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知識必學:白蘞

2021-02-07 中國藥店

 

 

白朮:白朮蘸醋,均勻塗抹臉上,可治雀斑。

白芷:面脂主藥。

白芨:潤滑肌膚,除面瘡。

白蘇:鮮塗擦腋下可治狐臭。

白附子:搗粉,以酒拌和敷面,可治粉刺和雀斑。

白蒺藜:洗面黑,去斑。

白茯苓:研末與蜜和,敷面可療面瘡。

白蘞:治瘡皰,美白肌膚。


在中藥裡,很多帶白字的中藥具有美白肌膚的功效,上面我為大家羅列的部分帶白字的中藥。這一期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白蘞。



斂者,取秋金收之義,古時用此藥敷斂癰毒,命名蓋以此。

 

白蘞,今江淮州郡及荊、襄、懷、孟、商、齊諸州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莖,葉如小桑,五月開花,七月結實,根如雞鴨卵,三、五枚同窠,皮赤黑,肉白。二月、八月採根,破片曝幹。

 

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乾燥塊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及細根,切成縱兩瓣、四瓣或斜片,曬乾。

 

白蘞味苦,性微寒,歸心、胃經,功於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其諸主治,消瘰癧,平痔漏,清赤目,止血痢,除酒皻(紅似瘡,浮起,著面鼻者曰酒皻),滅粉刺,理癰腫,收帶濁,解女子陰中腫痛,水火燙傷為煎湯洗或研成極細粉敷患處。

白蘞苦寒疏利,入肝膽之經,散結滯而清鬱熱。其氣微寒無毒。苦則洩,辛則散,寒則除熱,故主癰腫疽瘡,散結止痛,蓋以癰疽皆由榮氣不從,逆於肉裡所致。女子陰中腫痛,亦由血分有熱之故。火毒傷肌肉即血分有熱,目中赤赤血熱為病,散結涼血除熱,則上來諸苦蔑不濟矣。其治小兒驚癇,溫瘧,及婦人下赤白,則雖雲驚癇屬風熱,溫瘧由於暑,赤白淋屬溼熱,或可通用,然病各有因,藥各有主,總之為疔腫癰疽家要藥。

 

白蘞,白及,多見於斂瘡方中,二物多相須而行。本品消癰散結,瘡癰膿成未潰可與皂角刺、穿山甲配伍。白蘞、地丁草、蒲公英三者能清熱消腫為外科常用藥,但白蘞宜於瘡瘍末期,用以消腫止肌,地丁、蒲公英宜用瘡瘍初期,亦可以取白蘞適量研末,沸水攪拌,加白酒調成稠糊狀,外敷患處,以愈為度。

 

本品癰疽已潰者均不宜服。陰疽色淡不起,胃氣弱者,也不宜服用。脾胃虛寒及無實火者忌服。反烏頭,本品不宜與川烏、草烏、淡附子、白附片同用。

 

本品為美容常用之品,既有美容保健之功,能祛斑澤面,治面皯面斑,又為美容治療藥物,為古方祛皯常用,具有祛皯澤面之功。治面皯或面斑,可與生礬石、杏仁等配伍,與雞蛋清調和外敷;或與白芷、玉竹等同用外敷,可令面色光潤不皺。

這裡給大家介紹兩個美白的方子:一是白蘞祛斑粉,原料為白蘞20克,辛夷9克,冬瓜仁30克,當歸15克,麵粉l5克。做法是白蘞、冬瓜仁研成粉末,與麵粉混合均勻,裝罐備用,當歸、辛夷煎汁l50毫升,過濾去渣,以適量藥汁配合粉末,調成糊狀即可。用時避開眼唇,塗抹臉部和頸部,15分鐘後,清洗乾淨。一周使用l-2次,可嫩白祛斑。二是三白淨容粉,原料為白芷30克,白蘞30克,白茯苓30克,細辛l5克,蛋清。做法是將藥材研磨成細緻粉末,過篩後入罐儲存,蛋清打泡,加入適量粉末調勻。用時避開眼唇四周塗敷,乾燥後立即洗淨,每周2次。功於淨白肌膚。

