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石屏一日遊:看風景也要有深度,大戶人家有錢有文化也有追求

2020-12-26 書影

寫了篇雲南建水城內一日深度遊,有人說你怎麼不寫寫朱家大院,不寫寫建水文廟?

其實那一篇就是寫一天的隨意內容,不是要把建水的特色都寫出來,另外就是儘量寫不要門票的地方,是一次隨意的遊蕩,不為誰做廣告,況且這兩處寫的人又太多了。

今天再寫寫建水城外的一日遊,這次看似很隨意,但也是鄉下大哥「精心」安排的,或者是他的「私藏」線路。

有人又會問「鄉下大哥」是誰?我曾寫過他的文章,這樣介紹:鄉下大哥」叫徐暉,人稱「老徐」,老家在河南,鄭州大學畢業,背包走世界,玩累了輾轉到了建水,開了一家「滇越青年旅社」,把自己定位「鄉下人」,除了開客棧,還幫山裡的農民在網上賣各種優質水果。另外他還能講流利的英語,他的客棧也就成了老外的首選,特別是法國人,是常客,看似平平常常的小客棧,但名聲在外。

我在建水的那幾天,鄉下大哥來了兩位熟悉的內地朋友,他要帶去玩一天,於是選擇了一條建水到石屏的線路,我趁機同他們也玩了一天,看看這樣的遊叫不叫深度遊?你是否也覺得有意思?

時間:2020年7月9日。

吃過早飯,我們開車出城,完全是由鄉下大哥引領,他說這一路會讓我們看到很多東西,但他也很少帶人這麼玩過,一再問我,以後帶遊客這樣「一日遊」,可以不?

最先到了雙龍橋,俗稱「十七孔橋」,這是座清代建的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

雙龍橋坐落於建水古城西,大約五公裡的地方,橫跨瀘江與塌衝河交匯之水面上,是雲南省著名古蹟之一,已列入中國造橋史冊。這是一座非常漂亮的橋。

此橋清乾隆年間先建三孔,到道光年間又建十四孔,由於連在一起,因此俗稱 「十七孔橋」。在橋中建有三層樓閣,兩端還各有亭閣一座。

整座橋身都是用巨石砌成的,全長148.26米,寬度達3米,它的造型奇巧,非常漂亮,是我國現存的優秀古橋之一,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景點。

雙龍橋是非常出「照片」的地方,可以遠拍,也可以近景,特別是它的夕陽下,美極了。可惜我們今天遇到陰天,烏雲沉沉,拍的照片不亮麗,不夠精彩。

這就是「鄉下大哥」的日常拍姿,一個精通英語,走過世界的人,到了雲南,就成了一「農人」。

走到橋的另外一邊,我就被一段鐵路迷住了,很特別的鐵路,比我們看到的鐵路要窄,鄉下大哥說這就是滇越鐵路啊!是通往越南的!

滇越鐵路:資料說它是東南亞地區一條連接中國昆明和越南海防的鐵路,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第一條鐵路。十九世紀中後期,由法國人設計並規劃建設。

滇越鐵路分為滇越兩段,其中越段1901年開始動工,1903年竣工通車。而滇段1904年開工,1910年3月30日竣工。

1910年4月1日滇越鐵路全線通車運營。但這裡的鐵軌選擇為法國標準的窄軌鐵路,同我們看到中國鐵路有很大不同。滇越鐵路建成後,還被《英國日報》稱之為與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相媲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

而今100多年過去了,鐵軌依然在,而當年的車站也在,那麼火車呢?這個線路還通車嗎?

鄉下大哥說還是通車的,但已經不是過去的蒸汽機車,現在是現代的旅遊觀光車,這裡可以直接坐到石屏去,但想去越南,走的就不是這條路了。

接下來我們進村了,就在車站的不遠處,叫新房村,這裡有幾戶老宅,其中易家大院在過去是有名的大戶人家,據說有錢並不是因為土地,而是家裡有礦。

過去家裡有礦同現在一樣,都是非同尋常的富裕,所以這個院子很大,但後來又分給了窮人,據說是一下子住進來十七八戶人家。

但是現在院子裡幾乎沒有幾戶人家了,都搬走或者閒置不住了,只是看到一個老人在做飯,她熱情的要我們進屋,但語言聽不太懂,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宅院雖然有些殘破,但看著房子的細節,看到了原主人的富有和情趣,正廳的門都是大幅的鏤空雕刻,外面貼金箔,當年要多富麗堂皇啊。

