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的歷史源遠流長。早期的繪畫需要經過匠人再造,刻在石料、青銅器上,或者畫在陶器上。直到漢代發明了紙張,畫家才開始用毛筆在紙上作畫。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美妙而悠久的古代藝術吧!
秦漢時代的繪畫,大致包括宮殿寺觀壁畫、墓室壁畫和帛畫等。秦代留存至今的繪畫主要是70年代在秦宮遺址發現的秦宮壁畫。畫面上有車馬出行、儀仗人物、建築、樹木等形象,畫上的7組車馬都是四馬駕一車,馬匹健壯威武,飛奔向前,風格古樸渾厚,氣勢壯觀。
西漢壁畫也非常豐富。最有名的是《二桃殺三士》的墓室壁畫,畫的是晏嬰設計除掉3個勇士的故事,構圖簡潔,人物形象樸拙生動,線條沉穩流利,賦彩典雅,格調豪放。東漢墓室壁畫承襲西漢,題材以日月天象、祝禱升天為主。東漢後期的壁畫則更多表現了日常生活內容。
秦漢時代正處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這時的繪畫藝術表現出廣闊無垠的宇宙意識,以及深沉雄大的思想氣魄。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繪畫藝術的初步成熟階段。在此以前,繪畫者主要是無名畫工,這時卻湧現出一大批出身士大夫階層、專志於繪畫並取得了傑出成就的著名畫家。繪畫形式在保留前朝壁畫、漆畫、畫像石和畫像磚的同時,還出現了紙絹捲軸畫,這是後世繪畫的主要形式。
除了人物、宗教畫,山水畫也開始成為獨立的畫科,但還不夠成熟。人比山大,水小得不能泛舟,畫法也只是用線條勾勒輪廓,還沒有暈染等技巧。此外,北方仍然流行壁畫,主要有墓室壁畫和石窟壁畫。
從隋朝進入唐朝,我國的繪畫藝術逐漸走向昌盛。人物畫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山水、花鳥畫相繼成熟。畫壇湧現出眾多名家,各領風騷。
隋代繪畫的風格是細密精緻。人物畫對形與神的表現力有所提高。山水畫的比例日趨合理,較好地表現了「遠近山川,咫尺千裡」的真實空間感。現在存世的著名山水畫有展子虔的《遊春圖》。
↑《遊春圖》
唐代時,人物畫最為興隆,其題材非常廣泛,包括道釋、肖像、仕女、歷史、貴族生活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都各有一批名家湧現。唐代的山水畫,已經出現了「青綠」和「水墨」的不同風格流派。最著名的青綠山水畫家是李思訓、李昭道父子,他們被稱為「大小李將軍」,在勾勒中開始採用簡單的皴法。王維善於畫水墨山水畫。
↑圖為唐代畫家周昉所作的《簪花仕女圖》(局部)。
這幅畫作精緻地刻畫了幾個身披輕紗、高髻凌風的貴婦在庭院中閒步、賞花的生活情節。她們步履從容,眉宇間卻流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態。圓渾流暢的線條,豔麗豐富的色彩,體態豐肥的人物,是唐代仕女圖的典型特點。
五代十國的繪畫上承唐朝餘韻,下開宋代新風,山水畫和花鳥畫都有了重大發展。五代時期,水墨或水墨淡彩山水畫發展成熟,取景真實自然,表現山石結構、質感、紋理的皴法也趨於成熟,墨色變化也較豐富,形成南北兩大山水畫派系。
宋代是中國繪畫全面發展時期,人物、山水、花鳥畫,都湧現出許多新流派,名家高手燦若群星。宋代民間繪畫、宮廷院體畫、士大夫繪畫各成體系,彼此間又互相影響、吸收、滲透,使宋代繪畫顯得豐富多彩。
↑北宋畫家範寬善畫崇山峻岭,落筆雄健洗鍊。他的作品《溪山行旅圖》(如圖)是宋代山水畫的優秀代表作。這幅作品層次豐富,墨色凝重、渾厚,極富美感。畫中的山川峻拔雄闊,氣勢逼人。
