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打響,由於前兩次戰役以後,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被打到了三八線以南,因此打著「先停火,後談判」的原則,積極謀求捲土重來,為了打破敵人的陰謀,志願軍考慮到,如果在戰場上打不贏,那麼無論談判桌上怎麼談,結果都是一樣的,於是決心在這一戰中,依託於三八線固有陣地,再一次發起進攻作戰。
志願軍六個軍配合朝鮮人民軍一到,共同發起這次戰役,具體的部署是以志願軍第38、第39、第40、第50軍並加強炮兵6個團組成志願軍右縱隊,以志願軍第42、第66軍並加強炮兵1個團組成志願軍左縱隊,為了實現戰役的勝利,各個參戰部隊在開戰之前,就從180公裡以外迅速趕往戰場,並將戰役計劃時間定在了12月31日晚上.
39軍事作為志願軍右縱隊,負責進攻東豆川。韓城方向,39軍116師在僅用了14個小時就突破了臨津江,為整個戰役打開了關鍵,戰鬥僅3年,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在三八線的防禦全線崩潰,各部隨即轉入追擊戰中,各部隨即展開猛烈的穿插,積極進行包圍殲滅作戰。當時左翼的聯合國軍緊急撤往漢城,而釜谷裡就是必經之路。
39軍116師347團7連被緊急調往釜谷裡南山,擋住聯合國軍撤退的道路,7連經過急行軍後,火速趕到,並擊退了英軍在當時駐守的29旅來復槍團,陣地構築防禦工事,在剛剛修好以後,就遭到了以英軍為首的飛機猛烈轟炸,由於部隊事先尚未完全隱蔽,因此傷亡慘重,7連連長身負重傷,後來被通訊員強行背下了戰場
事實上英軍趁志願軍立足未穩之際,曾發起多次衝鋒,由於火力十分猛烈,7連在立足未穩的情況下,吃了很大的虧,除了連長犧牲外,當時7連班排以上的幹部傷亡非常大,指導員也壯烈犧牲,連長在下山之際,將司號員鄭起叫過來,並將部隊鄭重其事地交給了他,並讓他代理七連連長,負責擊退強敵。
鄭起雖然閃過一絲猶豫的念頭,但在連長的鼓勵下,最終還是接受了這個任務,當時7連整體傷亡已經過半,連他在內全連僅剩17個人,在戰士們的支持和鼓勵之下,鄭起扛起了這個重擔,並按照實際情況,安排好了剩餘戰士們駐紮的陣地。
英軍後來又出動了兩個連發動猛攻,在這17名戰士中,後來又陸續的犧牲了幾個,戰至最後,不僅彈藥全部打光,就連戰士也僅剩下了6人。鄭起手裡拿著爆破筒,將所有的戰士們聚攏到一起,開始吹衝鋒號,這嘹亮的號聲不僅將敵人吹蒙了,就連當時347團指揮部也都驚呆了,對面的英軍不知道虛實,還以為志願軍援兵已經趕到,嚇得倉皇逃竄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鄭起吹響了衝鋒號,不僅他們七個人幸運地活了下來,還完成了上級交代的任務,而這次作戰中,英軍29旅來復槍團兩個連被全殲。值得一提的是7連這個番號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並在80年代對越反擊戰中再立新功勞,被授予了「邊防鋼七連」的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