 

在此,我想告訴天天用面膜的美女們,美白需要內外兼修。一個人的好膚色是由內而外散發的,有了好身體自然容光煥發。相反如果女性貧血、月經不調或者焦慮失眠,皮膚會暗黃無光。因此要想擁有白皙水潤的皮膚就要內外兼修。

 

另根據研究表明白蘞飲片可使患潰瘍性結腸炎腸壁增厚,減少腸黏膜充血水腫和潰瘍面積,加入複方中煎湯內服可治療炎症及腹瀉。

原藥材呈長橢圓形,兩頭較尖,外皮紅棕色易層層脫落。質地輕易敲碎,斷時有粉塵飛出,斷面白色或淡紅色。味甜。

飲片皮部厚,橫切片上呈多輪放射狀紋理,縱切片上可見多數縱向紋理,對剖者中部有一凸起的稜線,切片向內捲曲。斜切者多呈卵圓形,中間薄周邊厚,向內捲曲,所有切片均是質輕泡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斷面白色或淡紅色。

 

四川、湖北及雲南的局部地區用蘿藤科牛皮消屬數種植物的根。廣東及福建局部地區用葫蘆科植物茅瓜的根。以上偽品不可代替白蘞入藥而貽誤治療。偽品牛皮消常縱切成兩半,表面皺縮不平,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粉質。偽品茅瓜其根切成縱片或斜片,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常露出黃色維管束。

 

