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進勇發起西原戰役,越軍用人海戰術打贏第一仗,美軍匆忙撤退

2020-12-21 騰訊網

文進勇發起西原戰役,越軍用人海戰術打贏第一仗,美軍匆忙撤退

文/無計讀史

說起關於越南的反抗殖民戰爭,有一些很傑出的人在越南的革命中留下過身影和痕跡。

比如胡志明,比如武元甲,比如文進勇。

我們今天要講述的故事就是關於文進勇指揮的西原戰役的開端。

1開端

文進勇當時的對手是美國人,美國人插手了關於越南的戰爭。

因此文進勇的壓力還是很大的。

當文進勇看到了帶著越南人民軍打進西原的機會的時候,文進勇開始了謹慎的布局。

文進勇計劃著切斷19,14,21三條公路,讓美軍的陣地變成孤島,從而進行圍殲。

2圍殲

十三個越南人民軍的部隊出徵了,一共一萬多人,加上遊擊隊估計有兩萬的越南人民軍士兵加入了戰場。

越南人民軍率先朝著波來古這個地方發起佯攻,尋找大軍進攻的機會。

對於美軍部隊的防線,越南人民軍的士兵其實還是很有信心的,他們自認為有著全天下最多的勇氣和最強悍的戰鬥意志。

於是,越南人民軍對順敏發起了進攻。

順敏是14號公路上面最重要的一個城市,可是美軍部隊的指揮官卻忽略了這裡。

越南人民軍的部隊大軍圍城,直接朝著順敏發起了最猛烈的進攻。

越南人民軍的士兵們都悍不畏死,在指揮官的命令下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衝鋒。

越南人民軍所有的炮火都朝著順敏發起炮擊,掩護著士兵們衝鋒。

順敏城裡面駐守的美軍士兵雖然不多,但是火力卻是強大得可怕。

美軍士兵的戰鬥意志不弱,集中起來火力,朝著衝鋒的越軍士兵瘋狂開火。

咚咚咚,戰場上面響徹著越南士兵們的哀嚎聲和美軍士兵的怒吼聲,還有各種槍聲和炮聲夾雜在裡面。

越軍士兵衝鋒著,很快就一片一片地倒了下去,大量的越南人民軍士兵受傷,甚至死亡。

越南部隊的指揮官在望遠鏡裡面看得眼皮直跳,此時的他已經用盡了全力在調度戰場,希望能夠順利打下順敏。

此時,他只能寄希望於越南士兵們強大的戰鬥意志,能夠衝開敵人的火力網。

3佔領

果然,越南人民軍的士兵靠著自己的血肉之軀,衝出了敵人的火力覆蓋範圍,來到了城池的下面。

他們的意志足夠強悍,越來越多的人民軍士兵衝上了戰場,來到了順敏城的城池下面。

他們用炸藥包炸開了順敏城的城門,或者用梯子架上順敏城的城頭,開始進行最後的攻城戰鬥。

越來越多的越南士兵衝入了順敏城裡面,他們衝上了城頭,擾亂了美軍部隊的火力布置。

順敏城幾乎已經落入了越軍士兵的手中,美軍的士兵人數處於極度劣勢,完全被越軍士兵按著打。

越軍士兵越戰越勇,殺入了順敏城之後,迅速朝著美軍部隊的指揮所衝過去。

順敏城的美軍部隊知道大勢已去,後方的增援無法及時趕到,只能撤出順敏城。

參考資料:

