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開國元帥中,論軍事才能,林彪毫不遜色於其他的元帥,甚至當屬為佼佼者。他創立的軍事戰術也被流傳至今,運用到軍事人才教育中,令後輩受益匪淺。林彪的28個戰術中,有個三猛戰術。"三猛戰術"中的"三猛"分別是:猛打、猛衝、猛追。
"猛打"戰術就是指先確定攻擊目標,然後使用各種機槍和大炮秘密接近敵人,等待時機一聲令下,集中火力進行進攻,切記將火力分散。"猛衝"戰術是在"猛打"的基礎上,趁敵人猶豫不決、手足無措之際展開猛烈衝擊,並用刺刀、手榴彈與敵人展開肉搏。"猛追"是在猛打、猛衝這兩步完成之後,敵人的防線已被擊垮,並向後撤退,此時應當迅速追擊進而壓制敵人。
"三猛戰術"不管是在解放戰爭時期,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都為我軍帶來了輝煌的戰績,同樣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將"三猛戰術"也是發揮的淋漓盡致。
在韓戰初期,美國在軍事力量上無所不用極致,不僅擁有制空權和坦克,武器上也十分先進精良,而剛入朝時的志願軍,不僅沒有空軍力量和坦克,連槍枝都是萬國造,物資匱乏,因此在戰爭初期志願軍處於弱勢。
因為物資匱乏,三猛戰術被廣泛運用到戰爭中。在與聯合國軍交戰時,我方從不主動攻擊,等待敵人接近後再用"猛打"制敵。密集的火力瞬間壓制住敵人,一時間敵人慌亂無措。借著這個契機,我軍在投擲出手榴彈進行密集轟炸。隨後再展開白刃戰。摩託化的敵軍應對起我軍的白刃突擊感到力不從心,因此每次都能在三猛戰術中大敗敵人。
即使是同樣擅長近戰的土耳其軍,也沒能抵擋住志願軍的三猛戰術。土耳其這個民族生性好鬥頑強,與戰鬥民族俄羅斯有的一比。但是在二戰之後,土耳其軍隊就很少參與到大規模的戰爭中。二戰結束後,與蘇聯接壤的土耳其面臨著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戰隊的抉擇。土耳其對俄國積怨已久,在被俄國打敗之後,土耳其的前身——奧斯曼帝國從此走向沒落。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蘇聯又以土耳其親德反蘇為理由對土耳其進行施壓。所以是絕對不會站隊社會主義的,他把目標轉向了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組織。為了加入北大西洋組織尋求庇護,於是在1951年韓戰爆發之際,土耳其政府派出一支5000多人的步兵旅,加入到聯合國軍中,步兵整體實力也僅在美國和英國之後。
但在第1次戰役中,土耳其卻出了一個烏龍笑話。剛剛奔赴前線的土耳其旅就遇到一隻千人規模的軍隊。生性好戰的土耳其旅,想都沒想就朝著敵人猛撲了過去。在這場猛烈的交戰中,土耳其士兵還使用了他們的秘密法寶——土耳其彎刀,並用這把彎刀砍死了數百名士兵。戰鬥結束後還俘獲200多人,但最後才查明與他交戰的是韓軍第6師,並非中國志願軍。
第2次交戰,土耳其軍滿心想著一雪前恥,他們採用伏擊戰術,又與一支軍隊展開了激烈搏鬥。沒想到這次也不是中國志願軍。接連兩次受挫,並沒有打壓土耳其的士氣,終於在第3次土耳其旅碰到了真正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當時志願軍38軍114師已將戛日嶺攻下,隨後到達土耳其旅駐守的陣地。
面對志願軍的猛烈攻擊,土耳其頑強抵抗,與其他聯合國軍不同的,土耳其旅的士兵不會撤退,固執的正面硬剛,進行了一波攻擊後,土耳其仍頑強的堅守陣地。隨後342團一營的營長採用三猛戰術對土耳其軍隊進行攻擊。並一口氣拿下土耳其三個陣地,面對來勢洶洶的志願軍,土耳其軍旅並沒有退縮的意思,軍官起帶頭作用,下令每一個士兵不準退縮。兩軍交戰甚至近身肉搏,土耳其使用他們擅長的土耳其彎刀。但土耳其一身勇猛並沒能敵得過志願軍的三猛戰術,三個小時之後被志願軍殲敵3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