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菸斗你可見過:精美的技藝,糟粕的文化,建水陶一段不堪歷史

2020-12-21 書影

昆明有一家建水紫陶博物館,這也是目前中國唯一的紫陶博物館,它位於昆明市盤龍區小龍路東方麗苑小區北門口,創辦者是「滇南陶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叫鄧孝維。

鄧孝維,建水人,2006年大學畢業就進入建水陶行業,但他沒有去學制陶,而是選擇了做營銷,做文化挖掘,收集了大量的建水紫陶實物與資料,開辦「滇南陶韻」建水陶博物館,收藏有500餘件老的紫陶作品。

但鄧孝維最多的收藏卻是幾百個老「菸斗」,是他用十年時間一點點收集來的。

在他的辦公室裡,給我看了菸斗的一部分,卻讓我心生疑惑,這是什麼「菸斗」,是不是我聽錯了?這是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和印象中的菸斗完全大相逕庭啊?

鄧孝維告訴我,這種菸斗也叫「八家鬥」,是過去吸食鴉片用的,是鴉片「菸斗」,它是大煙槍的一部分。

這讓我很沒有想到,對於鴉片,中國人應該是恨之入骨的東西,怎麼當年還有這麼精美的陶製器皿,明明是詩書畫一體的國粹藝術,生生就被鴉片玷汙了。

鄧孝維告訴我,這些都是雲南建水紫陶作品。

建水陶自宋末年間開始生產陶器,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歷史上建水陶曾有一種說法: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而紫陶是清代才開始的,歷史只有200多年歷史。

在1952年,建水紫陶被列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具有獨特的繪畫、雕刻、填色與打磨燒制工藝。建水紫陶早年多以民間日用陶為主,也做一些藝術性很強的花瓶與汽鍋,兩百多年的紫陶其實一直是與國粹藝術聯姻的。

而刻填技術又是建水紫陶的藝術根本,這在其他地方是沒有的。

在清朝道光年間,鴉片煙進入中國,並泛濫成災,也就催生了煙館的誕生,進而菸具產業的出現。這裡看到的菸斗,是煙槍上的組件之一,而煙槍是由菸嘴、煙杆、菸頭、菸斗組成的。

當年有錢人不僅吸食鴉片,也把吸食鴉片的煙槍作為炫富的重要手段,極盡奢華,使用的材料有金銀、象牙、翡翠、瑪瑙、寶石等,除了使用材料昂貴,也在菸斗上用盡心思,力圖與傳統文化聯姻,將書法與繪畫,帶入到了煙槍上。

而建水紫陶的刻填手法,恰恰很好地把詩書畫融合在了菸斗上,在並不大的空間完美的利用好,營造出傳統文化的空間,從這裡也看出當年有錢人還是推崇傳統文化的,而文化人中也有相當多的人開始吸食鴉片。

鴉片菸斗的大量需求,也造就了建水紫陶業的發展,當年的工匠師傅是窮盡所能,製作研發各種「文化」菸斗,這一時期,也成就了建水紫陶的一個「巔峰」時代,出了很多藝術價值很高的「作品」。

所謂「八家鬥」是指這一階段,有八家做菸斗的紫陶作坊,幾乎囊過了當時所有的能工巧匠,製作大師,其實當年做鴉片菸斗的不僅僅這八家作坊,而是很多紫陶作坊都參與其中,市場的大量需求,以及對藝術的苟求與標新立異,使建水紫陶的刻填技術得到發展與夯實。

現在看來,這一階段無疑是建水紫陶在歷史上的最好時期,但這些精美的菸斗背後又是國弱民窮,中國最不堪的年代,鴉片和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無限的屈辱和苦難,鴉片文化也是國人最痛恨的文化。

八家鬥在藝術上是建水陶的高峰,但在道德與文化上,它又是極其糟粕的。

清末民初,本來是建水紫陶發展的最好時期,卻走了彎路和邪路,成為不堪的一段歷史,讓人痛心啊!

