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場上,到底是誰在使用「人海戰術」?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創 庫叔說 瞭望智庫 收錄於話題#「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27個

為期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人民志願軍將戰線從清川江畔向南推回了三八線附近,迫使美國在自其建國以來首份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

在這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國之戰中,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湧現出榮立三等功以上的功臣30餘萬名,榮立集體三等功以上的單位超過6100個。當年,志願軍總部對於立功標準和批准權限均有嚴格規定。

其中,個人和集體特等功必須由志願軍評功委員會批准,因此含金量最高。據統計,志願軍只有217名幹部戰士先後榮立特等功,16個單位榮立集體特等功。在燦若星河的志願軍英雄中,他們無疑是最為閃耀的英雄之星。

今天,庫叔簡單梳理其中6個榮立集體特等功的志願軍單位,看看他們都曾創造了多少之「最」?

文 | 殷傑

編輯 | 謝芳 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知名度最高

說起志願軍英雄群體,知名度最高的非「奇襲白虎團」的「化襲班」莫屬。

所謂「白虎團」,是國人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其真實番號是韓軍首都師團第1聯隊。這是韓軍建軍時首批組建的4個聯隊之一,號稱「精銳中的精銳」。

志願軍指戰員利用夜暗向敵防禦縱深穿插。

1953年7月13日晚,金城戰役打響。志願軍第68軍203師607團特務連偵察1班,連同從全師挑選出來的2名軍事素質好、有戰鬥經驗的朝鮮族戰士,共計13人,在代理偵察排長楊育才的率領下,化裝成護送美軍顧問的韓軍首都師團搜索隊,沿直木洞溝直插二青洞,奇襲敵第1聯隊聯隊部。

智勇雙全的楊育才排長。

一路上,這個偵察班克服諸多困難,巧妙獲取韓軍當晚口令,堅決以戰鬥手段強行通過被敵機甲聯隊援兵佔據的交通要道。在發現敵第1聯隊和機甲聯隊指揮機關匯聚一處、兵力較此前估計的多出1倍以上的情況下,「化襲班」沒有絲毫猶豫,立即改變戰前計劃,兵分四路分別撲向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之敵。

經過14分鐘戰鬥,13位勇士一舉打掉了韓軍2個聯隊的指揮機關,共計斃敵54人,俘虜16人,其中包括從草叢中和床底下搜出的韓軍第1聯隊人事科科長、副官、炮兵副大隊長等8名軍官,繳獲槍枝76支(挺)、電臺2部、總機2部、發電機2臺、報話機和電話機117部、吉普車27輛、卡車11輛、火箭炮1門,以及2個大倉庫。

懸掛在敵第1聯隊作戰室牆上那面寫有「優勝」字樣的虎頭旗,也被勇士們扯下來當收繳戰利品的包袱皮用。如今,這面虎頭旗成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館藏珍品。

在第1聯隊聯隊部繳獲的繡有「優勝」字樣的虎頭旗,如今已成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館藏珍品。

「化襲班」榮立集體特等功。

戰後,志願軍第68軍203師607團特務連偵察1班被志願軍總部記集體特等功。1957年,文藝工作者根據他們事跡改編的京劇《奇襲白虎團》面世,並在六七十年代風靡全國。直到今天,一些上了歲數的人民群眾,依舊能哼唱幾段,這個志願軍英雄群體的知名度足可見一斑。

2

影響最深遠

論知名度,「化襲班」數第一,但若論影響力最大,志願軍第38軍112師335團1營3連卻是當之無愧的翹楚。

1950年11月30日,抗美援朝戰爭運動戰階段第二次戰役進行到最緊要關頭。3連先敵幾分鐘,搶佔了與三所裡、龍源裡呈鼎足之勢的松骨峰。

此時,美2師大部隊正準備通過松骨峰下的公路向南逃竄,但領頭的汽車、坦克卻被3連派出的戰鬥組打癱在公路上,堵塞了道路。急於逃命的美2師在炮火掩護下,向松骨峰發起了集團衝鋒。前三輪攻勢均被挫敗後,美2師用凝固汽油彈將松骨峰炸成了一片火海,隨後趁著倖存的志願軍指戰員忙著撲滅棉衣上燃起的火苗之時,衝上了3連2排4班的陣地。