所使用的都是優質木材,百年過去,依然保持完好的狀態,所有的角度都是雕刻和花飾,真的好美啊。

使用的磚是雕花打磨的,而柱石也是雕刻的精湛唯美,祥雲籠罩了。

最有趣在這裡看到當年主人留下的一段「人生追求」:

百畝田,萬卷書,琴三弄,酒一壺,朝出耕、夕入讀,也非仙道也非佛,半是農家半是儒。

這段文字是牆壁上看到的,是百年前寫就的。

當年這戶人家是村裡大戶,家裡有礦,過著富裕而悠閒的生活,而這些字所表達的意思正是主人的追求:有田、有書、有琴、有酒。

「半是農家半是儒」,就是最理想的生活,這不也是當下很多人想要的日子嗎。

村口看見圍了很多人,原來是收辣椒的,7元錢一公斤。雲南人喜歡吃辣,也出產好的辣椒,但是農民抱怨種辣椒不掙錢。

我開玩笑說「可以嘗一個嗎?」一個大媽笑著說你敢吃?我還沒有動,同來的小夥子抓一個咬了一口,然後嘴張開就合不住了,跑開去喊「水,快給我點水......」哈哈,不說了,現在想想都辣啊!

接下來又到了一座橋:馬家營見龍橋。

這座橋修建於清乾隆六十年(1796年),民國年間重修。其實這座橋同前面的雙龍橋是一條路,這條路上還有幾座橋,或者是規模比較小,或者年久不存在了。

這一條路現在看似乎是只有三、四米寬的小路,在過去這可是一條非常重要的道路,是通往滇南的主要道路,也是官道,或者說當年的「高速公路」,它的意義是非凡的,物資運輸、軍隊調動、貿易交流、公文送達,甚至人員交往,都靠的是這條路,成為當年的「國脈」要道,怎麼說都不為過啊。

在這裡閒拍,河水中遊弋的鵝,還有稻田裡伸展的荷,鄉村的風光很美。

再往前就到了石屏縣境內了,最先看到的是一片大大水面,鄉下大哥說這是異龍湖,它是雲南的五大湖之一,小於滇池、洱海、撫仙湖,大於杞麓湖。

異龍湖的周長有150華裡,現在環湖建設完美了的彩虹棧道,非常適合跑步、騎行和遊玩,是不是很漂亮。

這時臨近中午了,鄉下大哥帶我到湖邊豆地灣村的一家小餐館吃午飯,這裡有幾家小飯店,主要是燒烤,而客人也都是本村或路過的司機。

在石屏與建水一帶,再小的餐館也會有燒烤攤,主要是烤豆腐,這是餐館的標配。當地人喜歡吃烤豆腐,即便是吃一碗麵,也會加一塊烤豆腐,這也是流傳很久的餐飲習俗了。

我們要的是石屏大塊豆腐,開始是豆乾的狀態,隨著熱度增加,裡面開始鼓起來,外面也嬌嫩了,這時就烤好了。按當地人的習慣是用手撕開蘸佐料(蘸水)吃,我們讓老闆給切開裝盤了。

但老徐怎麼能讓我們只吃豆腐,又要了烤肉、烤雞胗,還有烤豬皮。別的不表,這烤肉皮,有多少人吃過?是不是疑問又期待它的口味如何了?

最先烤好的是五花肉,當地的土豬,早上宰殺,略醃製,加一些辣椒麵等烤料,烤好後剪成小段端上來,這也太香了,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烤豬肉。

這一餐好吃,而且不貴,過去很久了依然留戀這滋味,似乎還在齒間飄蕩著不肯散去。

午飯後,鄉下大哥打開導航,我們繼續尋找他設定的旅行線路,我們先去石屏的秀山寺。

秀山寺位於雲南省石屏縣城西南大約15公裡,它始建於唐代,原名真覺寺,明代末年更名為秀山寺。我到雲南發現這裡很多的寺院是佛、道、儒三教合一,反映了雲南宗教的包容與開放性,或者說這裡的信仰並不排他。

