袋30多億條,膠帶169.85億米。北京市人大代表、垃圾處理問題專家王維平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人們在享受足不出戶購買商品便利的同時,快遞包裝帶來的汙染問題正日益凸顯。
現象發現:化妝品包裝比商品大幾倍
「雙十二」剛過,讓市民錢女士發愁的不是「剁手」後的「吃土」,而是家裡收之不盡、扔之不絕的各種快遞包裝箱、包裝袋和裡面五花八門的填充物。「以前都會賣給收廢品的,但隨著網購越來越多,特別頭疼。最多時一天收到十四個快遞,包裝箱一下就佔滿了半個陽臺。」
以前,錢女士還會將各種紙殼積攢到一起,打電話讓廢品回收人員上門回收,但後來回收人員總是拖拖拉拉不願意上門。「有一次將近十斤的紙箱,才賣了六塊錢,搬來搬去不說,人家還挺不樂意,說現在紙箱子價兒上不去,來收一趟還不夠跑腿兒的。」
除了物品的外包裝,為保證東西不在盒子裡晃動,盒子裡面還會填充各種塑料填充物。「比較常見的就是氣泡膜,比如一個小小的眼霜,氣泡膜一裹,體積比原來大了三四倍,其實眼霜本身就有兩層包裝,這麼包裹實在是沒有必要」。
錢女士說,充氣的填充袋、S型的散裝泡沫塑料,還有酒水專用的氣泡膜,也都是常見的包裝物。
隨機調查:八成人將包裝直接扔掉
「這種東西廢品回收的不收,基本上也就都進垃圾箱裡了。」錢女士說,怕物品磕碰情有可原,但紙箱包裝外的層層塑料包裝袋、再裹上好幾圈透明膠帶的做法,她認為完全沒有必要。「這麼多塑料品包裝,肯定是不環保。」
因為覺得麻煩,現在錢女士不會再叫廢品回收人員上門,包裝箱直接被碼放到樓道的垃圾桶旁邊,有些物業清潔工會拿走。
錢女士說,有生鮮配送網站的配送人員會當面開箱,再把包裝拿走,既可以讓顧客當場驗貨,而且紙箱也直接回收再次利用。「但現在這樣做的商家太少了。」
記者隨機調查了20位市民,其中八成人表示,收到的快遞包裝都是直接扔掉,大部分人表示,如果是塑料包裝物,更是全部扔進垃圾桶。「比如包裝書籍之類的小塑料包裝,留著也不知道怎麼用」,家住豐臺區的劉先生說。
市民質疑:外賣塑膠袋隨便用太浪費
時下,越來越多的上班族和「家宅族」都過上了沒有外賣活不了的日子,高小姐就是其中一員,「上午飯和晚飯都叫外賣,有時候早上一睜眼就拿起手機叫早餐。」
「每一餐送來都至少一兩個塑料餐盒、一兩雙一次性筷子。外面還有個塑膠袋。」高小姐說,「超市的塑膠袋都要收費了,結果超市省下來的塑膠袋,外賣這兒隨便用。」記者在高小姐家見到了好幾個塑料餐盒,「留了幾個,有的只是裝了點水果,和新的一樣,但是扔了可惜,不扔也不知道幹什麼用。」有幾次她想將這樣的餐盒再利用,比如放進微波爐加熱食品,「但不知道這種餐盒能不能微波使用、是不是環保無毒,最後都扔了。」
賣家說法:包裝少了顧客容易給差評
曾經在淘寶和微信銷售過自製手工飾品的店主薛先生告訴記者,除了購進各種原材料用於製作飾品,每月還都要購買大批的包裝用品。「物品都講究包裝,包裝好了大家就覺得東西高大上。我們也沒辦法,有人因為包裝不合心意不給好評的。」
薛先生舉例,例如一個手工頭飾,至少就需要一個紙質卡板、一個透明塑料包裝。外面還要再包裹氣泡膜,放入紙箱的時候,箱子裡要塞滿報紙。「有時候包裝成本都快趕上原料成本了。」他說,這些包裝產品基本是在網上購買的。「尤其是大批量購買時,一拆包裝確實能聞見比較刺鼻的氣味,多數店主大概都不太會考慮是否環保,只要價格便宜就行了。」
薛先生說,現在網絡購物都是「好評大如天」,很多賣家深怕買家感受不到「誠意」,除了商品價格、質量,在包裝方面也絲毫不敢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