美軍沒有想到,志願軍戰士們接二連三地端著刺刀從火中衝殺出來,以大無畏的氣概將他們打下了山頭。

第二次戰役時,志願軍335團還是以日械裝備為主。

戰至30日中午時分,松骨峰上的3連已傷亡過半,但鋼鐵般的戰鬥意志卻絲毫不減。指戰員們紛紛燒毀文件、筆記本、書信,不少人在彈藥用盡後選擇與敵軍同歸於盡。

戰至黃昏,3連陣地上只剩下7名重傷員,但他們依然讓南逃和北援的美軍始終相距不足1公裡卻無法會合,為爭取戰役全勝作出了突出貢獻。

事後,打掃戰場時,人們發現,松骨峰上3連指戰員們的槍枝完全摔碎了,機槍零件扔得滿山都是。烈士們的屍體保持著各種各樣的姿勢,有抱住敵人腰的,有抱住敵人頭的,有掐住敵人脖子把敵人摁倒在地上的,還有和敵人燒在一起的。有位戰士手中緊握手榴彈,彈體上沾滿腦漿,和他死在一起的美軍士兵,腦漿迸裂,塗了一地。另有一位戰士,嘴裡銜著敵人的半塊耳朵。

陣地上只要還有1個志願軍戰士,美軍都休想奪去陣地。

戰後,志願軍總部給335團1營3連記集體特等功。隨軍採訪的作家魏巍以3連事跡為主線,含淚寫成的戰地報導《誰是最可愛的人》,刊載在1951年4月11日的《人民日報》上,感動了無數人。從此,「最可愛的人」這個名詞不脛而走,成了志願軍乃至人民軍隊的代名詞。後來,這篇文章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了幾代中國人。

3

力量最懸殊

由西方率先發明,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登峰造極的「人海戰術」,如今卻常被中外反動派強扣在人民軍隊身上,為自己的失敗作開脫。

實際上,人民軍隊自建軍時起,就一直在以少敵多,以弱敵強,是根本沒有本錢使用「人海戰術」的。恰恰是自我吹噓「尊重生命」的美軍,在朝鮮戰場上沒少使用「人海戰術」衝鋒,每每陷志願軍防禦部隊於力量對比懸殊的境地。

志願軍陣地上硝煙瀰漫。

1951年10月1日,美3師15團向威脅鐵原、金化一線「聯合國軍」鐵路運輸的天德山陣地發起了猛攻。守衛在天德山上的,是志願軍第47軍141師422團5連另2個排,總計248位志願軍指戰員。他們在連長楊寶山、指導員閻成恩的指揮下,依託隱蔽部扛住美軍狂轟濫炸,待美軍步兵進抵陣地前沿時,才以戰鬥小組為單位,適時運動到各支撐點,以突然又猛烈的近戰火力,將蜂擁而來的美軍打得人仰馬翻。

從天色蒙蒙亮直打到太陽落山,5連勇士們以32人犧牲、50餘人負傷的代價,連續擊退美15團11輪進攻,斃傷300餘敵人。第二天一早,美軍以更加猛烈的空地火力壓制天德山,陣地表面被炸成浮土,美軍還喪心病狂地大量使用毒氣彈,卻依舊沒能撼動5連陣地。

志願軍堅守陣地,寸步不退。

10月3日,隨著戰場形勢惡化,天德山陣地陷入東、南、西三面受敵的不利境地。從10月4日起,美騎1師騎8團加入對天德山的攻擊,整整2個團的美軍,以營為單位編組成6個攻擊波,對5連陣地發起人海衝鋒。連續打退美軍9輪進攻後,5連陣地上只剩12位傷員。

美軍發起第10輪進攻時,連長楊寶山、8班副班長尚玉芝、戰士張祚義相繼與敵同歸於盡。傍晚17時許,指導員閻成恩率7位傷員,用3根爆破筒炸翻80餘美軍,奇蹟般地擊退美軍當天第11輪進攻。

