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藥】斂瘡生肌散紅腫,要想臉白用——白蘞

2021-02-07 e診所

4.治療扭挫傷。取見腫消2個,食鹽適量,搗爛如泥外敷。共治80例,66例有效。有的經治4天就腫消痛減而愈。

此外,本品尚具清熱涼血、收斂止血作用,常與生地黃或阿膠同用,治療血熱之咯血、吐血;單用搗爛外敷還可用於扭挫傷痛等。

現在人們常用五白粉(白芷、白朮、白茯苓、白芨、白蘞各等分)、七白粉(白朮、白芷、白芨、白蘞、白茯苓、白芍、珍珠粉各等分)做面膜,七種成分叫做七白子, 具有美白功效。

【相關論述】

1.《本草衍義》:「白蘞、白芨古今服餌方少有用者,多見於斂瘡方中,二物多相需而行。」

2.《本經逢原》:「白蘞,性寒解毒,敷腫瘍瘡,有解散之功,以其味辛也。《本經》治目赤驚癇溫瘧,非取其解熱毒之力歟?治陰腫帶下,非取其去溼熱之力歟?《金匱》薯蕷丸用之,專取其辛涼散結以解風氣百疾之蘊蓄也。世醫僅知癰腫解毒之用,陋哉。同地膚子治淋濁失精,同白及治金瘡失血,同甘草解狼毒之毒,其辛散之功可知。」

3.《本草圖經》:「治風,金瘡。」

【用藥禁忌】

脾胃虛寒及無實火者,癰疽已潰者均不宜服。陰疽色淡不起,胃氣弱者,也不宜服用。

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實用簡方】

1.治癰腫:(1)白蘞二分,藜蘆一分。為末,酒和如泥,貼上,日三。(《補缺肘後方》)(2)白蘞、烏頭(炮)、黃芩各等分。搗末篩,和雞子白敷上。(《普濟方》白蘞散)

2.斂瘡:白蘞、白芨、絡石各半兩,取幹者。為細末,幹撒瘡上。(《雞峰普濟方》白蘞散)

3.治聤耳出膿血:白蘞、黃連(去須)、龍骨、赤石脂、烏賊魚骨(去甲)各一兩。上五味,搗羅為散。先以綿拭膿幹,用藥一錢匕,綿裹塞耳中。(《聖濟總錄》白蘞散)

4.治白癜風,遍身斑點瘙癢:白蘞三兩.天雄三兩(炮裂去皮臍),商陸一兩,黃芩二兩,乾薑二兩(炮裂、銼),躑躅花一兩(酒拌炒令幹)。上藥搗羅為細散,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聖惠方》白蘞散)

5.治凍耳成瘡,或癢或痛者:黃柏、白蘞各半兩。為末。先以湯洗瘡,後用香油調塗。(《仁齋直指方》白蘞散)

6.治瘰癧生於頸腋,結腫寒熱:白蘞、甘草、玄參、木香、赤芍藥、川大黃各半兩。上藥搗細羅為散,以醋調為膏,貼於患上,幹即易之。(《聖惠方》白蘞散)

7.治皮膚中熱痱、瘰癧:白蘞、黃連各二兩,生胡粉一兩。上搗篩,容脂調和敷之。(《劉涓子鬼遺方》白蘞膏)

8.治扭挫傷:見腫消二個,食鹽適量。搗爛外敷。(《全展選編·外科》)

9.治湯火灼爛:白蘞末敷之。(《備急方》)

10.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蘞三兩,阿膠二兩(炙令燥)。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二鏡匕,酒水共一盞,入生地黃汁二合,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如無地黃汁。入生地黃一分同煎亦得。(《聖濟總錄》白蘞湯)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荊楚春播人。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本微信所發布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強烈推薦】如何學中藥才能達到自己組方的水平?》

