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遼瀋戰役,國軍為什麼不能像長津湖戰役的美軍一樣海上撤退?

2021-01-14 史源歷史專欄

1950年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東線戰場組成部分,由原第三野戰軍3個軍改編而來的志願軍第9兵團,圍殲美軍第10軍。此戰造成了美軍歷史上的最長敗退路線,並成建制被殲滅了第7師的「北極熊團」,毫無疑問志願軍取得了大捷。

然而長津湖戰役後期,美軍藉助海運方式將敗逃的近10萬部隊成功運到半島南部,我軍失去了全殲或進一步重創敵人的有利機會。其實此戰後期的戰場情況,和兩年前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之一的遼瀋戰役頗有相似之處:48年國民黨軍同樣控制了遼寧省的營口港,卻只撤走了52軍不到兩萬部隊,近50萬官兵在黑土地上被我軍東北野戰軍殲滅,為什麼相似情況下,國軍做不到海運後撤呢?

首先,國民黨軍在遼瀋戰役中戰術衝突嚴重,失去了成規模撤退的時機。48年下半年的東北戰場,國軍處境尷尬又危險:僅剩錦州、瀋陽、長春三座城市尚在手中,鐵路線基本被東北野戰軍切斷,無法從陸路撤入華北地區。更嚴重的是瀋陽、錦州尚有一絲突圍可能,長春鄭洞國兵團10萬人基本是棄子,在三城中位置偏北,被圍得最死基本突圍無望。

然而48年9月,南京最高統帥部和衛立煌的東北剿總之間尚存在激烈的意見衝突,且不說走陸路還是海路突圍,其實直到關鍵城池錦州被攻克後,老蔣還想著以侯鏡如兵團和廖耀湘兵團夾擊,重新奪回該城。而事實上整個東北戰局已不存懸念:即便國民黨軍全力向營口港突圍都未必成功,最終衛立煌集團被全殲也就不出人意料了。

從客觀實力來看,國民黨海軍也沒有美軍那樣的保障運力。為了實現從興南港海上撤退,美軍竟然動用了300多艘艦船,光是航母就有7艘。這樣的運力是解放戰爭時所謂「美械武裝」的國民黨軍不能比擬的。為了接應第10軍撤退,美國空軍從日本空運了簡易拼接橋梁,直接鋪設在志願軍破壞掉的路段,這在國內戰場上是不可想像的場面。國軍沒有足夠運力,就算船隻夠多,也沒有能力在營口一地港口組織40-50萬人同時撤退(美軍只是不到10萬人),銜接段時間過長,將會遭到東野痛擊,比在陸地上交戰還慘。

更關鍵的一點,長津湖戰役我軍凍傷減員嚴重,追擊能力下降,而遼瀋戰役東野始終佔據實力和士氣的優勢。志願軍在長津湖戰役投入部隊總兵力為二十、二十六及二十七軍三個軍,不足15萬人,而東線美軍包括第7師、第3師、陸戰1師及韓1軍團,雖然對方人數略微處於下風,但10萬人的部隊規模也十分龐大,更佔有武器裝備及空軍支援的絕對優勢。對比遼瀋戰役,東北野戰軍是以103萬(野戰主力部隊近70萬)對55萬,兵力之比十分懸殊,國民黨軍想從東北戰場上以弱勢兵力突圍,再設法組織大規模登船海運,難比登天。

而由於志願軍早期赴朝作戰主力為四野改編的東北邊防軍,也就是西線的第13兵團,東線的9兵團為三野出身,原本在援朝前準備解放東南海島,因此部隊棉服、棉帽大量短缺,朝鮮半島緯度高,11月-12月間已經是極寒天氣,東線志願軍20多天在零下三十度的環境中作戰,凍死凍死人員3.3萬餘人,比正常戰損的1.9萬人還要多,兵團減員三分之一以上。我軍客觀實力下降導致追擊能力嚴重不足,再加上出國作戰初期,沒有國內那樣的百姓基礎,無法充分破壞公路,對敵人的後撤行動限制不足,美軍最終大部走海路逃脫。