10月5日晚,5連奉命撤下陣地時,僅有閻成恩等4位傷員得以倖存。該連在4天3夜的堅守中,面對2個團的敵人毫不畏懼,連續挫敗美軍幾十次進攻,為粉碎美軍「秋季攻勢」作出了突出貢獻。

為此,志願軍141師422團5連榮立集體特等功,並被志願軍總部授予 「天德山英雄連」榮譽稱號。

4

交換比最高

據統計,抗美援朝運動戰階段,敵我傷亡交換比大體為1.41:1。到陣地戰階段,這個比例有所擴大。但就總體而言,敵我傷亡交換比在4:1以上的戰例所佔比例不算高。其中,志願軍連級部隊最高曾打出50:1的超高交換比,創造這個紀錄的,是志願軍第63軍188師563團3營8連。

在1951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鐵原阻擊戰中,該連奉命防守高臺山主峰255.1高地的前沿陣地。連長郭恩志強調每個人不僅要為自己挖貓耳洞,還要儘可能多修幾個射擊掩體。這些掩體不僅要位置隱蔽,射界開闊,而且要儘可能疏散挖掘,彼此之間由暗壕相聯,便於戰時往來機動。

當美軍騎兵第1師對8連陣地實施火力準備時,郭恩志讓大家撤入貓耳洞防炮,陣地上只留1個觀察員。待進攻之敵逼近陣地前沿時,8連量敵用兵,以迅猛突然的近戰火力和不斷轉移的射擊位置,既予敵以大量殺傷,又將自身傷亡降至最低限度。除了陣前短促反擊,8連還派夜襲組不斷擾敵,收集美軍遺棄在各處的武器彈藥繼續堅持戰鬥。

1984年10月,郭恩志隨同解放軍代表團訪問朝鮮,在平壤志願軍紀念館志願軍第63軍188師563團3營8連事跡展板前留影。

當陣地失去堅守價值後,8連趁著夜色,從陣地西面一處斷崖突圍而出,返回了563團主陣地。此時,全連倖存指戰員手中僅剩13 發子彈和 1 枚反坦克手雷,他們補充彈藥後又主動重返一線陣地。據統計,該連在鐵原一線苦戰6晝夜,頂住了美軍騎兵第1師2個營的瘋狂進攻,最終僅付出了傷亡16人的代價,取得了斃傷敵800餘人的戰績。

時值今日,這個志願軍特等功連的英雄事跡,仍然可以在平壤志願軍紀念館裡看到。

5

事跡最傳奇

在志願軍16個特等功集體中,事跡最傳奇的,非志願軍坦克第2師第4團2連2排所屬的215號坦克乘員組莫屬。該乘員組由車長楊阿如、炮長徐志強、裝填手師鳳山、駕駛員陳文奎、機電員許仁德組成。

志願軍T34∕85坦克和美軍坦克相比處於性能劣勢。

1953年7月7日晚,楊阿如率領包括自己的座駕215號T34∕85在內的3輛坦克,為配合志願軍第23軍67師第4次攻打石硯洞北山,趁夜冒雨潛入前沿陣地,尋殲對我進攻部隊威脅甚大的3輛美軍M26「潘興」式重型坦克。途中,215號坦克不幸陷淤,無法自救,楊阿如車組遂將坦克偽裝起來,等待時機拖救。

8日黃昏,正當楊阿如車組準備對陷淤坦克實施拖救時,突然發現美軍陣地上3輛M26「潘興」式重型坦克的蹤跡。雖說無論從數量還是從火力防護力來看,215號坦克都處於絕對劣勢,但他們當機立斷,迅速測距,先敵開火,連發10餘炮將美軍3輛重型坦克全部擊毀,創造一個奇蹟。

朝鮮戰場上的美軍重型坦克無論是火力還是防護力,都優於志願軍的T34∕85型坦克。

不過,215號坦克也暴露了自身方位,美軍報復的炮火如雨點般砸下來。駕駛員陳文奎靈機一動,用逐漸減小發動機油門的辦法,製造出志願軍坦克正在撤離的假象,成功地將美軍炮火越引越遠,保證了繼續留在原地的215號坦克安全。楊阿如等5人在空間狹小的坦克內與自己的座駕生死與共,在美軍眼皮子底下度過了難捱的2天2夜。