相關焦點

  • 斂瘡生肌散紅腫,要想臉白用白蘞
    其實有很多中藥具有美白的功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美白之功的白蘞。很久以前,有個縣太爺,其女美若天仙,可是她從小到大都特別怕貓,一天,一家人正在喝茶,一隻野貓突然衝進來,嚇得她驚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剛燒開沏上的熱茶,把一邊臉燙傷了,又紅又腫又痛。縣太爺心急如焚的叫人去請大夫。大夫說用一種叫貓兒卵的中藥就可以治療。一聽到有「貓」字,小姐驚恐得拒絕使用這種藥。
  • 每天學一味中藥,白蘞!
    葡萄科植物白蘞的塊根。木質藤本。塊根矩圓形,數個聚生,外皮紅棕色,內面白色或淺紅棕色。莖多分枝,帶淡紫色,散生點狀皮孔,卷鬚與葉對生。掌狀複葉互生,小葉3~5,常羽狀分裂,裂片卵形,先端漸尖,邊緣疏生粗鋸齒,基部楔形,葉軸有闊翅;葉柄帶淡紫色。聚傘花序與葉對生,序梗細長而纏繞;花小,萼片5,不明顯;花瓣5,淡黃色;雄蕊5枚,與花瓣對生,花絲短;花盤杯狀,邊緣稍分裂;子房2室,花柱甚短。漿果圓球形或腎形,熟時藍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生於山野、路旁雜草叢中。分布於華北、華東及中南地區。
  • 白蘞的功效與作用
    白蘞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根,每年春、秋季採挖,除去莖及細鬚根,洗淨後多縱切成兩瓣、四瓣或斜片,曬乾即可入藥。可以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白蘞,又名山地瓜、野紅薯、山葡萄秧、白根、五爪藤等,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乾燥塊根。分布於華北、東北、華東、中南及陝西、寧夏、四川等地。白蘞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弘景曰:白蘞「生衡山山谷,近道處處有之,作屯生」。
  • 中華本草:白蘞
    清熱,解毒,散結,生肌,斂瘡,止痛。治癰腫,疔瘡,瘰癧,燙傷,溫瘧,驚癇,血痢,腸風,痔漏,白帶,跌打損傷,外傷出血。①《本經》:"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④《日華子本草》:"止驚邪,發背,瘰竊,腸風,痔漏,刀箭瘡,撲損,溫熱瘧疾,血痢,燙火瘡,生肌止痛。"
  • 清熱解毒藥——白蘞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斂瘡生肌。用於癰疽發背,疔瘡,療痂,燒燙傷。本品有清熱解毒;消癰腫的功效,對於瘡瘍癰腫、紅腫熱痛之症,既可內服,亦可外敷。如發背初起或瘡瘍癰腫,以本品配赤小豆,共研細末,用鮮雞蛋白調和外塗。此外,水火燙傷,亦可用白蘞末外敷。用法用量內服,5~10g。
  • 白蘞的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斂瘡生肌.
    白蘞白蘞,中藥名。
  • 每天學一味中藥——白蘞
    《白蘞》白蘞(學名: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ino)是葡萄科蛇葡萄屬植物,木質藤本。小枝圓柱形,有縱稜紋,無毛。卷鬚不分枝或卷鬚頂端有短的分叉,相隔3節以上間斷與葉對生。葉為掌狀3-5小葉,小葉片羽狀深裂或小葉邊緣有深鋸齒而不分裂。
  • 中藥知識必學:白蘞
    白蘞,今江淮州郡及荊、襄、懷、孟、商、齊諸州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莖,葉如小桑,五月開花,七月結實,根如雞鴨卵,三、五枚同窠,皮赤黑,肉白。二月、八月採根,破片曝幹。 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乾燥塊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及細根,切成縱兩瓣、四瓣或斜片,曬乾。