以肥大乾燥、斷面色白,粉性足者為佳。


喜歡的話就點讚吧!↙

相關焦點

  • 每天學一味中藥,白蘞!
    葡萄科植物白蘞的塊根。木質藤本。塊根矩圓形,數個聚生,外皮紅棕色,內面白色或淺紅棕色。莖多分枝,帶淡紫色,散生點狀皮孔,卷鬚與葉對生。為外科常用中藥,歷代皆用治瘡瘍、癤腫等,以外用效果較好,近年來化學及藥理方面的研究報導表明,水浸劑對共心性毛癬菌、奧杜盎小孢子菌、腹股溝表面癬菌等有抑制作用。另有報導,提取物醋酸乙酯可溶部分,對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損傷具有保護作用。本品含酒石酸、延胡索酸、槲皮素、白藜蘆醇、大黃素、α-菠固醇、原兒茶酸、鞣質、黃酮苷、葡萄糖等。另含粘液質、澱粉。
  • 每天學一味中藥——白蘞
    《白蘞》白蘞(學名: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ino)是葡萄科蛇葡萄屬植物,木質藤本。小枝圓柱形,有縱稜紋,無毛。卷鬚不分枝或卷鬚頂端有短的分叉,相隔3節以上間斷與葉對生。葉為掌狀3-5小葉,小葉片羽狀深裂或小葉邊緣有深鋸齒而不分裂。
  • 藥材:白蘞
    【中藥名】白蘞bailian【別名】山葡萄秧、野番薯、鵝搶蛋、見腫消。【英文名】AmpelopsisRadix。【來源】葡萄科植物白蘞Ampelopsisjaponica(Thunb.)Makino.的塊根。【植物形態】木質藤本。
  • 白蘞的功效與作用
    白蘞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根,每年春、秋季採挖,除去莖及細鬚根,洗淨後多縱切成兩瓣、四瓣或斜片,曬乾即可入藥。可以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白蘞,又名山地瓜、野紅薯、山葡萄秧、白根、五爪藤等,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乾燥塊根。分布於華北、東北、華東、中南及陝西、寧夏、四川等地。白蘞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弘景曰:白蘞「生衡山山谷,近道處處有之,作屯生」。
  • 白蘞的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斂瘡生肌.
    白蘞白蘞,中藥名。
  • 白蘞薏仁湯《千金方》
    二、組成       白蘞、薏仁、芍藥、桂心、牛膝、酸棗仁、乾薑各一升,附子三枚。                三、用法:上九味㕮咀,以醇酒二鬥漬一宿,微火煮三沸,服一升,日三次。四、方解     ①桂枝、芍藥、附子:桂枝湯去草、姜、棗再加附子,太少合併證。      ②牛膝補肝腎並引藥下行。
  • 斂瘡生肌散紅腫,要想臉白用白蘞
    其實有很多中藥具有美白的功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美白之功的白蘞。很久以前,有個縣太爺,其女美若天仙,可是她從小到大都特別怕貓,一天,一家人正在喝茶,一隻野貓突然衝進來,嚇得她驚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剛燒開沏上的熱茶,把一邊臉燙傷了,又紅又腫又痛。縣太爺心急如焚的叫人去請大夫。大夫說用一種叫貓兒卵的中藥就可以治療。一聽到有「貓」字,小姐驚恐得拒絕使用這種藥。
  • 中華本草:白蘞
    白蘞白蘞Bái Liǎn
  • 【每天學藥】斂瘡生肌散紅腫,要想臉白用——白蘞
    現在人們常用五白粉(白芷、白朮、白茯苓、白芨、白蘞各等分)、七白粉(白朮、白芷、白芨、白蘞、白茯苓、白芍、珍珠粉各等分)做面膜,七種成分叫做七白子, 具有美白功效。【相關論述】1.《本草衍義》:「白蘞、白芨古今服餌方少有用者,多見於斂瘡方中,二物多相需而行。」2.
  • 中藥知識必學:西瓜霜
    ▲西瓜霜按胡嬌於回紇得瓜種,名曰西瓜。公元四世紀時,此瓜由西域傳入中國,故名西瓜。潤喉藥一般都有清熱利咽作用,金嗓子喉片有橘紅、八角和茴香油等偏溫中藥,適合於苔膩色白之症狀,若苔黃厚膩不宜用。複方草珊瑚含片主要成分是腫節風和薄荷,適合外感風熱所致的咽喉腫痛。西瓜霜清咽含片清熱弱,但滋陰生津,如西瓜霜、麥冬、烏梅等。因此特別適合於口咽乾燥之症狀。潤喉片應含在舌根,靠近咽喉含服效果更好。各種潤喉片畢竟是藥不宜亂用。
  • 中藥知識必學:白頭翁
    我對白頭翁的認識也僅限於那個毛茛科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中藥,她的宿存花柱銀絲狀如白頭,故得名。《中藥大辭典》描述:「本品根部密生白色長絨毛,狀如白髮老翁,故名。或雲其花果密被長柔毛,如白髮老翁,亦通。」所以百年以來南北藥行,用這些來當作白頭翁使用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的。 白頭翁為毛茛科植物白頭翁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乾燥。白頭翁生於山野、荒坡及田野間,主產內蒙古、遼寧、河北,此外,河南、山東、吉林、江蘇、安徽、陝西、山西、黑龍江等地亦產。