10日一早,坦克電臺裡傳來上級通報:美軍又向石硯洞北山增調了2輛重型坦克,步兵當晚將向石硯洞北山發起攻擊。楊阿如車組聞訊,冒著生命危險在陣地附近尋找就便器材,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趕在戰鬥發起前將215號坦克開到了待機地域。

10日午夜,進攻戰鬥準時打響。楊阿如車組在短短11分鐘時間裡,不僅將那2輛美軍增援的重型坦克打癱,還摧毀了12個地堡、3個機槍巢、3門小炮。在215號坦克的強有力支援下,志願軍第23軍67師最終控制了石硯洞北山。

215號坦克乘員組被志願軍總部榮記集體特等功。

1輛落單的坦克,竟然能在美軍眼皮子底下堅持這麼長時間,不但人車兩存,而且還能以少勝多,以劣勢裝備取得對優勢裝備的碾壓式勝利,著實稱得上「傳奇」二字。

鑑於該坦克的突出表現,志願軍總部授予其「人民英雄坦克」稱號,楊阿如車組榮立集體特等功。如今,那輛功勳卓著的坦克已成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永久展品。

6

人數最單薄

楊阿如車組總共只有5個人,人數已經很少了,但志願軍16個特等功集體中,還有比該車組人數更單薄的,那就是志願軍第27軍81師242團3營9連8班葉永安小組。

1950年11月27日,在第二次戰役東線戰場上,志願軍81師242團奉命加強給80師,共同向被合圍在新興裡的美7師第31團級戰鬥群發起猛攻。12月1日,美31團級戰鬥群在外援無望,即將被殲的情況下,以10輛坦克為先導,在40餘架戰機掩護下沿公路向南突圍,結果被志願軍242團攔截於1221高地前。

美軍為逃命,集中坦克實施衝擊,妄圖殺出一條血路逃生。敵我雙方裝備懸殊,其中尤以敵坦克對我威脅甚大。

志願軍戰士用手榴彈與美軍坦克貼身肉搏。

時任242團3營9連8班副班長的葉永安,率領本班戰士闞立田、熊自遠組成1個反坦克小組,帶著手榴彈和1包5斤重的炸藥包,躍出戰壕向敵坦克接近。他們冒著槍林彈雨,在雪地上快速匍匐前進,在距敵首輛坦克 20米處,葉永安一躍而起,撲向敵人坦克前面一輛被打壞了的美軍吉普車,迅速澆上汽油點燃了它。

熊熊大火擋住了坦克的去路,趁著敵坦克乘員組驚魂未定之際,葉永安用手榴彈將打頭的美軍坦克擊毀。第2輛美軍坦克乘員打開炮塔艙蓋,準備探出身子更好地觀察戰場形勢。眼疾手快的闞立田一個箭步跳上這輛坦克,趕在美軍坦克乘員作出反應之前,從艙蓋往坦克裡扔了1枚手榴彈,當即將這輛坦克炸癱。

被擊毀的美軍坦克。

此後,負責火力掩護的熊自遠不幸負傷,葉永安和闞立田遂互相掩護,交替躍進。靠著手榴彈爆炸煙幕暫時迷茫了敵坦克對外觀察視線,葉永安將那唯一的炸藥包塞進了第3輛美軍坦克的履帶裡,一舉將其炸斷。等到終於擊退美軍坦克集群衝擊時,已有4輛美軍坦克被葉永安小組先後炸毀。

由於戰事緊張,部隊當時沒有來得及給葉永安小組評功。第三次戰役結束後,志願軍政治部制訂出《中國人民志願軍立功條例(草案)》並實施,對戰功的評定標準和批准權限作出了詳細規定。其中,只有志願軍總部評功委員會或其委託的機關,才有權批准個人及集體特等功。

