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俞伯牙的人他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又很喜歡音樂,尤其是他的琴彈得很好。他的老師就是當時很有名的琴師成連。伯牙最喜歡談的就是《高山》《流水》琴曲,常常為找不到知音而發愁。
史載有一年,俞伯牙奉晉君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裡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裡聽了起來。」俞伯牙彈完一曲,砍柴人一聲緩嘆曰:「嵬,乎志在高山;湯,乎志在流水。」
俞伯牙驚奇地嘆道在這夜深人靜的郊外就有懂得他琴曲的知音,他激動的移船相見,當即邀砍柴人暢抒情懷,得知砍柴人名叫鍾子期,就當即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裡以琴相會。
轉眼到第二年中秋,伯牙興致勃勃的常州如期赴約,他揮手彈奏,高山流水。曲罷,久久不見子期到來,伯牙深感不安,經多方打探得知,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臨終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聽俞伯牙的琴聲。伯牙萬分悲痛,他在子期墳前悽楚地彈起了《高山流水》。曲罷,摔琴發誓:「永不再彈琴。」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臺。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