寺院裡綠化很好,鬱鬱蔥蔥,種滿了植物,其中有不少是古樹,如唐代的櫻花,宋代的梅花、元代的羅漢松、清代的桂花等,要是開花季節,可想像這裡的燦爛和芳香。

這裡建築古舊,環境幽靜,是一處修行的好地方啊。

幽靜的寺院,走走轉轉,未見僧人,也未見香客,閒拍了很多照片。

接下來我們來到石屏縣城西十公裡的寶秀鎮鄭營村,這是一個古建築成堆的小村莊。

最先看到國家級文保單位:陳氏宗祠。

這是清末進士,主持修建中國歷史上第一條民營鐵路「個碧石鐵路」的雲南實業家陳鶴亭(名陳鈞)在1925年所建設的。

鄭營陳氏宗祠是由祠門、蓮池、石橋、中殿、正殿、偏殿、樓閣等建築組成的,兩進四合院的建築群,總佔地12400平方米,這些建築可能不到100年的原因,有了很多似乎是現代建築元素。

這個建築規格很高,應該花費了不少的財力,而在細節上追求精美,特別是帶有石獅子的柱石,雕刻的不僅唯美,也很大膽,其他處很少見到這種標準。

鄭營村裡還有一個鄭氏宗祠,也是國家級文保單位,鄭氏宗祠始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現在依然是完整的保留著。

可惜這裡的大門緊閉,鄉下大哥說來過好幾次了,但一直沒有見開過門,可能還在維修中,但是看看房梁上的雕梁畫柱,就可以感覺到它的精美與不俗了。

天下起了雨,孩子們匆匆的走過。現在正營是省級文化名村,也被譽為「雲南第一村」,這裡的歷史上是非常的有名氣和人才輩出,財源滾滾啊!他們祖先是多麼的勤勞與智慧啊。

鄭營村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古村內是用姓氏和地理環境命名的三街九巷,街道是青石路面,這裡民房多是坐南朝北的大四合院。全村曾有403座四合院,現在完整的四合院還有28幢。

最後我們拜訪了「陳氏民居」,就是清朝進士陳鶴亭故居,前面已經說過了他建的「陳氏宗祠」。

我不知道陳鶴亭(1874-1931)是不是正營最有錢、最有名望的人,但他的履歷很不簡單。

他是清末進士,辛亥革命後擔任蔡鍔的參事、內務司長,後擔任個碧鐵路總經理,創立三個鐵路銀行,主持修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條民營鐵路——「個碧臨石鐵路」。

陳鶴亭一生除了幹實業,還熱心教育,資料說他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將百年的神祠資產移撥興學,並創建鄭營小學,村中子弟悉數勸導入學,成為石屏全縣的翹首。

陳鶴亭故居是鄭營村佔地面積最大的民國年間的建築,這裡保存完好,就個人故居而言,可以說是精美到了極致,被譽為「散落民間的珍珠」。

整體的建築細節非常完美,似乎就是一個可以打包帶走的絕美工藝品。

陳氏故居最大的特點是整體都是花卉的圖案雕刻,很少見到有人物,動物也少,這可能同主人的追求與喜好有關,而這些木雕不僅僅是浮雕,還有多層次的立體雕,美輪美奐。

古宅建築或許同主人的身份與地位有關,他突破了傳統建築的美學認定,融入了自己對藝術的思維,陳氏故居如果細看,是有很多自己特色的,這也使它同主人的身份與文化相匹配,在我看到建水與石屏幾十個古宅中顯得不同和記憶深刻。

這一天就這麼結束了,似乎有點小累。借用上篇的部分結尾:

