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支援朝鮮對抗美國的戰爭,實際上參戰的還有其他國家,這些國家因為美國世界霸主的地位討好美國參與韓戰。
在這些國家中,土耳其部隊的參戰和被殲都頗具戲劇意味,土耳其部隊本想在朝鮮戰場顯示其好戰民族的戰鬥能力,卻不想被我志願軍的"三猛"戰術打的落花流水,不到半小時就全殲土耳其軍隊。
土耳其作為突厥人,勇猛好戰,在美國侵略朝鮮戰場後想要在"美國大哥"面前表達自己的忠心,以要脫亞入歐,便集結五千餘人組成部隊衝上朝鮮戰場。其剛到朝鮮戰場時急於表現,見到"敵人"就猛烈進攻,打死並抓獲幾百名俘虜,後經美國翻譯審問才知被土耳其攻擊的正是他們的"盟友",被我軍打散的男朝鮮部隊。有勇無謀的土耳其部隊,剛到朝鮮戰場就犯下如此愚蠢的錯誤,為其日後被殲滅的結局打下了伏筆。
當時美國部隊急於突破我軍防線,在戰場上與我軍始終不分勝負,於是派出土耳其這支敢死隊突擊我軍,土耳其軍此時正想證明自己戰鬥民族的能力,自然自告奮勇的衝向我軍。面對直奔我軍而來的土耳其旅,彭德懷下令38軍114師將其殲滅。我軍負責此次任務的342團與土耳其旅人數相當,但我軍的武器裝備及後勤補給弱於對方,另外當時土耳其旅佔據防守地形,所以我軍想直接殲滅對方存在一定困難。
根據這種情況,我軍指戰員經過分析決定採取我軍在朝鮮戰場上屢戰屢勝的戰術,那就是三猛戰術,利用偷襲結合"三猛"打發對敵人進行分割圍殲,直擊敵人要害。"三猛"戰術是林彪發明的,這一戰術主要包括"猛打""猛衝""猛追"三部分,這個戰術十分適合當時不知死活的土耳其人。
我軍利用各種機關火炮秘密接近敵人,將有限的武器裝備合理配置,儘可能的對目標實行精準性的打擊,同時配合猛烈的炮火,避免有限的武器裝備被分散影響戰鬥效果。
在我軍兵分三路通過"三三制"原則互相掩護對對方進行猛烈進攻之後,瞬間佔領對方三個山頭。此時的土耳其旅佔據作為指揮防守的第四個山頭,準備與我軍誓死一戰,土耳其指揮官甚至扔出帽子叫囂全體官兵以此為界決不後退,誓死要在陣地與我軍拼個你死我活。
我軍教導員孫永昌見對方還想做困獸之鬥,於是開始使用"猛衝"戰術,持槍帶領全體士兵向土耳其陣地發起猛烈進攻,在我軍向敵人發起猛烈進攻之後,土耳其士兵已經慌不擇路。趁土耳其人發呆慌亂、毫無準備不能及時作出戰術反應之時,對其陣地展開進攻,我軍士兵向敵人瘋狂扔出手榴彈,與敵人拼刺刀展開近戰,土耳其軍自詡為最英勇的部隊,但見到我軍戰士如此敢打敢殺自然被嚇得連連後退。
我志願軍當然不會就此放過他們,最後採取"猛追"戰術,孫永昌身先士卒帶領將士迅猛追擊已經被我們打散擊潰的敵人,始終給對方壓力,全體戰士端著刺刀與土耳其人展開白刃戰,在刀光血影中敵軍被我們打的落花流水。
在第二次戰役中我軍猛烈打擊土耳其士兵,致其死傷三千餘人,對方奮力抵抗依然沒能擺脫丟盔卸甲的命運。有意思的是,在俘虜的土耳其士兵身上我們發現,他們將在朝鮮戰場上搜刮的銅盆別在腰上當做黃金戰利品。
至此我們也能夠看出,土耳其部隊參與韓戰並不是和我們志願軍一樣為了保家衛國,而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也都是如此,都是為了在戰場上獲得私利,這樣的戰鬥隊伍在與我們英勇果敢,無私無畏的志願軍相比,自然無法相提並論,而這,也是土耳其式的野蠻無法戰勝志願軍的勇猛的主要原因,正所謂"仁者無敵"。
韓戰時期,三猛戰術為我軍的勝利做出了很多突出的貢獻,這種打法特別適合當時我軍缺兵少糧、武器裝備匱乏的情況,面對敵強我寡的劣勢局面,我志願軍不止打下了兩個多小時殲滅土耳其軍的優秀戰績,還有很多值得頌揚的戰果需要我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