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請叫我「特大城市」!
住建部日前(2020年12月31日)發布的《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顯示,全國有6個城市城區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16個城市超過500萬,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分別為:上海、北京、重慶、廣州、深圳、天津、東莞、武漢、成都、杭州。
青島城區常住人口達到529.48萬人,比上年增加16.78萬人,位列全國第15位,邁入特大城市行列。
建成區面積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分別為:重慶、北京、廣州、上海、東莞、天津、深圳、成都、南京、武漢。
青島建成區面積達到758.16平方公裡,比上年增加43.09平方公裡,位列全國第11位。
觀象君查閱往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發現,2010年-2019年的十年間,青島城區常住人口從276.28萬人,增長到529.48萬人,增長了92%,幾乎翻了一番;建成區面積從282.33平方公裡,增長到758.16平方公裡,增長了169%,10年間幾乎長出了兩個「青島」。
最近十年,青島城區規模快速擴張,「大青島」雛形初顯。但從城區常住人口看,青島的規模還不算大:建成區面積排名全國第11位,但城區常住人口僅排名全國第16位,城區常住人口密度為0.7萬人/平方公裡,不僅遠低於一線城市,也比同類城市低了不少,還有不小的潛力可挖。
與此相印證的還有一個關鍵數據:城鎮化率。截至2019年末,青島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74.12%,不僅遠遠低於上海、深圳、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還低於南京、瀋陽、武漢、長沙、杭州、蘇州、大連、合肥、西安、鄭州、成都等城市。
面向「十四五」,青島應當在繼續擴大城市規模的同時,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進一步加快「人」的城鎮化進程,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不斷提高城市品質,增強城市對人口的吸引力、承載力。
01
這個地級市竟然超過了直轄市
衡量一個城市大不大,有很多指標,其中一個重要指標是建成區規模。
建成區是指城市行政區內實際已成片開發建設、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設施基本具備的地區。通俗地講,建成區就是就是指具備了城市相應功能的成熟區域。
建成區作為衡量城市發展的一個指標,能夠反映一個城市的城市化程度。比如,都說「大上海」,是指上海的城市大,即建成區面積大,但其實上海的市域面積只有6340平方公裡,在中國眾多城市中並不十分突出。
《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顯示,建成區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裡的城市一共有6個,分別是重慶、北京、廣州、上海、東莞、天津。
其中,重慶市建成區面積達到1515.41平方公裡,是全國最大的城市。重慶主城區由9個中心城區,12個主城新區共計21個市轄區構成,面積近3萬平方公裡,真是夠大。很多區的面積都與一個中等城市規模相當。但如果考慮到8.24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市域面積,重慶1515.41平方公裡的建成區面積並不算大,「建成率」並不高。
排在第二位的是北京,建成區面積為1469.05平方公裡,下轄16個區,市域全部劃區,已經沒有縣。北京城鎮化率達到86.6%。
六個超大城市,要麼是直轄市,要麼是一線城市,只有一個是例外,那就是東莞。一個年輕的地級市,建成區面積竟然高達1194.31平方公裡,超過了直轄市天津和一線城市深圳,遠高於成都、南京、武漢等老牌城市,頗令人意外。
東莞是怎麼做到的?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東莞是廣東省東江行政區轄下的一個農業縣,建成區面積僅有4.98平方公裡。上世紀80年代後期,東莞才撤縣建市,結束了東莞縣級建制的歷史,開啟了城市化進程。
2001年,為改變「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發展模式,強化中心城區的建設,東莞提出「一年一大步、五年見新城」的口號,由此掀起了一股建設新城的熱潮。
70年間,東莞的城市建成區面積從不到5平方公裡擴大到1194.31多平方公裡,「長大」了238倍,絕對算得上是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蹟。
當然,城市建設不能「攤大餅」,不能一味地「貪大求全」,必須走內涵式發展的路子。
02
人的城市化要跟上土地的城市化
城區常住人口是衡量一個城市能級的關鍵指標。
在國務院發布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中,以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其中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
《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顯示,全國有6個城市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16個城市超過500萬。
其中。上海為 2428.14萬人,北京為1865萬人,重慶為1540.88萬人,廣州為1352.36萬人,深圳為1343.88萬人,天津為1303.84萬人。東莞和武漢城區常住人口也達到「準千萬級」。
建城區人口密度才是衡量城市繁華度、人口聚集度和經濟貢獻度的關鍵指標。馬爾地夫首都馬累人口密度高達10萬人/平方公裡。紐約曼哈頓每平方公裡為2.84萬人/平方公裡。中國城市中,北京市西城區2.33萬人/平方公裡、上海市黃浦區3.51萬人/平方公裡、廣州市越秀區3.44萬人/平方公裡,天津和平區3.51萬人/平方公裡、重慶市渝中區3.28萬人/平方公裡、西安市碑林區2.79萬人/平方公裡。