《西原戰役》《著名的戰役》《文進勇回憶錄》

相關焦點

  • 朝鮮戰場上,到底是誰在使用「人海戰術」?
    3力量最懸殊由西方率先發明,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登峰造極的「人海戰術」,如今卻常被中外反動派強扣在人民軍隊身上,為自己的失敗作開脫。實際上,人民軍隊自建軍時起,就一直在以少敵多,以弱敵強,是根本沒有本錢使用「人海戰術」的。
  • 二戰布拉格戰役,蘇軍為何阻止舍爾納向美軍投降?要秋後算帳
    其次,布拉格戰役是德軍選擇向誰投降之戰,舍爾納與蘇軍勢不兩立柏林戰役之前,蘇軍與美英盟軍已經達成共識,蘇軍負責佔領柏林,然後與盟軍會師易北河。因此,按照這個共識,布拉格的守軍理應由蘇軍來接收。但是,德軍從蘇德戰場一路向西撤退,早就考慮到會有這麼一天,舍爾納在柏林投降之後,為什麼不放下武器向蘇軍投降呢?
  • 漢城撤退時,美軍向英軍投下汽油彈,英國官兵:又拿我們當替死鬼
    進攻的時候拿英軍當炮灰,撤退的時候拿英軍當墊背。英軍為此苦不堪言。1950年12月31日夜,抗美援朝第3次戰役打響。面對敵人在38線上駐設的銅牆鐵壁,志願軍原本計劃一周突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汪洋率領的尖刀師116師,十幾分鐘就突破了敵人的臨津江防線,一個晚上佔領了臨津江。
  • 48年遼瀋戰役,國軍為什麼不能像長津湖戰役的美軍一樣海上撤退?
    1950年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東線戰場組成部分,由原第三野戰軍3個軍改編而來的志願軍第9兵團,圍殲美軍第10軍。此戰造成了美軍歷史上的最長敗退路線,並成建制被殲滅了第7師的「北極熊團」,毫無疑問志願軍取得了大捷。
  • 從普奧戰爭薩多瓦戰役看普魯士軍隊的分進合擊戰術
    分進合擊是普軍總參謀長老毛奇提出來的機動性作戰的思想,這是一種運動作戰、由外向內發起的進攻方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外線作戰」。外線作戰的意思是指從二個或多個方向從外部向在中間的敵人發起進攻的作戰方式,二戰中德軍裝甲部隊常用的鉗形攻勢就有點分進合擊戰術的影子。
  • 老山戰役之松毛嶺大戰,越南老兵表示:人都打光了,沒法收屍
    老山戰役之松毛嶺大戰,越南老兵表示:人都打光了,沒法收屍其實在上世紀70年代末的時候,中越兩國之間還打過一場大仗,它就是中越戰爭。這場戰爭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用時一個月,第二階段用時10年,而在這10年期間,有一場戰鬥算是我軍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勝仗,它就是「松毛嶺大戰」。為了打贏這場戰鬥,越軍可謂是下了血本,他們完全不顧當時地理條件不允許的情況,在我軍防線前布置了一個加強師的兵力,想通過人海戰術,收復被我軍打下的老山地區。其實從越軍這種瘋狂的舉動中,就已經註定了越軍戰敗的局面。
  • 小米加步槍趕走了日本人,我們用什麼戰術打敗了美國兵?
    中國人民志願軍組織進行的戰役和戰役規模的作戰行動共有9次, 包括運動戰階段的第一至第五次戰役, 陣地戰階段的1951年秋季防禦作戰、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 (戰役規模的作戰) 、上甘嶺戰役、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 (包括金城戰役)。在這9次戰役中, 有6次戰役是進攻性質的作戰, 2次戰役是防禦性質的作戰, 還有一次戰役是既有進攻也有防禦性質的作戰。
  • 美軍與國軍有何不同?志願軍王牌師長戰後總結三點
    而出國與美軍作戰,這對志願軍來說是頭一遭。以往我軍都是與日軍和國軍作戰,並沒有跟世界第一強國——美國交過手,各級指戰員都在思考:在朝鮮的山地,和擁有最現代化軍事優勢的敵人作戰,敵人的戰術特點如何?戰鬥力如何?在敵人強大的空軍、炮兵和坦克聯合打擊下,在防禦作戰中我們如何才能守住陣地?在進攻中我們如何才能以小的代價,取得大的勝利?很快,雙方就有了交戰的機會。
