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成為今年兩會的高頻詞,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由此見得,扶貧攻堅意義之大、責任之巨,不言而喻。
「欲強者,須以擔當為己任」。中國平安在廣東省扶貧辦的指導下,創新推出了大型互動消費扶貧公益項目「平安雲農場」, 幫助中西部地區扶貧農產品搭建一個展示、推廣和銷售平臺。「雲農場」的農產品來自平安「三村工程」在全國貧困地區的產業幫扶基地,其中包括平安銀行「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班」學員生產基地出產的涼山特級初榨橄欖油、廣西白色芒果、烏蘭察布陰山燕麥、贛南尋烏臍橙等。
與之相呼應的,還有平安銀行通過「扶智培訓、產業造血、一村一品、產銷賦能」打造「四位一體」的產業扶貧閉環,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扶貧生態圈。以此實現賦能農戶,深度連結消費者、社會公益力量,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工作。
欲「扶貧」必「扶智」 著力下好「扶貧閉環」裡的「先手棋」
扶貧之道,需先扶智。這是平安銀行在金融扶貧的實踐中,探索長效脫貧機制的新思路。扶貧路上,需以培養人才為「先驅動力」,才能激發扶貧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幫助貧困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
秉承人才為先的思想,平安銀行在國務院扶貧辦的指導下,聯合中國扶貧志願服務促進會共同舉辦了「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班」。
實踐中,針對貧困村的培訓內容設置並非易事,需「學為所需、學能所用」。平安銀行的培訓內容其一包含產業政策、財務管理等專業知識;其二涵蓋電商運營、種植養殖等實用技術;其三組織學員實地考察交流,為其開拓視野、激活觀念;其四在學員培訓結束後一年內持續提供技術支持和導師輔導。
截至2020年5月25日,扶智培訓共舉辦22期,培養3255人,覆蓋18省份78縣。更出乎意料的是,疫情期間,「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班」這個脫貧攻堅的「小陣地」也在緊跟平安銀行的戰疫步伐,發揮出了大作用。
來自陝西銅川的石柱鎮活龍村的王豔林是培訓班的一員。在去年9月王豔林參加完培訓班學習後,平安銀行將其經營的果業合作社納入「平安果」特色農產品品牌,同時為其對接本來生活、平安扶貧商城等金融與電商流量。在平安銀行半年多持續跟蹤輔導下,王豔林的果業合作社實現量價齊升,還僱傭了上百位貧困農民到合作社務工,帶動脫貧致富效果非常明顯。
今年疫情發生以來,平安銀行第一時間向湖北省慈善總會捐款3000萬元,並持續推進助力疫區的後勤保障工作,馳援一線,共抗疫情,「戰疫不鬆勁、扶貧不收兵「:採購76噸田東扶貧蔬菜、採購內蒙「陰山優麥」燕麥片、蔬菜禮包捐贈武漢……而王豔林也在為物資抗疫貢獻自身力量,一邊組織村民趕工,篩選果粒大、色澤豔、口感佳的蘋果,一邊四處聯繫貨車,給武漢市民送來了45噸蘋果。
在王豔林為物資抗疫貢獻自身力量之時,來自貴州臺江縣排羊鄉的吳斯敏報名參加扶智培訓班,由於受疫情影響,原計劃實地集中培訓改為線上遠程培訓。吳斯敏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參觀了火龍果和蔬菜種植基地、學習了必修課程,並且在課程庫裡搜索到《林下反季節種香菇》《香菇栽培技術》等實用視頻。為期10天的線上扶智培訓,與實地培訓一樣充實,吳斯敏接受了精準的理論與技術支持,這給了他充分的信心,帶領更多的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王豔林、吳斯敏……越來越多致富帶頭人在平安扶智培訓的精準覆蓋之下,接受了理論知識的武裝、專業技術的提升和思維模式的開拓,遍地星火漸成燎原之勢。
從「輸血」到「造血」 加速打通「扶貧閉環」的「任督二脈」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活水灌溉。脫貧攻堅的道路上,離不開對金融產業扶貧的探索和推進,離不開對貧困地區資源產業稟賦的深挖和貧困戶「造血」功能的培育。
為培育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平安銀行村官工程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推出扶貧貸、扶貧債等多種業務模式,助力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特色產業發展,引導資本、技術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賦能「造血」式可持續產業扶貧模式。