不過,由於戰事頻仍,志願軍的評功活動直到第五次戰役結束,戰線基本穩定下來後才得以大規模開展起來。

鑑於葉永安小組不僅在朝鮮戰場首創用手榴彈擊毀敵坦克的戰例,而且為志願軍第27軍成建制全殲美軍1個團級戰鬥隊作出了突出貢獻,志願軍總部於1951年7月7日,為該小組記集體特等功。

葉永安回國時,被夾道歡迎的群眾抬了起來。

7

功勳永存

以上英雄集體,無一不是集勇敢、忠誠與智慧於一身,個個具有高度的政治覺悟、高超的技戰術水準。

實際上,這樣的英雄集體,在志願軍中比比皆是。因為志願軍對榮譽標準和立功單位數量的嚴格限制,所以有數不清的英雄集體未能得到更高的榮譽。但他們的卓越功勳並不會因此被泯滅,祖國會永遠記得這些自己的優秀兒女,祖國人民會永遠感謝那些捨生忘死的勇士們。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萬歲!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萬歲!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本文系與王正興合作作品。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他的公眾號名為「這才是戰爭」,微信ID:xiaoxiongchumo123,歡迎關注。)

原標題:《朝鮮戰場上,到底是誰在使用「人海戰術」?》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楊勇來到朝鮮戰場,盯著作戰地圖,想到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大家都知道,朝鮮戰場一共經歷了五次大的戰役,在第五次戰役後,其實朝鮮戰場已經進入了後期,當時志願軍得到的命令就是零敲碎打,一點點的殲滅敵人,積少成多的戰術。楊勇將軍這樣的戰術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一直和敵人僵持著,為接下來的談判提供了一個穩定的保障,壞處就是韓國軍隊知道我們的戰術後,變得十分囂張,多次主動挑釁我們的志願軍部隊。
  • 朝鮮戰場上空的利劍:米格-15戰鬥機,曾令美軍聞風喪膽!
    韓戰爆發後,在我國的爭取和戰局的逼迫下,蘇聯開始為朝鮮戰場提供米格-15殲擊機。隨著米格-15的登場和F-86 「佩刀」的加入,為期兩年半的朝鮮空戰拉開了帷幕。蘇軍防空軍部隊先後有12個師7萬多人使用米格-15到朝鮮輪戰。然而,出於政治考慮,蘇軍在1953年以前都對此嚴格保密。
  • 朝鮮戰場,麥克阿瑟的士兵果真戰鬥意志薄弱?這樣的說法非常可恥
    在朝鮮戰場上,我們的戰士不是在面對一群只是憑藉著精良武器耀武揚威的「少爺兵」,而是剛剛經歷過二戰,包括太平洋戰爭洗禮的巔峰美軍。他們武器裝備更加精良,戰鬥意志同樣堅定,是一個全方面都非常強大的對手。太平洋戰場,最好的證明「神風特攻隊」,一支秉承著「一人、一機、一彈換一艦」的日本自殺式襲擊飛行編隊。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太平洋戰爭中,最早用飛機撞擊軍艦的卻是美國人。
  • 北朝鮮使用T-34坦克一路碾壓,為何南朝鮮沒有應對措施?
    正是因為南朝鮮部隊的混亂,所以這一批反坦克地雷的分發和使用以及訓練方面又花了相當長的時間。而在這段時間裡,被朝鮮人的T-34坦克在不斷推進之中是摧枯拉朽。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以後,在第四野戰軍當中服役的這些朝鮮族的士兵就整建制地回到了朝鮮。這些人給當時新成立的北朝鮮軍隊帶來了很大程度上的作戰經驗和戰鬥的勇氣。而南朝鮮的軍隊呢?一開始的時候根本不具有這些優勢。
  • 朝鮮的歷史書是怎樣解釋人類起源和韓戰的?你大概想不到
