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白朮蘸醋,均勻塗抹臉上,可治雀斑。
白芷:面脂主藥。
白芨:潤滑肌膚,除面瘡。
白蘇:鮮塗擦腋下可治狐臭。
白附子:搗粉,以酒拌和敷面,可治粉刺和雀斑。
白蒺藜:洗面黑,去斑。
白茯苓:研末與蜜和,敷面可療面瘡。
白蘞:治瘡皰,美白肌膚。
在中藥裡,很多帶白字的中藥具有美白肌膚的功效,上面我為大家羅列的部分帶白字的中藥。這一期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白蘞。
斂者,取秋金收之義,古時用此藥敷斂癰毒,命名蓋以此。
白蘞,今江淮州郡及荊、襄、懷、孟、商、齊諸州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莖,葉如小桑,五月開花,七月結實,根如雞鴨卵,三、五枚同窠,皮赤黑,肉白。二月、八月採根,破片曝幹。
本品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乾燥塊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及細根,切成縱兩瓣、四瓣或斜片,曬乾。
白蘞味苦,性微寒,歸心、胃經,功於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其諸主治,消瘰癧,平痔漏,清赤目,止血痢,除酒皻(紅似瘡,浮起,著面鼻者曰酒皻),滅粉刺,理癰腫,收帶濁,解女子陰中腫痛,水火燙傷為煎湯洗或研成極細粉敷患處。
白蘞苦寒疏利,入肝膽之經,散結滯而清鬱熱。其氣微寒無毒。苦則洩,辛則散,寒則除熱,故主癰腫疽瘡,散結止痛,蓋以癰疽皆由榮氣不從,逆於肉裡所致。女子陰中腫痛,亦由血分有熱之故。火毒傷肌肉即血分有熱,目中赤赤血熱為病,散結涼血除熱,則上來諸苦蔑不濟矣。其治小兒驚癇,溫瘧,及婦人下赤白,則雖雲驚癇屬風熱,溫瘧由於暑,赤白淋屬溼熱,或可通用,然病各有因,藥各有主,總之為疔腫癰疽家要藥。
白蘞,白及,多見於斂瘡方中,二物多相須而行。本品消癰散結,瘡癰膿成未潰可與皂角刺、穿山甲配伍。白蘞、地丁草、蒲公英三者能清熱消腫為外科常用藥,但白蘞宜於瘡瘍末期,用以消腫止肌,地丁、蒲公英宜用瘡瘍初期,亦可以取白蘞適量研末,沸水攪拌,加白酒調成稠糊狀,外敷患處,以愈為度。
本品癰疽已潰者均不宜服。陰疽色淡不起,胃氣弱者,也不宜服用。脾胃虛寒及無實火者忌服。反烏頭,本品不宜與川烏、草烏、淡附子、白附片同用。
本品為美容常用之品,既有美容保健之功,能祛斑澤面,治面皯面斑,又為美容治療藥物,為古方祛皯常用,具有祛皯澤面之功。治面皯或面斑,可與生礬石、杏仁等配伍,與雞蛋清調和外敷;或與白芷、玉竹等同用外敷,可令面色光潤不皺。
這裡給大家介紹兩個美白的方子:一是白蘞祛斑粉,原料為白蘞20克,辛夷9克,冬瓜仁30克,當歸15克,麵粉l5克。做法是白蘞、冬瓜仁研成粉末,與麵粉混合均勻,裝罐備用,當歸、辛夷煎汁l50毫升,過濾去渣,以適量藥汁配合粉末,調成糊狀即可。用時避開眼唇,塗抹臉部和頸部,15分鐘後,清洗乾淨。一周使用l-2次,可嫩白祛斑。二是三白淨容粉,原料為白芷30克,白蘞30克,白茯苓30克,細辛l5克,蛋清。做法是將藥材研磨成細緻粉末,過篩後入罐儲存,蛋清打泡,加入適量粉末調勻。用時避開眼唇四周塗敷,乾燥後立即洗淨,每周2次。功於淨白肌膚。
在此,我想告訴天天用面膜的美女們,美白需要內外兼修。一個人的好膚色是由內而外散發的,有了好身體自然容光煥發。相反如果女性貧血、月經不調或者焦慮失眠,皮膚會暗黃無光。因此要想擁有白皙水潤的皮膚就要內外兼修。
另根據研究表明白蘞飲片可使患潰瘍性結腸炎腸壁增厚,減少腸黏膜充血水腫和潰瘍面積,加入複方中煎湯內服可治療炎症及腹瀉。
原藥材呈長橢圓形,兩頭較尖,外皮紅棕色易層層脫落。質地輕易敲碎,斷時有粉塵飛出,斷面白色或淡紅色。味甜。
飲片皮部厚,橫切片上呈多輪放射狀紋理,縱切片上可見多數縱向紋理,對剖者中部有一凸起的稜線,切片向內捲曲。斜切者多呈卵圓形,中間薄周邊厚,向內捲曲,所有切片均是質輕泡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斷面白色或淡紅色。
四川、湖北及雲南的局部地區用蘿藤科牛皮消屬數種植物的根。廣東及福建局部地區用葫蘆科植物茅瓜的根。以上偽品不可代替白蘞入藥而貽誤治療。偽品牛皮消常縱切成兩半,表面皺縮不平,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粉質。偽品茅瓜其根切成縱片或斜片,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常露出黃色維管束。
以肥大乾燥、斷面色白,粉性足者為佳。
喜歡的話就點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