這就是我一天在建水和石屏閒逛的所見所聞,是不是深遊,不重要;合不合別人的胃口,不重要,反正我喜歡這樣走走、看看、拍拍。

這就是我想要的深度旅行,也是我心目中的最雲南,它能引起我的聯想,挖掘我的思索,留在記憶深處。

相關焦點

  • 雲南深度遊:讓人驚詫大戶人家,貼金防盜與書畫,就怕人說沒文化
    寫了幾篇雲南建水和石屏的遊記,有人開始發問?印象裡雲南不是窮鄉僻壤,遠離中原,怎麼那裡也有傳統文化,古建保留的那麼多,還那麼好,過去雲南人的生活很富裕嗎?雲南原來不僅只是彩雲之南的風光與民俗,還有厚重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啊!這一篇文章想講講我在紅河州建水縣和石屏縣看到一些大戶文化。
  • 不管是建水,或是石屏的燒豆腐,其風味都頗具滇南特色
    石屏燒豆腐:石屏也為滇南名城之一,城內一口井水的水質特別適合做豆腐,做出的豆腐特別鮮嫩,兩寸見長,寸半見寬的石屏豆腐或燒烤,或油炸,外香脆,內軟嫩,與建水燒豆腐的香臭感迥然不同。但是,不管是建水或是石屏的燒豆腐。其風味都頗具滇南特色:將鹽巴、花椒麵、辣椒麵和味精拌合在一起作為蘸豆腐的調料,叫做「幹吃」。真叫人愛不釋手,一塊一塊地往嘴裡送。
  • 高貴銀杏和淡雅白玉蘭 石屏總有一種花開合你心意
    冬日的石屏大地濃妝淡抹 伴隨著落葉的紛飛 位於湖濱路兩側的銀杏迎來了最佳觀賞期 片片銀杏葉被微微寒意染成金黃
  • 中國古代有錢人家為何喜歡養「家妓」?原來有這麼多用途
    家妓起源於戰國時期,一般只有大戶人家才會蓄養家妓,當時有個富甲一方的商人名為呂不韋,他在陽翟非常有威望,以低價買入高價售出商品,掙其中的差價,因此積攢大量財富。而人一旦有錢人就會想方設法滿足自己其他方面的需求,所以她就蓄養了許多貌美如花能歌善舞的女子,她們在呂不韋家中滿足他的各項需求,在當時就被稱為「家妓」。
  • 雲南建水:旅遊「重啟」再出發
    在建水學政考棚景區,來自廣東的團隊遊遊客駱先生帶著放暑假的兒子參加科舉實景演出,體驗了一次古代學子的科舉考試。駱先生說:「這是疫情發生以來第一次跨省遊,選擇建水是希望能夠帶孩子了解歷史文化。」建水旅行社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已是跨省旅遊「解禁」後短短20餘天,該社接待的第27批省外旅遊團隊。
  • 掛1000斤香腸的四川"大戶人家"找到了!結果…
    掛1000斤香腸的四川"大戶人家"找到了!如何迅速辨別四川的大戶人家?直接看陽臺就曉得了:掛的香腸臘肉把陽臺擠悶才是大戶人家的基本標準!近日,一段四川達州一住戶窗外掛滿香腸的視頻在網上走紅,網友們紛紛轉發並留言調侃,「太有實力了」「這是真的大戶人家」……窗外香腸掛了裡三層外三層網友直言「流口水」近日,達州一則窗外掛香腸的視頻在網上飛速流傳,網友直呼這家人「太有錢」,「裡三層,外三層」,估計兩個窗戶共計好幾百斤。
  • 古代有錢人家為什麼喜歡養「家妓」?原來是這麼用的!
    起源於戰國時期,一般只有大戶人家才會蓄養家妓,當時有個富甲一方的商人名為呂不韋,他在陽翟非常有威望,以低價買入高價售出商品,掙其中的差價,因此積攢大量財富。而人一旦有錢人就會想方設法滿足自己其他方面的需求,所以她就蓄養了許多貌美如花能歌善舞的女子,她們在呂不韋家中滿足他的各項需求,在當時就被稱為「家妓」。
  • 看古代大戶人家嫡女和庶女,地位差別有多大?
    在大戶人家裡,還會把妾分為: 良妾、賤妾、通房丫頭、媵妾等。在傳統的封建社會下,不要說重男輕女,男女有別,即便在女兒當中,仍有嫡女和庶女之分。正妻所生的子女,都算嫡出,乃正宗之意。正妻所生女兒為嫡女,非正妻的側室、偏房以及妾,她們所生的孩子叫庶出,所生的女兒稱庶女,也叫旁支。
  • 主城大戶人家是一種什麼體驗?
    中新網福建新聞1月8日電 對於大多數來說,一生忙碌只為有一處理想之所,能夠給家人更好的生活。然而,生活的空間,對生活品質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許多人在買房的時候,也會忽視戶型的考量。想擁有大戶人家的闔家之夢,就更需要闊綽的空間來承載。
  • 建水一日:最接地氣的深遊,靜下心來品味民俗,看看什麼是最雲南
    雲南建水我是多次去的地方,應該很熟悉了,非常想深度的介紹給大家,但我又不想太過於目的性,為了寫文章而羅列題材,東拼西湊,最後看者也會蒙圈。其實深度遊不一定是難度遊,但一定是慢下來的品味與體驗,是一次輕鬆而愉快之旅。
  • 清朝時期的女子容貌,圖8是大戶人家的6位小妾
    晚清時期,一位大戶人家的正室夫人,當時外國人對晚清時期女子裹足之風屬於好奇,因為經常會拍下她們穿著繡鞋的小腳模樣。一位獨輪車車夫推著兩個大戶人家的太太,獨輪車在晚清是很常見的交通工具,既可以用來載人,也可以用來載物品。
  • 【建水】老去的祖屋裡,有歲月抹不掉的意味深長