    朝鮮現在使用的教科書是《朝鮮概觀》,書中非常明確地指出了朝鮮出土了很多的新人類階段的人類化石,這些還是與黑隅裡遺蹟表明朝鮮人在朝鮮土地上連綿不斷的經歷了猿人、古人和新人等一系列自我進化階段,令人注目的是,大部分朝鮮的人類化石都在以平壤一帶為中心的大同江流域出土。大同江文化、黃河文化、古印度河文化、尼羅河文化和兩河文化是世界五大文明。大同江文化最有特點的遺蹟是大量的支石墓。
  • 韓戰爆發初期,為何北朝鮮軍隊勢如破竹,直接碾壓南朝鮮軍隊
    今天咱們就要說到韓戰的正題了,那就是戰爭終於爆發了。在1950年6月25號的凌晨,北朝鮮的共產黨軍隊突然攻入了南朝鮮。韓戰自此正式爆發,北朝鮮方面的最初投入的部隊有七個師和三個獨立分隊,總計有八萬九千人。北朝鮮的指揮官把他們的八萬九千人分成了六個密集的縱隊,沿著朝鮮半島上北緯三十八度線這一道邊界,南朝鮮人在戰略戰術上完全實現了突然襲擊的目的。
  • 志願軍運用「三猛」戰術,半小時將土耳其旅全軍殲滅
    在這些國家中,土耳其部隊的參戰和被殲都頗具戲劇意味,土耳其部隊本想在朝鮮戰場顯示其好戰民族的戰鬥能力,卻不想被我志願軍的"三猛"戰術打的落花流水,不到半小時就全殲土耳其軍隊。
  • 《忍法戰場》戰術大全,各種黑科技簡直辣眼睛
    各位小夥伴的創造力不得不說簡直是腦洞清奇,《忍法戰場》的初衷是利用多樣化忍者搭配羈絆,卻被各位小夥伴玩出不少新花樣,湧現各種「黑科技」套路。自版本之子「天天流」大放異彩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什麼「自爆流、自殺流、瘋狗流、飛段流、召喚流、巨貪賣血流、人海戰術流、沙暴大葬流」等等黑科技套路數不勝數!
  • 志願軍在朝鮮留下的,不只是「火力不足恐懼症」
    總統認為,美軍在戰場上的頹勢已經難以挽回。如果再不提出議和,美軍可能徹底喪失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力。對於一直以來把自己當軍事天才的麥克阿瑟來說,他的傲氣讓他不願意議和。麥克阿瑟很清楚,在總統眼裡,目前歐洲比朝鮮重要的多。
  • 土耳其軍很彪悍,與志願軍肉搏誰厲害?看志願軍的戰術
    "猛打"戰術就是指先確定攻擊目標,然後使用各種機槍和大炮秘密接近敵人,等待時機一聲令下,集中火力進行進攻,切記將火力分散。"猛衝"戰術是在"猛打"的基礎上,趁敵人猶豫不決、手足無措之際展開猛烈衝擊,並用刺刀、手榴彈與敵人展開肉搏。"猛追"是在猛打、猛衝這兩步完成之後,敵人的防線已被擊垮,並向後撤退,此時應當迅速追擊進而壓制敵人。
  • 喀秋莎首秀朝鮮戰場,志願軍戰士慨嘆:這威力足可以毀天滅地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僅僅數年之後,喀秋莎火箭炮又活躍於朝鮮戰場,只不過她的對手換成了比德軍更加強大的美軍。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同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拉開序幕,但志願軍在入朝作戰初期,仍然在使用著「萬國牌」武器裝備,尤其是在重武器方面更是與美軍存在巨大的差距,隨著蘇式裝備的換裝,志願軍的武器裝備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輕武器的火力投射方面與美軍相比已經絲毫不落下風。
  • 喀秋莎在朝鮮戰場首秀,志願軍戰士慨嘆:這威力足可以毀天滅地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僅僅數年之後,喀秋莎火箭炮又活躍於朝鮮戰場,只不過她的對手換成了比德軍更加強大的美軍。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同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拉開序幕,但志願軍在入朝作戰初期,仍然在使用著「萬國牌」武器裝備,尤其是在重武器方面更是與美軍存在巨大的差距,隨著蘇式裝備的換裝,志願軍的武器裝備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輕武器的火力投射方面與美軍相比已經絲毫不落下風。
