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瑜伽找到體式發力點關鍵,詳解18張基礎體式發力點細節解剖圖
我們都知道說做瑜伽體式不僅僅是擺個樣子,它的精髓在體式的細節和發力上。
體式的細節關乎體式的功效,那體式的發力點就相當於體式的鑰匙,找到正確的發力點,你做的體式才不是模仿才能達到穩定平衡,才能起到鍛鍊的作用。
給大家找了18張基礎站姿體式的發力點圖,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了解體系外形的同時也了解體式的精髓。
1、山式
最基礎的站姿,是所有體式的正位基礎。
先從雙腳來說,大腳趾併攏,身體的重心均勻分布在雙腳上,膝蓋大腿收緊向上提,
臀部向下卷尾骨,小腿向下到腳跟向下踩地墊,
收緊腹部、脊柱延展、頭頸端正、肩膀後展下沉。
2、站立前屈
雙腳、腿前側、後側跟山式是一樣的。
然後骨盆前傾、背部延展。
肩膀下沉,不要聳肩。
3、樹式
支撐腿以及腳掌、骨盆、脊柱和山式是一樣的
彎曲腿大腿外旋,打開腹股溝打開髖關節。
腳掌踩支撐腿內側互相對抗。
4、鷹式
支撐腿以及腳掌和山式依然是一樣的。
上方的纏繞腿內旋內收
雙手臂內收,胸腔打開,同時大手臂向上抬。
5、幻椅式
腳掌的根基和山式一樣。
圖中的雙膝位置箭頭向中間走,不能把他錯誤的理解為膝蓋內扣,而是下面雙腳併攏,所以上面雙膝也是要併攏的。總之膝蓋和腳趾一個方向就對了,既不能外擴也不能內扣。
腹部收緊,背部延展。髖關節屈。
6、舞王式
支撐腿、腳和山式依然一樣。
上方腿前側延展、後側收緊。小腿向後向上。
收腹,胸腔打開。
7、站立手抓大腳趾
支撐腿腳掌、骨盆甚至包括腹部、脊柱都是和山是一樣的。
上方腿大腿前側收緊上抬,幫助髖關節屈也幫助伸直膝蓋。腿後側延展。
腳掌回勾腳後跟向遠處蹬。
8、三角式
三角是雖然看上去和山式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但是你看他腳掌、大腿、小腿的發力模式依然和山式是一樣的:腳掌向下踩地,膝蓋上提大腿向上收緊。小腿和腳掌一起向下向墊子紮根。
脊柱依然延展,肩膀依然後展下沉。
手臂延展雙手臂在一條直線上。身體在一個平面上。
9、三角扭轉式
在三角噓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扭轉的動作。
特別強調一點初學者後面的腳可以移動以減少膝蓋的壓力。
10、戰士二式
彎曲腿注意一點膝蓋和腳趾朝向正前方。
伸直腿腳掌向下踩地,和彎曲腿一起,共同承擔身體重量。同時大腿外旋幫助打開髖關節幫助骨盆端正。
胸腔打開,大手臂外旋小手臂內旋。
11、側角式
你會發現側角式和戰士二式其實就多了一個脊柱側彎的動作。
其它不變,在延展的基礎上側彎。
12、半月式
跟側角伸展式相比,前腿伸直作為支撐腿承擔身體重量,後腿向上抬。
支撐腿依然和山式一樣。
上方腿主動上抬,想像著上方腳掌去蹬牆的感覺。
收緊核心。肩膀後展下沉。
13、戰士一式
彎曲腿,大腳趾內側向下踩地,膝蓋和腳趾在一個方向。
伸直腿,腳掌踩地,大腿上提,髖關節向前推,保持骨盆穩端正。
脊柱延展。
戰士一式後面的腳後跟也可以抬起來。
14、加強側伸展
在戰士一式的基礎上,前腿伸直,髖關節前屈
雙腳向下踩地,大腿上提腿後側延展。
後面髖向前推,前面髖向後拉,保持骨盆端正。
脊柱延展肩膀後展下沉
這邊雙手做的是反祈禱,這是加強側身展的一個變體,正常是雙手放在腳兩側。
15、戰士三式
從加強側伸展到戰三的轉換以及從戰一到戰三的轉換和前面說的側伸展到半月式轉換大家可以比較一下。
在加強側身展或者戰一的基礎上,前腿伸直變成支撐腿,後腳抬起與身體平行
滋生腿不用說了和山去一樣。抬起的腿和半月的發力一樣,只不過髖關節的朝向不一樣。
腹部收緊,脊柱延展,肩膀後展下沉。
16、戰士三式的扭轉
所有的延展都一樣,在脊柱延展的基礎上。
其他上方腿、支撐腿以及手臂幾乎是一樣的。
戰三扭轉和側角的扭轉相對來說,從扭轉的角度來說戰三得扭轉更容易一點,想一想,為什麼?
17、戰一的扭轉
後面的腿延展收緊,並且是是根基之一。
前方膝蓋和腳趾一個方向。
骨盆端正,脊柱延展扭轉。
18、站立前屈
其實就是雙腳大大的分開的站立前屈式。
大腳趾向下踩地激活腿內側。
在雙絞式中,大腳趾是個非常關鍵的點。記不得在哪本書上看過艾揚格說雙角式中要把大腳趾當作剎車一樣。
每一個體式都有它自己的細節,這樣一聽似乎就比較麻煩,比較頭疼,畢竟瑜伽體式有成千上萬個,但是比較上面18個戰立體式你會發現有很多的共同的特徵,有一種萬變不能其中的感覺。所以說,山式是所有體式的正位基礎搞定山式把所有的啟示向山式裡面套基本上不會出錯。
關注凡一,共享健康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