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有一家建水紫陶博物館,這也是目前中國唯一的紫陶博物館,它位於昆明市盤龍區小龍路東方麗苑小區北門口,創辦者是「滇南陶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叫鄧孝維。
鄧孝維,建水人,2006年大學畢業就進入建水陶行業,但他沒有去學制陶,而是選擇了做營銷,做文化挖掘,收集了大量的建水紫陶實物與資料,開辦「滇南陶韻」建水陶博物館,收藏有500餘件老的紫陶作品。
但鄧孝維最多的收藏卻是幾百個老「菸斗」,是他用十年時間一點點收集來的。
在他的辦公室裡,給我看了菸斗的一部分,卻讓我心生疑惑,這是什麼「菸斗」,是不是我聽錯了?這是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和印象中的菸斗完全大相逕庭啊?
鄧孝維告訴我,這種菸斗也叫「八家鬥」,是過去吸食鴉片用的,是鴉片「菸斗」,它是大煙槍的一部分。
這讓我很沒有想到,對於鴉片,中國人應該是恨之入骨的東西,怎麼當年還有這麼精美的陶製器皿,明明是詩書畫一體的國粹藝術,生生就被鴉片玷汙了。
鄧孝維告訴我,這些都是雲南建水紫陶作品。
建水陶自宋末年間開始生產陶器,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歷史上建水陶曾有一種說法: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而紫陶是清代才開始的,歷史只有200多年歷史。
在1952年,建水紫陶被列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具有獨特的繪畫、雕刻、填色與打磨燒制工藝。建水紫陶早年多以民間日用陶為主,也做一些藝術性很強的花瓶與汽鍋,兩百多年的紫陶其實一直是與國粹藝術聯姻的。
而刻填技術又是建水紫陶的藝術根本,這在其他地方是沒有的。
在清朝道光年間,鴉片煙進入中國,並泛濫成災,也就催生了煙館的誕生,進而菸具產業的出現。這裡看到的菸斗,是煙槍上的組件之一,而煙槍是由菸嘴、煙杆、菸頭、菸斗組成的。
當年有錢人不僅吸食鴉片,也把吸食鴉片的煙槍作為炫富的重要手段,極盡奢華,使用的材料有金銀、象牙、翡翠、瑪瑙、寶石等,除了使用材料昂貴,也在菸斗上用盡心思,力圖與傳統文化聯姻,將書法與繪畫,帶入到了煙槍上。
而建水紫陶的刻填手法,恰恰很好地把詩書畫融合在了菸斗上,在並不大的空間完美的利用好,營造出傳統文化的空間,從這裡也看出當年有錢人還是推崇傳統文化的,而文化人中也有相當多的人開始吸食鴉片。
鴉片菸斗的大量需求,也造就了建水紫陶業的發展,當年的工匠師傅是窮盡所能,製作研發各種「文化」菸斗,這一時期,也成就了建水紫陶的一個「巔峰」時代,出了很多藝術價值很高的「作品」。
所謂「八家鬥」是指這一階段,有八家做菸斗的紫陶作坊,幾乎囊過了當時所有的能工巧匠,製作大師,其實當年做鴉片菸斗的不僅僅這八家作坊,而是很多紫陶作坊都參與其中,市場的大量需求,以及對藝術的苟求與標新立異,使建水紫陶的刻填技術得到發展與夯實。
現在看來,這一階段無疑是建水紫陶在歷史上的最好時期,但這些精美的菸斗背後又是國弱民窮,中國最不堪的年代,鴉片和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無限的屈辱和苦難,鴉片文化也是國人最痛恨的文化。
八家鬥在藝術上是建水陶的高峰,但在道德與文化上,它又是極其糟粕的。
清末民初,本來是建水紫陶發展的最好時期,卻走了彎路和邪路,成為不堪的一段歷史,讓人痛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