    【建水】老去的祖屋裡,有歲月抹不掉的意味深長 、 結構統一, 在豐富的形式中 包容了深刻的文化內涵, 是內地文化與邊疆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 建水二日遊(1)團山民居和雙龍橋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歷史和自然旅遊資源豐富,1994年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建水第一站,我們來到建水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團山民居。  假如僅以歷史、文化、規模和景致來衡量,團山民居自然無法與閬中古城、大研古鎮、和順古鎮等名噪華夏的古城古鎮相提並論,但在滇南一隅,團山民居倒也頗有名氣,因為有自己的歷史文化特色。  團山民居依山而建,四周有寨門,自成一體,和諧安全。
  • 建水上榜「中國冬季休閒百佳縣市」!
    這個冬天,來建水打卡吧~ 建水縣 建水縣是一座鐘靈毓秀的文化名城。 1200餘年的建城歷史,素有「滇南鄒魯、文獻名邦」之美譽,擁有「千年臨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兩張亮麗名片,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雲南多元文化融合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
  • 這種菸斗你可見過:精美的技藝,糟粕的文化,建水陶一段不堪歷史
    昆明有一家建水紫陶博物館,這也是目前中國唯一的紫陶博物館,它位於昆明市盤龍區小龍路東方麗苑小區北門口,創辦者是「滇南陶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叫鄧孝維。鄧孝維,建水人,2006年大學畢業就進入建水陶行業,但他沒有去學制陶,而是選擇了做營銷,做文化挖掘,收集了大量的建水紫陶實物與資料,開辦「滇南陶韻」建水陶博物館,收藏有500餘件老的紫陶作品。但鄧孝維最多的收藏卻是幾百個老「菸斗」,是他用十年時間一點點收集來的。
  • 古代大戶人家的丫鬟也分好幾個等級,等級低的連主人的面都見不著
    古代大戶人家的富有程度也是現代人無法猜測的,什麼三妻四妾都是小事,山珍海味也都吃膩了。古代大戶人家有一個生活習慣,可能是現代人完全接受不了的。那些大戶人家平日裡有很多人伺候,就連主人和夫人睡覺的時候都有丫鬟在一邊守著。
  • 雲南建水雙龍橋,橋梁專家茅以升曾到此考察:被收錄進中國建橋史
    雲南建水古稱臨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時光的歲月雖然已經過去,但是建水古城留下的名勝古蹟眾多,吸引八方來客流連忘返,那麼距離建水古城四公裡以外的地方,個碧石鐵路旁有一座舉世聞名的十七孔橋,是建水除了文廟最有名氣的文化古蹟之一,當地人叫雙龍橋,非常宏偉壯觀,古石橋建於清代
  • 來一次建水吧!這裡有你想要的歲月靜好
    說起建水,第一個想到的詞就是「閒適」,彩雲之南的邊陲小鎮,夏季會更火熱幾分,卻也在一個個小庭院裡藏著舒適與愜意。還有讓無數人愛不釋手的紫陶。建水,一座無法複製的城市。很多人聚集在這裡,被沉積了千餘年的人文痕跡深深吸引,也被他的靜和真吸引。
  • 全國第三大文廟,700年歷史老建築,是建水古城的重要旅遊景點
    中國尊儒,是一件歷史久遠的,對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事情,全國有成千上萬個文廟,文廟也成為了一個很典型的旅遊特色。建水古城擁有1200多年的歷史,儒學思想也活躍在這裡,建水也一直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的美譽,而建水文廟對於建水古城而言,不僅是一個到建水古城旅遊必打卡的景點,同時也是全國規模第三大的文廟,僅次於山東的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和建水古城一樣,建水文廟也有著厚重的歷史。
  • 比肉有營養的石屏豆皮,清燉也能嫩得彈舌頭,怎麼吃都香!
    慕名前來購買石屏豆腐皮的人絡繹不絕,可以說是潛在的人氣單品!「國家地標美食」舊時朝廷貢品,飛入尋常人家石屏豆腐皮的生產始於明代初期,盛於清代後期光緒年間,石屏豆皮還是專供清朝皇室食用的貢品。當地至今流傳著一個故事:有個姓羅的壯士進京會試,得中武狀元,留作慈禧宮中佩劍侍衛,官達四品。有一次,羅壯士回鄉省親,返京時捎去豆腐皮獻於慈禧,慈禧入口品嘗後連聲叫好,命為進奉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