  • 為什麼美軍在衝繩戰役付出那麼大的代價
    寫過不少戰例,但「衝繩島戰役」我一直沒寫,其實這場戰役有許多可寫的地方。感謝這個問題。「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這一句至理名言還有多少人記得?這是用無數生命得出的經驗。實際上這是有害的,第一不真實,第二把勝利寫得太容易,是對死去的英烈的冒犯。因為馬上要介紹的戰例,交戰雙方都和我國交過戰,所以才有此感慨。說遠了,還是回到問題。衝繩島戰役是日軍早就預見到、並精心準備的一場戰役日本在馬裡亞納群島作戰失利後,知道失敗已經到來的東條英機辭職了,日本陸軍大將小磯國昭上臺組閣。
  • 雲山戰役,抗美援朝中國軍隊與美國軍隊的第一次交鋒,王牌對王牌
    當日上午,友軍40軍120師在雲山城北玉女峰、朝陽洞,118師在溫井以北兩水洞,分別與南朝鮮1師15團和南朝鮮6師2團交火,打響了抗美援朝第一槍。消息傳來,正在向雲山挺進的39軍將士備感振奮,下定決心要打好本軍的第一仗。◆指揮雲山戰役的志願軍第39軍軍長吳信泉。
  • 四種飛機決定了中途島戰役的戰術特點,而日本人只擁有其中三種
    這種「迷糊」的狀態將貫穿整個戰役,並產生更為微妙的效果。在中途島,雙方艦隊之間的交戰距離通常在320 千米左右,雖然空中布滿了最具殺傷力的飛機,但機組成員們卻時常在搜尋目標的過程中筋疲力盡。有四種飛機決定了中途島戰役的戰術特點,而日本人只擁有其中的三種。
  • 比塞班島傷亡少一半的關島戰役,美軍為何如此順利地奪下關島?
    畢竟日本人佔據關島,也不過短短的兩年多,美軍奪下它並不是很難。但因為之前幾次奪島戰役的慘重損失,所以美軍對於此地仍舊十分重視。 豐田副武接替殉職的古賀峰一成為聯合艦隊總司令後,於5月20日發起「阿號作戰(あ號作戦)」,希望在美軍攻擊馬裡亞那之際,由小澤治三郎中將帶領的9艘航空母艦組成的機動部隊,可以對美軍第五艦隊進行致命打擊。
  • 《金剛川》戰役結局是什麼 是一場怎樣的戰役
    與以前的人海戰術不同,這次火炮首先開火7月13日21:00,志願者第第20兵團3個突擊集團和第9兵團第24軍,3個突擊組對東距北漢江西岸25公裡的前線發動了同時進攻。1100多枚後炮炮擊了晉城以南的朝鮮軍隊據點,自從志願人員進入朝鮮以來,這是戰鬥中集中火炮數量最多,火力最強的戰鬥。
  • 志願軍半個連阻擊美軍加強團6晝夜,打出16:800傷亡比
    1951年5月下旬,勝利結束第5次戰役第一、第二階段作戰,奉命向北轉移的志願軍63軍被彭總緊急賦予在鐵原一帶填補戰役缺口,堅決阻擊美軍北犯,掩護志願軍大部隊後撤重整的重任。時任63軍軍長的傅崇碧將下屬的3個師按189師、188師、187師的順序梯次展開,節節阻敵北進。
  • 義大利戰役第三階段卡西諾戰役德國第一傘兵師山林的綠色惡魔
    1944年2月19日,盟軍的第2階段的進攻卡西諾防線的戰役宣告失敗後,盟軍不得不重視德軍新增援而來的德國第一傘兵師。1944年三月當時德國第一傘兵師的全部人員都已經就位,替換下德國第90裝甲擲彈兵師的卡西諾山頭防線。
  • 抗美援朝:聯合國軍反擊,志願軍全線撤退,第63軍擔任阻敵任務!
    如果美軍攻下了鐵原,那麼幾十萬的志願軍戰士又會面臨著退路被斷的風險,而且又極度缺乏糧食和彈藥,志願軍主力極有被敵人全殲的可能性。鐵原是志願軍的後方補給基地,從前線陸續後退下來的部隊都在向鐵原靠攏,有的部隊在穿插當中已經失去了建制,需要在鐵原獲得補給,然後在其後方的「三八線」一帶整理隊伍,並建立起一條新的戰略性防線。
  • 金城戰役:《金剛川》背後的真實歷史
    李承晚。 1953年6月,入朝擔任志願軍第20兵團司令才剛剛一個月的楊勇,接到了「發起夏季第三階段作戰」的任務。 儘管才入朝一個月,但24歲就當上團長的楊勇下定決心要打一場漂亮仗。 在充分研究了地圖之後,楊勇提出了一個以「金城」為攻擊起點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