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組成
白蘞、薏仁、芍藥、桂心、牛膝、酸棗仁、乾薑各一升,附子三枚。
三、用法:上九味㕮咀,以醇酒二鬥漬一宿,微火煮三沸,服一升,日三次。
四、方解
①桂枝、芍藥、附子:桂枝湯去草、姜、棗再加附子,太少合併證。
②牛膝補肝腎並引藥下行。
③乾薑散太陰之溼、顧護太陰,去太陰寒溼。
④薏仁、白蘞針對因溼邪圍困而腫脹的筋絡,拘攣不能屈伸;溼去則屈伸自如。
⑤白蘞,《別錄》:味苦、平,微寒。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
⑥薏仁,《本經》:味苦,微寒。主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溼痺,下氣。
⑦ 酸棗仁,《本經》: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酸疼,溼痺。
最妙在於酸棗仁治療溼痺,還可以補肝膽,肝主筋脈,肝強經脈活動自如;並且酸棗仁可以安神除煩,可以治療筋脈拘攣引起的煩痛與精神不安。
⑧醇酒行藥勢,發散藥力。
五、病機辨證
太陽太陰少陰痺證或是痺證引起的拘攣抽筋證。
六、運用要點:怕風,怕冷,出汗,四肢厥冷,脈沉,四肢抽筋,不渴屈伸。
七、臨床運用
1、本方治療太陽表虛伴太陰寒溼引起的四肢拘攣證,如愛出汗、怕風、腿腳拘攣、抽筋、疼痛、煩躁不安、舌質白、舌苔白、腳厥冷、脈沉細等證候。
2、太陽表虛(桂枝湯)加少陰寒溼證(四逆湯去草),如果是單純的太陽表虛加太陰寒溼拘攣證,可以去乾薑和附子。
八、方歌
白蘞薏仁不屈伸,桂枝芍藥酸棗仁。
牛膝姜附醇酒靈,太陽太陰拘攣證。
九、醫案
2017年8月26日。張某,女,74歲,朔州市人,下肢拘攣五六年,先後服用鈣片、中藥等三四年不見好轉,症見:汗出,怕冷,怕風,口乾,不想喝水或喜喝熱水,下肢發涼,腿拘攣以早晨起床時加重,活動後好轉,遇冷加重,失眠,舌質淡,舌苔白稍黃,脈沉弦。
辨證:太陽太陰少陰證。
處方:白斂薏苡湯加減。
白蘞15g,薏苡仁30g,桂枝30g,白芍30g,酸棗仁15g,甘草20g,牛膝15g,乾薑10g,附片15g,木瓜15g。3劑。
二診:藥後下肢拘攣好轉,腿涼減輕,為鞏固療效,上方繼服3劑而愈(作者:廣義經方班學員張志偉)。
選自鄧文斌《補遺經方方證》
通知:
廣義經方鄧文斌老師的《經方方證躬耕錄》即將出版,4月底正式上市,現在火熱預定中,目前已有多位老師預定,需要預定的老師請提前預定,提前預定享受優惠價,書上市以後一定比預定的貴。定書不包含郵費。謝謝 !預定的老師可以聯繫:張志偉 13485308968,鄧文斌13508125931,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