  • 中藥知識必學:枸杞子
    有統計表明,從漢朝到清朝的32部代表性醫學著作中,記載枸杞子有延年益壽作用的補腎處方共384方,而單味中藥使用較多的藥物中就有枸杞子,實是千百年來人們實踐經驗之總結。中藥袋:枸杞子直解本品為茄科植物寧夏枸杞LyciumbarbarumL.的成熟果實。主產於寧夏,內蒙古、甘肅等地亦產。夏、秋二季果實呈橙紅色時採收。
  • 中藥知識必學:翻白草
    近年來,市場上時有中藥飲片公司生產的翻白草不合格。之前媒體所關注的飲片公司生產和銷售的炙甘草、翻白草問題亦是沸沸揚揚。中藥發展,產品質量這一關必須嚴守。整個中藥產業鏈亟待制定一套標準,按照標準進行生產、採購、流通、倉儲、銷售。喜歡的話就點讚吧!↙
  • 中藥知識必學:薄荷
    薄荷,大家都比較熟悉,有的牙膏,有的糖果,或者有的護膚品裡面都加了薄荷油,或者薄荷腦,那氣味呀,應該說大家有親身的感受,但是你知道它在中藥裡的應用嗎?本期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中藥薄荷!薄荷為芳香性草本,並以全草入藥用。薄,言近於;荷,指荷葉。此草葉小形圓,近似幼荷之葉,故名薄荷。「石欄繞水自悽清,幾點荷錢任意生。」
  • 中藥知識必學:荊芥
    六月蓮燦,七月蘭漿,八月詩禪,九月浮槎,時節不一樣,雲兒不一樣,同樣中藥的採收也是這樣。中藥的採收是比較講究時節的,必須依時而動。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砍來當柴燒。春秋挖根夏採草,漿果初熟花含苞。大家知道中藥組方在於兼顧左右,中國人講究和諧,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是一種包容的哲學態度。而西方人則講究對抗哲學,陰就是陰陽就是陽,其實世界並非是直的,沒有絕對的熱和冷,沒有絕對的是與非,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尤其中醫大夫必須凡事遵守陰陽之道,互根互用,對立統一,方能生化無窮,何來醫患如此之矛盾! 荊芥:揀淨雜質,用水略泡,撈出切段。
  • 清熱解毒藥——白蘞
    此外,水火燙傷,亦可用白蘞末外敷。用法用量內服,5~10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成極細粉敷患處。來源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白蘞Ampelopsis japonica(Thunb.)Makino的乾燥塊根。春、秋二季釆挖,除去泥沙和細根,切成縱瓣或斜片,曬乾。生於山地、荒坡及灌木林中,也有栽培。
  • 中藥知識必學:金錢白花蛇
    本期我為大家介紹的也是一個外形像銅錢的中藥——金錢白花蛇。 金錢白花蛇是我國陸地常見毒蛇之一,是銀環蛇幼蛇乾燥體。夏季捕捉到銀環蛇的幼蛇後用適量黃酒潤透後曬乾,加工時將頭盤在中央,蛇體圈成盤狀,形如古錢。加之通體有黑白相間的環紋,故稱「金錢白花蛇」。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因為這個蛇比較金貴所以用金錢來定義。
  • 中藥知識必學:夏天無
    我們的中藥名稱有些事按採收季節來命名的,各種植物藥都有特定的採收季節,按時採收即可入藥,過季採收便是雜草。如今餘江縣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夏天無種植區,年產藥材450多噸,當地以夏天無為龍頭,著力實施中藥現代化產業化發展步伐,其「夏天無中藥產品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已經被列入國家發改委中藥現代化產業化重大專項,可帶動全縣藥材種植產業使數萬農民受益。
  • 中藥知識必學:石決明
    一天有病家前來配方,方中有一味中藥:草決明。店員疏忽誤配了青葙子,病家發覺後,氣勢洶洶來藥店交涉,並故意恫嚇說:「病人服後病情惡化,藥店要承擔一切責任。」藥店配錯藥味,事關人命,如果事情鬧大,藥堂聲譽將大受影響。藥店老闆是個精通醫道的行家,他懂得草決明與青葙子都有平肝明目的功效,即使誤服也決不會使病情惡化,病家藉故發難是企圖向藥店勒索錢財。
  • 中藥知識必學:蠶砂
    龍涎香、白丁香、黑冰片、雞矢白、左盤龍、蠶砂、夜明砂、五靈脂、金汁是什麼中藥?鯨魚屎,麻雀屎,野豬屎,雞糞,鴿子糞,蠶糞,蝙蝠糞,鼯鼠糞,人糞便。是不是看不下去了?有潔癖的你是不是感到一陣難受?中藥處方寫晚蠶砂、蠶砂均應付蠶砂。酒蠶砂為淨蠶砂文火炒至有特殊氣味時,邊炒邊噴酒,炒幹,取出而得。炒後色變深,微香,酒炒能矯味,提升藥力,通經活絡,增強祛風燥溼之作用,處方寫酒蠶砂均應付酒蠶砂。本品常用於風溼痺痛、頭風、頭痛、皮膚瘙癢、腰腿冷痛、腹痛吐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