  • 這些姓「白」的中藥材——白蘞、白及、白蒺藜和白僵蠶你了解嗎?
    中藥裡姓「白」的藥材有很多,今天要說說另外四白:白蘞、白及、白蒺藜和白僵蠶。 白蘞 又叫山地瓜、山葡萄秧、白根、五爪藤等,入藥部位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乾燥塊根。苦,微寒。歸心、胃經。可以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斂瘡生肌。
  • 中藥白鮮皮的功效:清熱解毒 生肌止癢 養肝護肝 也要注意其禁忌
    白鮮皮性寒,服用後可以起到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祛風止癢的作用,對於溼疹,風疹,肌膚潰爛,黃疸,關節紅腫,疼痛等疾病引起的不適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可以直接用白鮮皮煮水服用,也可以與防風、當歸、生地等中藥配伍煎服,緩解病情。尤其對於溼熱蘊證導致的黃疸,尿血等症狀,中藥白鮮皮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如果能與茵陳蒿配伍,退黃的效果會更好。
  • 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講045:白蘞、青蒿、白茅根、大小薊
    交節氣一定要用活血化瘀法、芳香開竅法。 還有一個老人,他是晚上折騰到兩、三點都不睡覺。翻來覆去難以入睡。我一碰他的腳涼的,我說這是陽不入陰。就像你家裡很寒酸、冰寒的時候,你在外面真的不想回去,如果你家裡一派暖洋洋,很富足啊,一到外面就想起家要回去,暖洋洋。
  • 【鎮院之寶(一)】生肌靈藥——「生肌玉紅膏」!
    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是我院皮膚科生肌靈藥——「生肌玉紅膏」。各位觀眾,請端好小板凳,聽小編我娓娓道來。
  • 生肌散 治療犬傷口久不癒合、愛寵書院
    故再次手術,更換抗生素,並應用葡萄糖酸鈣等靜脈注射制止滲出,以及用特定電磁波治療儀照射傷口,均未見明顯療效。前後手術達5次之多,且隨手術次數增多,傷口擴充越大。4月1日改用中藥生肌散治療。在使用中藥外敷傷口時,傷口有兩處(上下各一)呈暴露狀態,上面傷口直徑0.5cm,下面傷口直徑2.0cm,且上下傷口之間癒合的皮膚形成死腔。生肌散組成:冰片、生龍骨、硃砂、煅石膏、當歸、煅爐甘石。
  • 藥材:白蘞
    【中藥名】白蘞bailian【別名】山葡萄秧、野番薯、鵝搶蛋、見腫消。【英文名】AmpelopsisRadix。【來源】葡萄科植物白蘞Ampelopsisjaponica(Thunb.)Makino.的塊根。【植物形態】木質藤本。
  • 【貼士】色斑、痘痘…皮膚問題暗生?教你DIY經典草本面膜護膚
    相傳武則天就是通過長期使用這兩條美容方子敷面,因此到了晚年仍保持著美麗的容顏。《神農本草經》指出白芷:「長肌膚。潤澤顏色,可作面脂。」無論是「千金面脂方」,或是慈禧太后的駐顏宮廷秘方「玉容散」,白芷都是製作面脂的主藥。
  • 每日一經方---生肌散
    【用法】上為細末,先用甘草、當歸、白芷各一錢(各3克),煎湯洗淨患上,用此幹摻,軟油紙蓋扎,二日一洗一換。  【功效】活血祛腐,生肌斂瘡。  【主治】主治癰疽瘡癤,諸種潰瘍,瘡口腐肉已脫,膿水將盡之證。
  • 天津民間中醫徐秀芳:百年祖傳的厚德門祛腐生肌膏,燙傷燒傷的神奇藥
    2016年5月,厚德門祛腐生肌膏傳統熬製法以其精湛的工藝,被列入南開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六十五歲的徐秀芳就是第五代傳承人。如今又到了立傳承人的時候。  「我立了好幾個傳承人,但不會指定某一個傳承藥方。要想得到藥方,最重要的是人品。」對非遺傳承,她有自己的獨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