相關焦點

  • 收藏鑑賞:建水紫陶的「殘缺藝術之美」
    建水紫陶歷經漢唐宋,成長於元明清,民間還有「宋代有青瓷,元代有青花,明代有粗陶,清末有紫陶」的說法。在清末民初時出現的建水紫陶「殘帖」裝飾藝術,構思精妙絕倫,手法新穎獨特,是建水紫陶別具特色的裝飾藝術圖案。
  • 非遺美食——建水西門豆腐
    建水西門外,有一口大板井,甘甜可口,用大板井水做出的豆腐稱之為西門豆腐,味道極其鮮美。 建水西門豆腐製作技藝歷史悠久,有近630年的歷史,其製作技藝流傳至今,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
  • 淺析建水白陶的魅力與收藏前景
    現在建水又使這一珍貴品種得以重現陶林,而且提高了工藝水平,增加了文化含量,使白陶藝術重放光彩。       建水白陶(這裡指粗陶之後的細白泥製作的陶器)在菸斗時代大量出現過,但隨著黑陶的出現,白陶便開始慢慢衰落,形成了以黑為貴的偏見。在今天存世的老陶中除菸斗外,其它器具是極少見到。
  • 建水,一座被忽略的雲南最美縣城
    長期以來,由於歷史文化的積累,交通條件的限制和地理位置的疏遠,一直未受世人關注。正因如此,讓這座飽經風霜,幾經歷史變遷的小城得以保留了最純粹的模樣。古老的歷史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觀,濃鬱的名族風情和眾多的古建築,古文物,也讓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顯得格外神秘。
  • 全國第三大文廟,700年歷史老建築,是建水古城的重要旅遊景點
    中國尊儒,是一件歷史久遠的,對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事情,全國有成千上萬個文廟,文廟也成為了一個很典型的旅遊特色。建水古城擁有1200多年的歷史,儒學思想也活躍在這裡,建水也一直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的美譽,而建水文廟對於建水古城而言,不僅是一個到建水古城旅遊必打卡的景點,同時也是全國規模第三大的文廟,僅次於山東的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和建水古城一樣,建水文廟也有著厚重的歷史。
  • 來雲南建水,感受千年古鎮的歷史底蘊,品嘗當地特色美食烤豆腐
    要不是跟著一位在旅遊行業混跡多年,會吃又會玩的朋友帶領,我應該不會來到建水這座千年古鎮。驅車來到建水時,天色已晚,夜色中到處是古舊的房屋,即便是街道兩旁的商鋪、銀行和餐館也都裝扮得古色古香,讓人仿佛有一種穿越歷史的感覺。
  • 建水古城,一個不收門票的古城,還有建於明洪武年間的小天安門
    建水縣,位於雲南省南部紅河北岸,隸屬於紅河州,建水是雲南邊陲的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也是蜚聲海內外的旅遊勝地。素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之稱。建水古城,是一座有著深厚歷史的文化名城,位於紅河州建水縣境內。
  • 鄧孝維選擇:別人做陶他賣陶,終成最大經銷商,年銷建水陶兩千萬
    鄧孝維是建水人,2006年大學畢業,當時正是建水紫陶興起的時候,年輕人紛紛進入建水陶行業學制陶,但他冷靜的思考後卻選擇了做營銷,去賣建水陶產品,他在這個領域看到了自己的施展空間。建水陶自宋末年間開始生產陶器,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歷史上建水陶曾有一種說法: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
  • 線上文博會展出季(六十二)|非遺類「手上春秋」建水紫陶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木忠,漢族,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省級傳承人,雲南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建水紫陶研究會會員,雲南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員。1968年1月10日出生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碗窯村。
