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雲南建水縣偶遇朋友張利烽,他是我在宜興認識的畫家兼制陶人,藝術領域很寬,是很有作為的青年藝術家,他在建水也有工作室。
張利烽給我介紹兩個朋友,一個是當下建水紫陶頂級製作匠人向進興先生,另一位就是本文要介紹的鄧孝維。
所不同的鄧孝維雖然也有紫陶製作工廠,但他自己不做陶,他是賣陶的。
鄧孝維是目前建水陶最大的經銷商,他在2006年開辦「滇南陶韻」公司,現在年銷建水紫陶產品2000萬。
目前建水陶幾乎所有的大師作品都能在他的店裡或展室中找到,「滇南陶韻」已成為國內知名的陶藝文化品牌。
鄧孝維是建水人,2006年大學畢業,當時正是建水紫陶興起的時候,年輕人紛紛進入建水陶行業學制陶,但他冷靜的思考後卻選擇了做營銷,去賣建水陶產品,他在這個領域看到了自己的施展空間。
建水陶自宋末年間開始生產陶器,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歷史上建水陶曾有一種說法: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
所謂的建水紫陶工藝,是清代才開始的,歷史只有200多年歷史。但建水紫陶又具有獨特的繪畫、雕刻、填色與打磨燒制工藝,這國內製陶業不僅獨樹一幟,也是藝術表現力最強的陶藝和工藝品。
在1953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上,建水紫陶被列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與江蘇宜興陶、廣東石灣陶、四川榮昌陶並駕齊名,鑑定了它在中國陶的地位。
雖然名列四大名陶第二,但同大名鼎鼎的宜興紫砂相比,建水陶不僅起步晚,名氣也小很多,甚至除了雲南省,很多外地人並不知道建水陶為何物,更不知道建水陶所獨有的繪畫、刻填技術,建水陶獨特的美被埋沒了。
鄧孝維選擇做銷售不單單是去營銷,去賣建水紫陶的產品,而是做文化上挖掘,他要把建水陶的文化價值與藝術機會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建水陶的前世、今生和它的獨有價值與美妙。
鄧孝維開始收集建水陶的實物資料,用十年時間辦起了全國唯一的建水紫陶博物館,面向社會免費開放。
「滇南陶韻博物館」的館藏區和展區共有1000多平方米,藏有元代以來的青花殘片、紫陶菸斗、汽鍋、瓶罐等500餘件,另外還有現代精品區,收有現代建水紫陶大家、著名匠人、名家的精品1000餘件。
館藏除了老的建水紫陶作品和用品,還有很多現代名家的精彩展示,可以看到一百多位頂級紫陶製作者的紫陶作品,可以說觀一家紫陶博物館,可走過千年歷史,賞盡當下紫陶名品。
除了開辦博物館,面向社會宣傳建水紫陶的前世與今生,還有藝術特色與文化理念獨有魅力,鄧孝維還大力推廣建水的紫陶名家作品與當下紫陶藝術走向。
他與建水紫陶業內人士密切聯繫,既賣他們的產品,也幫他們展示作品,經常開辦名家的作品展、名家的作品拍賣會,以及走出去,到各地辦展,讓更多的人來了解紫陶、喜歡紫陶和擁有紫陶產品。
鄧孝維賣的是紫陶產品,但他推廣的建水陶的文化,這讓他在業內得到廣泛的尊重與合作,很多名家把作品讓他去營銷,而外地的經銷商也是看準他的文化特色與產品真實,同他合作銷售,影響越來越大。
鄧孝維用文化搭橋和鋪墊,也使「滇南陶韻」名聲鵲起,在外有了廣泛的空間與市場,在建水得到了紫陶藝人與作坊的信任,最好的產品讓他經銷,最新的作品優先提供給他,所以他們經營的建水紫陶不僅囊括了建水大部分成品,也走在了藝術和新工藝探索的前沿,公司完全進入了良性循環的經營模式。
而今鄧孝維的「滇南陶韻」在昆明除了有一家博物館,還有四家較大規模的營銷門市店,既有名家的精品展示大廳,也有面向大眾與客商的倉儲式營銷中心,可以讓顧客或客商隨意的挑選,在喜悅中感受建水紫陶的美妙與精彩。
而今「滇南陶韻」下設分店40多家,分銷點200多處,經銷商300多個,覆蓋20多個省市,50多個大中城市,成為建水紫陶銷售的產業鏈源頭老大。
當年鄧孝維沒有選擇去做紫陶,可能這個行業因此少了一個成功匠人,但他投入建水紫陶營銷,卻給這個行業營銷打開了一扇門,使更多的紫陶藝人作品多了銷售渠道,也使建水紫陶文化得到深層次的挖掘,他的貢獻其實非常大。
當然,他也在這個行業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進而公司得到發展,讓更多的人就業和過上舒心的生活。
鄧孝維,好樣的!你的選擇太正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