城市的誕生與成長很大一個動因就是為了實現更經濟,更集約的發展。但近二十年來,我國普遍存在城市建成區土地擴張速度遠高於人口增長速度,人口密度遞減下滑現象。目前,城區常住人口排名前50位的城市中,城區人口密度大於1萬人/平方公裡的城市有23個,不足一半。
投入低,產出高,是城市生機勃發、發展勢頭長盛不衰的第一動能。而人口低密度,必然會助推土地成本、人均基礎設施建設成本、住宅開發成本、交通出行成本、物流成本和市場交易成本,導致城市人才吸引力、綜合競爭力以及經濟發展持續力的同步下降。這就是為什麼一些城市擴張步子邁得太大,人口密度太小,以至於出現「空城」「死城」等現象的原因。
城市是為人而建的,在擴大城市用地規模的同時,要更加注重人的城市化,要不斷增強城市對人的吸引力、集聚力,讓人成為城市的活力之源、動力之源。
這也是「搶人大戰」日益白熱化背後的邏輯所在。
搶人大戰最早發端於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後來,逐漸下沉,向新一線城市、二線三線城市蔓延。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陸續有東莞、成都、武漢、南昌、南京、蘇州、上海、廣州等20多個城市降低了落戶門檻。12月14日至24日10天內,無錫、福州、青島、廣州、蘇州在內的5個城市先後調整戶籍政策,降低落戶門檻。
在後來者的步步緊逼下,一線城市再次「加碼」。2020年,上海先是針對本地的國家一流大學高校畢業生鬆綁落戶,接著面向全部留學歸國人員放寬社保門檻,「特殊人才」可以直接落戶,李佳琪和楊超越就是被上海作為特殊人才引入落戶了。
而廣州的「差別化入戶」堪稱是史上最寬鬆的一線城市落戶政策,只需滿足大專或技校學歷,社保滿一年,年齡在28歲及以下,就能在廣州7個行政區實現落戶。
最近,蘇州出臺政策規定,租房就可以落戶。而福州出臺的《關於進一步降低落戶條件壯大人口規模的若干措施》表示,從2021年1月1日起,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實現落戶「零門檻」。
「搶人」的背後,搶的是人口紅利,搶的是與人相關聯的資源,搶的是城市的未來。
03
大青島「面子」有了,「裡子」還需做實
翻開近10年的歷史數據可以看到,青島的城市擴張速度是相當快的。
從面積不足一千平方公裡到現在超過一萬平方公裡,從狹窄的南北帶狀發展,到「全域統籌、三城聯動」,再到「三灣三城」,改革開放40多年來,歷經四輪大的區劃調整,大青島格局躍然而出。
每次城市區劃調整的大原因都是相似的,那就是既有的區劃不適應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適應城市發展新的需求,必然要進行調整和完善。
1994年區劃調整前的青島市區,囿於92平方公裡的老城區、南北狹長的一帶,城市發展已經展不開手腳。此輪調整,讓青島的城區面積大大增加,直接帶動了青島東部城區的飛速發展,形成了「東移、北進、西跨」的城市空間展布格局,為建設大青島注入力量。
2012年12月1日,青島市再次經歷區劃大調整:撤銷市北區、四方區,設立新的市北區;撤銷黃島區、膠南市,設立新的黃島區。這一輪的區劃調整,也與2012年青島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全域統籌、三城聯動、軸帶展開、生態間隔、組團發展」的空間發展戰略相呼應。
2017年召開的青島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三灣三城」的城市框架,以膠州灣群為依託打造中心城區、以靈山灣群為依託打造西部灣城、以鰲山灣群為依託打造東部灣城,構築海灣型城市新格局。同年10月30日,即墨區掛牌,青島市行政區劃由六區四市變為七區三市,青島市區面積達到5214平方公裡,逐步實現了從大青島,到大城市的轉變。
2010年-2019年的十年間,青島城區常住人口從276.28萬人,增長到529.48萬人,增長了92%,幾乎翻了一番;建成區面積從282.33平方公裡,增長到758.16平方公裡,增長了169%。
應該說,青島的城市建設已經取得了大跨越,今天的青島城市規模、經濟體量,是過去不敢想的。但也要看到,與前排城市相比,青島的城市規模和水平都還有很大的差距。
比如,青島城市建成區規模居全國第11位,但城區常住人口規模只列全國第16位,低於東莞、武漢、成都、杭州、南京、鄭州、西安、瀋陽等城市。
以青島對標城市作比較,上海、深圳的市域面積分別是青島的二分之一和六分之一,但建成區面積分別是青島的1.6倍、1.3倍,城區常住人口分別是青島的4.6倍、2.5倍。
近十年來,青島的城區人口密度同樣出現下滑:2010年人口密度為0.98萬人/平方公裡,到了2019年,下滑至0.7萬人/平方公裡,下降幅度達到29%。青島城區人口密度在全國城區常住人口規模前50強城市中,位列倒數第2位。
人口低密度的對應面是城市空間資源和公共設施的閒置,降低城市整體運營效率,不利於提升城市能級。
破解這些問題,關鍵就是快速集聚高素質人才,擴大城市人口規模。對標國內其他城市,青島的人口增長速度偏慢。要站在城市未來發展的戰略高度,始終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作為城市最大的「富礦」,改革步子再大一點,探索推出更開放、更靈活的人才招引和培育機制,更好集聚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持久動力。要圍繞擴大城市人口規模,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促進人口持續均衡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為進一步提升城市發展質量指明了方向。
日前,住建部明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就是要推動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從粗放型外延式發展轉向集約型內涵式發展,將建設重點從房地產主導的增量建設,逐步轉向以提升城市品質為主的存量提質改造。
與此同時,面向「十四五」,青島城市建設必須轉向內涵式發展,不能搞簡單的規模擴張。要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堅持全域綠色化、城鄉融合化、就地市民化「三化同步」,建成人產城深度融合的典範城市,讓青島市民更多地感受到城市發展帶來的紅利。
【來源:青報觀象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