但也不必苛責後勤問題,就算是保障到位的美軍方面,僅陸戰一師便凍死凍傷約8千人,整體狀況並不比我軍好,志願軍9兵團在如此艱難條件下打得強敵狼狽後撤,已經難能可貴。

相關焦點

  • 第九兵團奉命入朝參戰,頂著嚴寒,拿下長津湖戰役
    熟悉歷史的朋友肯定知道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長津湖戰役,在這場戰役中,給我們志願軍造成最大傷害的是不是美軍,而是當地惡劣的天氣。部隊來到長津湖地區後,當地的氣溫達到了令下30多度,甚至還有零下40度的情況,這是戰士們始料未及的,但是已經進入戰場哪裡有撤退的道理,於是就出現了十幾個戰士們共用一個棉被,一個班就一個棉鞋的情況。
  • 長津湖戰役:缺衣少食的志願軍,何以成為美軍噩夢?
    戰鬥英雄周文江,此前一直為收復臺灣刻苦訓練海上作戰,就等國家一聲號令,聽到戰鬥動員,他以為要攻打臺灣了。然而,他們收到的卻是奔赴山東的命令。二、1950年11月,楊根思、周文江等戰鬥英雄經過簡單的備戰,登上了北上的火車,一路風馳電掣火速奔赴朝鮮。很多士兵登上火車時,還不知道他們首戰的目的地將是朝鮮北部的長津湖,然而他們都知道此行只有一個目的——「保衛國防,到國防最前線」。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 美軍與國軍有何不同?志願軍王牌師長戰後總結三點
    大家都知道,1950年10月,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啟保家衛國的徵程。而出國與美軍作戰,這對志願軍來說是頭一遭。以往我軍都是與日軍和國軍作戰,並沒有跟世界第一強國——美國交過手,各級指戰員都在思考:在朝鮮的山地,和擁有最現代化軍事優勢的敵人作戰,敵人的戰術特點如何?戰鬥力如何?在敵人強大的空軍、炮兵和坦克聯合打擊下,在防禦作戰中我們如何才能守住陣地?
  • 在長津湖戰役中,被志願軍殲滅的美軍「北極熊團」是怎樣的部隊
    老周摘要:在抗美援朝的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殲滅了美軍「北極熊團」,這也是在整個戰爭中,志願軍唯一一次殲滅美軍團級建制的部隊,被殲的美軍號稱「北極熊團」的第31團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部隊?在抗美援朝的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殲滅了美軍「北極熊團」,這也是在整個戰爭中,志願軍唯一一次殲滅美軍團級建制的部隊,被殲的美軍號稱「北極熊團」的第31團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部隊?
  • 長津湖戰役:那位寫絕筆書的冰雕戰士,是志願軍永遠的痛!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後的一星期不到,即1950年10月25日,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在北鎮對「聯合國軍」發起突襲,戰鬥非常迅速,僅用一個多小時就拿下了溫井。這一仗聯軍被打得措手不及,以至於全面撤退至清川江以南。
  • 1950年,功德林戰犯聽說長津湖戰役後,為什麼各個淚目紛紛請戰?
    而今美軍的槍聲已經打響,要跨過鴨綠江不過早晚的事情,如今共產黨的好日子要到頭了。然而,長津湖戰役結束後,這些懷揣極端想法的戰犯們卻紛紛眼含熱淚,向獄中工作人員申請為國出戰。這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何這些國民黨戰犯會有如此大的反應?功德林戰犯預測美朝戰爭「美國是不可戰勝的!」
  • 開國上將回憶:長津湖戰役比長徵還難!主席為凍死的戰士脫帽默哀
    48年6月的豫東戰役中,宋時輪率領10縱負責防守邱清泉兵團的進攻,雙方大戰7天7夜,邱兵團一步也未能前進,還損失了5000人。淮海戰役中,宋時輪指揮部隊在徐東負責阻敵,硬是在坦克飛機的狂轟濫炸下,擋住了邱兵團和李兵團的猛烈進攻,整整十天巋然不動。當時國軍中有一句話:排炮不動,必是十縱。說的就是十縱的不動如山。
  • 長津湖戰役,九兵團凍死4000多人,兩個王牌師打得就剩200人
    70年前的今天,在寒冷的朝鮮北部山區,志願軍中九兵團和美軍進行了一場殊死搏殺,這場戰役就是長津湖戰役。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位於赴戰嶺山脈與狼林山脈之間,由發源於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潭裡和下碣隅裡之間形成長津湖,最後注入鴨綠江。
  • 血戰長津湖,鋼鐵人讓鋼鐵武裝散架!這面美軍軍旗成了軍博藏品
    在這場「鋼鐵人」與「鋼鐵武裝」的較量中,志願軍創造了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陸戰1師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還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對於此次戰役,英國牛津大學戰略學家羅伯特·奧內爾博士評價道: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成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如果中國人沒有於1950年11月在清長戰場穩執牛耳,此後的世界歷史進程就一定不一樣。