  • 一次性發射16枚炮彈,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感嘆:有它直掀敵人老巢
    韓戰爆發以後,朝鮮在美國以及韓國軍隊的進攻下眼看快戰敗了,於是向同屬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發起求救訊號,加上那時候美國再三騷擾我國東北地區,我國在經過考慮以後也是選擇了參戰。另一方面蘇聯也表示會為我國提供武器資源上的援助,在這些武器中,喀秋莎火箭炮是表現最突出的大火力武器之一。
  • 文進勇發起西原戰役,越軍用人海戰術打贏第一仗,美軍匆忙撤退
    文進勇發起西原戰役,越軍用人海戰術打贏第一仗,美軍匆忙撤退 文/無計讀史 說起關於越南的反抗殖民戰爭,有一些很傑出的人在越南的革命中留下過身影和痕跡。 比如胡志明,比如武元甲,比如文進勇。
  • 萬曆年間援助朝鮮的戰爭,明朝軍隊和日軍到底誰更盛勝一籌?
    萬曆朝鮮戰爭起止時間是從1592年4月年到1598年12月,1590年豐臣家小田原徵伐,統一了日本,可以說1591年出徵朝鮮的日軍是由國內戰爭中飽受戰火洗禮,無論從經驗還是技巧來說,都屬日軍近代以前最強日軍,而朝鮮由於承平日久,武備鬆弛,加之兩班黨爭,像李舜臣這樣的有能力的將領得不到重用,朝鮮軍隊在面對日軍的時候,戰鬥力幾乎可以用無來表示
  • 親歷者述:我在朝鮮戰場上審訊美英戰俘
    1950年10月25日,是令莫若健終生銘記的一天——他所在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0軍跨過了鴨綠江,來到朝鮮加入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行列中。當時20歲的莫若健剛從中學畢業,經在軍校短期培訓後擔任50軍149師445團2營4連文化教員。酷愛英語的莫若健此時還想不到,自己的這點小愛好在朝鮮戰場上竟然派上了大用場。
  • 朝鮮戰場上,這位美國少將被俘,在回國的前一天他如何評價中國?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朝鮮遭遇到了美國的侵略。雖然說當時的中國也剛擺脫戰爭不久,但主張和平的理念使得我們準備對朝鮮施以援手。此時,中國援助朝鮮不僅僅是為了維護朝鮮的國家主權,更是防止美國通過朝鮮來進入中國。在這次抗美援朝戰役中,一位美國少將也被我軍俘虜。那麼,在他的眼中,中國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形象呢?
  • 「沒良心炮」朝鮮戰場立下奇功,震得敵人七竅流血而亡
    先挖出一個水缸大小的土坑,周圍壓實,在土坑裡放炸藥,蓋上木板,木板上放上炸藥包,利用炸藥的推力將炸藥包發射出去,經過多次試射,效果很差。解放戰爭時期,負責進軍晉南地區的胡宗南部喜歡建造一種叫伏地堡的工事,這種碉堡除了射擊孔,其餘都在土層下方,給解放軍造成了麻煩。
  • 朝鮮戰役,美國三番兩次想把戰場推進到中國,為啥最後放棄?
    而朝鮮戰場美軍的接連失利,在令全世界震驚的同時,也令美國上下極為震撼,因為,當時的美國經過第2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紅利之後,已經成為世界上毋庸置疑的第一強國。擁有代差般優勢的美軍,卻被裝備簡陋的志願軍多次擊敗,這令美國上下十分震驚,也令驕傲無比的美國人極為羞惱。
  • 炒麵在朝鮮戰場,提高了志願軍戰力,洪學智:長期食用會影響健康
    誰都知道,朝鮮戰場是艱苦些。但他們是怎樣的呢?有一次,我見到一個戰士,在防空洞裡吃一口炒麵,就一口雪。我問他:「你不覺得苦嗎?」他把正送往嘴裡的一勺雪收回來,笑了笑,說:「怎麼能不覺得!咱們革命軍隊又不是個怪物!不過我們的光榮也就在這裡。」他把小勺兒乾脆放下,興奮地說:「拿吃雪來說吧。我在這裡吃雪,正是為了我們祖國的人民不吃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