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3月,15軍奉中央軍委的命令開赴抗美援朝前線,準備參加第五次戰役。15軍在參戰後,擔任中線突擊任務。15軍在3兵團的建制內,先是突破了臨津江,然後向三八線以南、漢城以北的美3師駐防的漣川發起了猛攻。在我軍的攻擊下,美軍節節後撤,15軍用8天的時間將美3師逼過了漢江,並且擊退了對方的一切反撲。
但從五次戰役第二階段開始,風雲突變,敵人利用我軍後勤補給不力,一線部隊又前出太長的情況,集中了大批部隊對我軍進行反撲。面對急轉直下的情況,15軍擔負起掩護3兵團主力北撤的任務。從1951年5月28日開始,15軍45師134團奉命在腳屹峰和鳴城山一線阻擊正在尾隨我軍主力的美軍部隊。
阻擊戰一開始就進入了白熱化,敵人憑藉著空前猛烈的空軍和炮兵火力掩護,在坦克的支援下反覆對倉促轉入防禦的志願軍部隊進行衝擊,而且往往集中兵力攻擊我軍沿主要交通線兩側的部隊,企圖儘快打通北上的通道,將我軍大量部隊阻於漢江以南地區圍殲。
在敵人的猛攻下,我軍阻擊部隊承受了極大的壓力。5月31日,134團的阻擊戰才剛剛打了2天,在樸達峰地區防禦的1營1、3連就因為傷亡太大,無力繼續戰鬥,被迫由3營7、9連接替繼續防禦。接防部隊在抵達防禦陣地後,發現敵軍以南朝鮮軍為矛頭,企圖從樸達峰西北的一處無名高地繞過我軍阻擊陣地,對我阻擊部隊側後進行迂迴,以達到迫使我軍放棄陣地的目的。7連主動將自己的防線延伸了500米,堵死了敵人迂迴我軍的路線。
從6月1日上午6時開始,我軍的交接尚未徹底完成,敵人就再次發起了大規模攻勢。在密集炮火支援下,約1個營的敵軍步兵密密麻麻地衝了上來。7連迅速進入陣地,依託石壁、彈坑和巨巖抗擊敵人的攻擊。
我軍等敵人接近到距離我前沿不足30米時才猛烈開火,給予敵人的步兵以重大殺傷。敵人雖然此後又多次在航空兵和炮兵的火力掩護下發起衝擊,但均被我軍擊退,遺屍100多具。
6月2日,敵人改變打法,先集中1個營的兵力攻下了799.6高地,然後再與另外2個營實施正面攻擊,3個營對7連陣地進行了輪番攻擊。三面被包圍的7連屹立不動,繼續堅守陣地,挫敗了敵人一切企圖奪取陣地的行動。
戰鬥中7連傷亡很大,不得不將預備隊也全部投入一線戰鬥,最後前沿陣地上就剩下2個小戰士,他們1個人用手榴彈,另外1人使用機槍,相互配合,繼續堅持戰鬥。機槍手以準確的點射不斷地將遠距離的敵人攻擊隊形兩側的散兵擊倒,迫使敵人不斷收縮隊形,等密集的敵人隊形接近到30米的距離,機槍手就火力全開,猛烈掃射,另外1個戰士也用手榴彈猛擊敵人。
後來因為彈藥耗盡,他們2人不得不從前沿陣地退向主峰。但他們2人不甘心前沿陣地就此失守,決心奪回陣地。在與連主力一同擊退了敵人的多次攻擊後,他們打算對前沿的敵人發起夜襲。
到了晚上,他們悄悄地從左邊的山溝繞開敵人的正面防禦,從側翼向敵人發起攻擊,他們2人一個以輕機槍猛掃疲憊不堪,正擠在一起睡覺的敵人,另外一個則四處猛投手榴彈,打得敵人驚惶失措,四散奔逃,他們2人很快就奪回了前沿陣地。
7連隨後趁機恢復陣地,利用敵人丟棄的武器彈藥補充了自己,等著迎接敵人次日的攻擊。在我軍的嚴密防禦面前,敵人寸步難進,7連一直堅持到兄弟部隊接替自己才撤出戰鬥,順利地完成了上級的任務。
編輯/周洪新
更多當代歷史相關事實,以及觀點評論請關注看北朝,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共同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