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四十軍在朝鮮戰場上佔盡了風頭,這三支軍隊曾在林彪的率領下,在東北地區創下輝煌的戰績,是林彪麾下的三隻猛虎。這三隻猛虎在朝鮮戰場上續寫輝煌,38軍雖在第1次戰役中,受到黑人團的幹擾,沒有發揮真正的實力,但最後在第2次戰役中,38軍找回了自己的戰場,一舉擊退聯合國軍,獲得彭德懷總司令的稱讚,被授予了萬歲軍的稱號。
第三十九軍一直都作為衝鋒陷陣的主力,在第3次戰役中,第三十九軍的116師再次打頭陣,僅用13分鐘便突破臨津江,為第3次戰役開了一個好的開頭。40軍和前兩個軍相比稍顯遜色,但在戰場上也不是吃素的,相反,第四十軍專門和美軍王牌對著幹。在外人眼裡,38軍退可攻進可守,在戰場上應付自如。39軍整體作戰風格穩準狠,十分有效率。第四十軍有勇有謀,行走"江湖"靠一個衝勁兒。
實際上,第四十軍的實力遠不止於此。在抗日戰爭時期,面對日寇採用的堡壘政策,所屬第40軍的王鳳麟,創造出一種新型打法,他巧妙利用礦山爆破的技術,對戰場上的日寇進行攻擊,而這種技術結合了火力與突擊,在戰場上的效率特別高,之後這種戰術被廣泛運用到其他戰場上,還被列入五大軍事技術。
在抗日戰爭接近尾聲時,第四十軍率先挺進東北,在這期間受到了蘇聯軍隊的幫助,最終成功挺進東北,成為挺進東北第1團,搶佔了先機,為黨中央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抗日戰爭結束後,因為國民黨與共產黨對立的情況尚未解決,軍隊內部人員也舉棋不定,為此第四十軍率先作出表率,推行訴苦教育,穩定了軍心,之後訴苦教育還被毛澤東認可,推行到了全軍,為之後解放戰爭的成功墊定了基礎。
在遼瀋戰役中,第40軍負責錦州,錦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攻打也十分艱險,但第四十軍並沒有因此退縮,反而越挫越勇。經過一天的激烈戰鬥,成功攻下配水池,隨後,第四十軍有成功攻下錦州,這意味著遼瀋戰役的難題被攻克了。
成功取得遼瀋戰役的勝利後,第四十軍又參加平津戰役,換了一個戰場,第四十軍的水平並沒有下降,成功攻佔重要陣地後,又進攻北平,使得敵軍和平改編。在海南島戰役中,第四十軍負責偷渡任務,僅靠幾條小木船打贏了戰鬥,可以說沒有第四十軍的傑出貢獻,就沒有現在的新中國。之後第四十軍被派上了朝鮮戰場,入朝的第一戰就成功打響,作為首批入朝的志願軍,面對一無所知的敵人,第40軍毫不畏懼。先是擊退了雲山地區的韓軍第1師,繼而又將韓軍第6師全團殲滅,首戰告捷,這一仗不僅讓志願軍信心倍增,同時也給聯合國軍一個下馬威。
1953年韓戰也迎來了尾聲,此時的美軍在戰場上沒有佔據上風,但也不願因此認輸,在發動兩次攻勢後,聯合國軍作戰人員大減,之後的戰場上,美軍陸一師慘敗第四十軍,守衛鋒線的任務落在了土耳其旅身上,土耳其旅在朝鮮戰場上十分有名,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樣貌特別,作戰風格也是別具一格。
初次登陸朝鮮半島時,因為性子太急,不分青紅皂白就把友軍給打了一頓,鬧出了一個烏龍笑話。隨後在第2次交戰時,又錯把友軍當作了中國志願軍。再一再二不再三,第3次土耳其旅遇到了真正的志願軍,但卻慘敗,被志願軍殲滅大部分力量。其實土耳其旅步兵的作戰實力並不低,只排在美軍和英軍之後,美軍將防線交給土耳其旅,只是不願意接手這塊燙手的山芋罷了。
這可苦了土耳其旅,因為他們的對手不是別人,而是爭強好勝的第四十軍,兩軍隨後展開了硬碰硬,但在第1次戰鬥中,40軍有些輕敵,沒有取得很大的勝利。這讓土耳其有些洋洋得意,同時也激起了第四十軍的好勝心。隨後,第四十軍派出兩個營的兵力,氣勢洶洶朝著土耳其旅襲來,一舉殲滅土耳其旅的一個連和兩個排。土耳其裡倒像一條漢子,並沒有像其他聯合國軍一樣倉皇逃竄,而是堅守陣地與志願軍硬碰硬。可惜單憑一股猛勁兒是無法打贏勝仗的,最後第四十軍在沒有一人傷亡的情況下,取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