  • 建水團山村:被譽為「雲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
    團山村位於雲南建水以西10餘公裡。原為彝族居住地,明朝洪武年間大規模移民,張姓漢族自江西移民進入,逐漸發展成為望族移民村,600餘年間曾經輝煌一時,留下了很多寶貴遺產,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還有米軌旅遊小火車從建水古城直達團山村。
  • 西遊日記——建水紫陶
    午休過後就向下一站建水古城出發了。從海拔兩千多米的哀牢山一溜下坡,雖然路窄彎多,只要操作精準就平安無事。到了元陽海拔二百多米,簡直熱的人受不了,胎壓監測也暴漲到2.7,想念哈尼梯田舒適氣候。一刻不停留,沿245國道盤旋上升到一千三百多米海拔的建水古城 ,已是晚上六點半。建水古城的傍晚氣候不錯不冷不熱體感很爽。
  • 雲南又一景點走紅,位於紅河建水,雲南最精美的古居民群
    紅河建水團山村聞名於國內外是2006年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保護名錄,以「完整保存19世紀風貌特色的原生態村落」和擁有「雲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的深厚底蘊而入選團山村團山村位於雲南建水以西13公裡的西莊鎮,曾是彝族人的居住地,彝語「圖色兒」的音譯,意為「埋金藏銀之地」,明朝洪武年間至今已600餘年的歷史。
  • 雲南建水雙龍橋,橋梁專家茅以升曾到此考察:被收錄進中國建橋史
    雲南建水古稱臨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時光的歲月雖然已經過去,但是建水古城留下的名勝古蹟眾多,吸引八方來客流連忘返,那麼距離建水古城四公裡以外的地方,個碧石鐵路旁有一座舉世聞名的十七孔橋,是建水除了文廟最有名氣的文化古蹟之一,當地人叫雙龍橋,非常宏偉壯觀,古石橋建於清代
  • 一根髮絲上能雕刻300多個漢字的技藝你見過麼?
    想必大家小時候都有學過或者了解過一篇古文《核舟記》,記得課文描述的是一艘小船有精美的船艙,船篷。船艙旁邊有小窗戶,左邊和右邊各有四扇,總共八扇。打開窗子看,可以看見雕花的欄杆,船上坐著五個人,是蘇軾一行人正在遊赤壁。但這並不是真的船,而是一顆核桃雕刻而成的,長約8釐米,兩個米粒高。
  • 更能彰顯一個人個性的白銅水菸斗
    此藏品為白銅水菸斗,底徑:3.2cm,做工精美,白銅為體,整器光素,銅質精良,品相上佳。  菸斗雖是舶來品,卻早已與中國的歷史文化融合在一起。世界上許多名人都將菸斗作為隨身之物,注重品位和享受,同時也是成熟的標誌之一。
  • 弘揚傳統文化不等於復古!封建糟粕不能與優秀傳統文化混為一談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經久不衰的文化,傳統文化是中國歷經世世代代古人智慧的精髓,這些文化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優秀的文化不僅促進著我國的發展,給中華大地創造了很多物質精神財富,更是為世界文明進步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 【建水】老去的祖屋裡,有歲月抹不掉的意味深長
    , 是內地文化與邊疆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歷史悠久的主要標誌之一, 是祖國邊陲老重鎮的象徵。
  • 建水石屏一日遊:看風景也要有深度,大戶人家有錢有文化也有追求
    寫了篇雲南建水城內一日深度遊,有人說你怎麼不寫寫朱家大院,不寫寫建水文廟?其實那一篇就是寫一天的隨意內容,不是要把建水的特色都寫出來,另外就是儘量寫不要門票的地方,是一次隨意的遊蕩,不為誰做廣告,況且這兩處寫的人又太多了。
  • 用雲南陶瓷茶器,還原雲南茶歷史現場
    通讀完吳白雨老師新書《雲南陶瓷茶器》,想起于堅在《建水記》中的一段話: 與中國那些失去了歷史的新城比起來,建水這個城看上去比較落後,充滿滄桑感
  • 遼圖舉辦「指尖技藝」微展 展示少數民族紡織與服飾文化
    一件件漂亮的衣服,一幅幅精美的圖案……遼寧省圖書館正在其微信公眾號上舉辦「指尖技藝——少數民族婦女手工藝與服飾微展」。在微展上,讀者不僅能欣賞到印染、刺繡、編織等手工技藝,還能領略少數民族女性的紡織文化與服飾文化,受到讀者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