水電資源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生產要素之一,平安銀行「村官工程」創新性地推出水電扶貧「211」幫扶模式(兩筆資金,一份幫扶協議,一個長效幫扶機制)。
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兩河鎮便是平安銀行水電扶貧的項目之一。過去3年間,平安銀行陸續向當地水電企業發放了3.3億元產業扶貧貸款用於當地水電項目建設及運營,並聯合企業開展羊肚菌產業幫扶項目,僱傭貧困戶到羊肚菌基地就業,通過提供技術、保底收購等方式,將貧困種植戶們納入羊肚菌種植產業鏈條中來。
目前,水電扶貧模式已先後在廣西、雲南等地成功落地,投放扶貧資金44.58億元,惠及33萬餘貧困戶。該模式還獲得了聯合國工發組織、國際小水電中心的高度評價,被推薦入選《國際小水電發展報告》,為世界各國減貧事業提供樣板。
除了水電貸之外,平安銀行創新開發了養殖貸、種植貸、修路貸、扶貧債等產業幫扶模式,以優惠利率貸款支持核心農業企業的扶貧項目,聯合開展產業扶貧,引入現代化農業產業鏈,將企業的種植、養殖生產工作與貧困戶緊密聯繫起來,幫助貧困戶穩定脫貧增收。
自2018年以來,平安銀行持續為貧困地區嫁接金融資源,為貧困地區提供產業扶貧資金200餘億元,惠及貧困人口超過73萬人。
「一村」樹「一品」 成就「扶貧閉環「的創新引擎
「五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農產品生產具有很強的特殊性。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條件,發展的水平都不盡相同。如若要破解農民在發展生產中普遍存在的增收乏力難題,則要根據一定區域的資源稟賦和特點,以市場為導向,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和品牌優勢。
深思之下,平安銀行洞察市場發展的規律,因地制宜在扶貧地積極推出「一村一品」策略,產業集中後不僅便於專業化、精細化的管理,更形成了產業化、品牌化、規模化的效應。
以內蒙古烏蘭察布為例,平安銀行經過多次實地考察論證,發現這裡的水土氣候條件特別適合種植燕麥,品相好、產量高、附加值大,十分適合作為地域特色農產品推向全國市場。
為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平安銀行聯合平安產險與當地陰山優麥的企業達成了人、財、物一攬子合作方案,產前為當地貧困戶提供包括種植、免費提供優質種子、保護性回購一攬子服務,產中引入人工智慧科技,提升扶貧效能,產後搭建協銷模式,直達消費者餐桌。僅在2018年,陰山優麥項目已帶動1087戶貧困戶脫貧。
不止「陰山燕麥」,來自廣西百色的「桂七芒果」、四川大涼山的橄欖油、江西贛州的尋烏臍橙、湖南衡陽的山茶油……都在平安銀行「一村一品」的賦能下享譽全國。
平安銀行「一村一品」,以「村」為切入點,以「品」為突破口,幫助地方特色農業「提品質、創品牌、降成本、增收益」,形成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品牌,不斷增值壯大農村特色優勢產業,促進了農業增值增效和農民廣泛增收。
產銷一體化 激發「扶貧閉環」的生命力
在整個產業扶貧閉環中最終變現為生產值的就是「銷售埠」,這是農產品到達消費者完成交易的最終埠。今年受疫情影響,大量貨物出現滯留現象,各個貧困地區農產品的銷售面臨極大挑戰。
對此,平安銀行將扶貧公益與網際網路電商+直播相結合,針對扶貧農產品,平安銀行整合資源進行線上推廣銷售,通過構建「金融流量轉換成農產品銷量」的消費扶貧場景,全面促進農產品銷售,切實推動消費扶貧項目落地。
為緩解疫情對貧困地區農戶的影響,平安銀行在口袋銀行扶貧商城開展「戰疫助農,樂善扶貧」活動。「我有一棵芒果樹」,創新線上認養芒果樹,為貧困地區春耕復產補充資金。雲南蒙自新鮮枇杷等數十種農產品也通過線上扶貧商城走進千家萬戶。
「平安雲農場」更是以一種全新的將趣味性遊戲與公益結合的方式,在無縫銜接農產品高效推廣的同時,快速推進扶貧農產品銷售轉化,這是平安銀行打造產業扶貧閉環中的一個重要關節。
據悉,在平安銀行的幫扶下,8大省份逾30種農產品都將於近期上線壹錢包商城、口袋商城、好車主、金管家等電商平臺,開展直播帶貨聯動,發掘網際網路用戶消費潛力,助力消費扶貧雲上行。
此外,平安銀行還將在平安集團科技資源支持下,利用雲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支持扶貧農產品「三品一標」追溯體系建設,對符合條件的扶貧農產品提供包含溯源保險的放心碼品質認證。
脫貧未告捷,平安不收兵。脫貧攻堅決戰在即,衝刺階段疊加戰「疫」,平安銀行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竭盡全力奮戰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助力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