北宋初期100多年主要沿襲五代畫風,人物畫師法吳道子,院體花鳥畫以黃家富貴體為規範,山水畫以院外畫家的成就最高。這一時期的代表畫家有李成、範寬、許道寧等。神宗前後的北宋中期,出現了以李公麟為代表的鞍馬人物畫、以郭熙為代表的山水畫和以崔白為代表的花鳥畫。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宣和畫院形成的「院體畫」風行一時,人物畫中的風俗題材成就突出。著名的畫作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南宋時山水畫變革顯著,「南宋四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創立了新的「院體」山水畫。他們重視章法的剪裁,巧妙利用畫面大片空白,突出鮮明的形象。畫面含蓄凝練,簡潔富有詩意,簡率而富有表現力的大斧劈皴,顯示了筆墨技巧的提高。南宋還興起了文人水墨花鳥畫,強調傳情達意,抒寫主觀情感,大多以梅、蘭、竹、菊四君子為題材。
元朝時,中國繪畫發生了重大的轉折,「文人山水畫」佔據了畫壇主流,人物畫相對減少,花鳥畫的題材流行枯木、竹、石、梅、蘭。
↑元代畫家王冕以畫梅著稱,尤其擅長墨梅。他畫的梅花簡練灑脫,別具—格。本圖中的墨梅筆意簡逸,枝幹挺秀,穿插得勢,構圖清新悅目,用墨濃淡相宜,表現了畫家清高孤潔的品格。
元代的山水畫成就突出。初期以錢選、趙孟頫、高克恭為代表,他們摒棄了南宋的院體山水畫,強調「古意」和「士氣」,不強調形似逼真,追求內在神韻,抒寫畫家的主觀情趣。中後期的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號稱「元四大家」,他們創立了文人山水畫新風,成為畫壇主流,追求簡逸,善用水墨法,重視書法趣味,並將詩、書、畫緊密結合。元代開啟的文人畫新風對明清影響非常大。
明朝初年的繪畫繼承了元朝文人畫的餘波,並加以發揮,很快又繼承了南宋「院體畫」的傳統,「院體畫」盛極一時。明朝嘉靖至萬曆年間,蘇州地區崛起了吳門畫派,它主要繼承宋元文人畫的傳統,成為畫壇主流。「吳派」最負盛名的代表是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他們被稱為「明四家」,師法他們的人很多。
↑《蘭竹圖》文徵明
萬曆至崇禎年間,繪畫領域出現了新的轉機。徐渭進一步完善了陳道復開創的花鳥畫的大寫意畫法。陳洪綬、崔子忠等開創了變形人物畫法。以董其昌為代表的畫家在文人山水畫方面另闢蹊徑,形成許多支派。
清代初期文人山水畫興盛,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流派。承續明末董其昌衣缽的是「四王畫派」,他們以摹古為宗旨,受到皇朝重視,居畫壇正統地位。活動於江南地區的一批明代遺民畫家,寄情山水,借畫抒懷,藝術上具有開拓、創新精神,以「金陵八家」、「四僧」、「新安派」為代表。
↑這張圖是清代著名畫家吳昌碩創作的作品——《桃》。元、明、清三代的繪畫講究文人趣味,追求筆墨技巧,畫面上可以自由地題詩,使詩、書、畫融為一體。
清代中期,南方商業城市揚州,富商聚集,人文薈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成為東南沿海的大都會。各地畫家紛沓而至,賣畫獻藝,「揚州八怪」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批畫家。
晚清以來,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衰亡,繪畫領域也發生了新的變化。文人畫流派和宮廷畫派日漸衰微,而當時的通商口岸上海和廣州,這時已成為新的繪畫要地,出現了「海派」和「嶺南畫派」。「海派」畫家的代表有吳昌碩、趙之謙等,「嶺南畫派」的代表有居巢、居廉兄弟。
本篇內容編輯自「少兒科普讀物」《發現之旅》第58輯【多彩的藝術-繪畫(中國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