  • 解放軍老兵回憶:我所經歷的長津湖戰役
    作者簡介:謝立傑,1927年出生,1942年2月入伍,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任第三野戰軍30軍88師263團2營教導員,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京滬杭戰役。1950年11月入朝作戰,1951年5月起在上甘嶺主峰五聖山以及雞雄山高地堅持了長達11個月的防禦戰。
  • 長津湖總攻在即,宋時輪急電彭德懷:總攻須推遲兩天
    見到宋時輪後,毛澤東單刀直入地說:「時輪同志,為什麼勞師遠徵,把你的兵團自華東地區調入朝鮮,而不是就近調動部隊。這一點不用多說你也是清楚的,軍委要用指揮員之強,要用部隊的之長。解放戰爭你的部隊是善打阻擊、勇戰惡敵的部隊。現在用你的兵團目的在於此。長津湖地區位於西線志願軍側後,要在這裡劃上一條線,絕不能讓「聯合國軍」跨過這條線。
  • 冰血長津湖:「氣多」戰勝「鋼多」
    10軍,於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鮮長津湖地區的直接較量,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東線作戰中,以敢打硬仗、善打惡仗著稱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3個軍,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與武器裝備世界一流、戰功顯赫的美軍第10軍,於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鮮長津湖地區的直接較量,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
  • 冰血長津湖:悲壯「冰雕連」,寒冷比子彈還可怕
    這裡還原的就是長津湖戰役中的「冰雕連」。 「第二次戰役東線的長津湖戰役,志願軍主要面對的敵人是寒冷,寒冷比子彈更可怕。」 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抗美援朝研究專家張校瑛說。 「冰雕連」「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事跡」等都發生在第二次戰役東線的長津湖戰役。
  • 美國人眼中的長津湖戰役:那是一個噩夢,我希望永遠不要再有
    朝鮮戰場上曾湧現出過許多令人震撼的歷史名場面,尤其是待在天氣條件極度惡劣的情況下,依舊能夠堅持與敵軍做抗爭的中國志願軍,讓很多美國軍隊聞風喪膽,一場長津湖戰役更是讓許多美軍感受到了中國軍隊的力量。雖然美軍物資儲備充足,但是這樣極端惡劣的天氣條件,也是讓很多美軍覺得力不從心。寒冷的天氣讓許多美國士兵士氣開始動搖,想著趕緊打完仗回家過聖誕。然而,就在他們洋洋得意準備收隊回家時,卻傳來了一個令他們非常震驚的消息,中國志願軍正在前往長津湖的路上。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感想:戰場上,不僅要學會進攻,也要懂得撤退
    殊不知,進攻取得勝利固然可喜,漂亮的撤退也值得讚賞。瑞士軍事理論家菲米尼說過:「一次良好的撤退,應和一次偉大的勝利一樣受到獎賞。」試想,如果沒有當年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為盟軍留下希望的種子,就不會有後來諾曼第登陸的成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提前勝利。良好的撤退,不僅是一支部隊避免被動、保持實力的有效途徑,更是進退有據、應對有法的實際表現。
  • 長津湖戰役打的有多慘烈?美陸戰1師是怎樣逃出志願軍包圍圈的?
    「停車——」1952年9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從朝鮮回國。即將過鴨綠江時,司令員宋時輪突然命令司機,停車!下車後的宋時輪面朝著長津湖方向,長久的默立著。「司令,該走了。」警衛員勸道。聽此,宋時輪終於動了,只見他脫下軍帽,彎腰,面朝著長津湖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
  • 為什麼美軍在衝繩戰役付出那麼大的代價
    其中最有名的是「硫磺島戰役」,從1945年的2月初打到3月底,美軍傷亡28686人,日軍傷亡23,786人。這一戰日軍雖然敗了,但是美軍也打得精疲力盡,對後面的作戰充滿了恐懼。但是,戰還要打下去,馬上要面對的是衝繩島。
  • 長津湖戰役背後:志願軍第九兵團本屬攻臺部隊,未等棉衣到位便緊急...
    「由於我軍入朝倉促,一切冬季物資未能補充齊全,如我軍棉鞋、棉帽、棉背心、大衣,除一個師大部領有棉帽外,其餘均未能穿上,彈藥和手榴彈全軍平均每人只有二個,兵站未能及時設立,所以糧食未能運上」「各部隊有三天沒吃到糧,彈藥不能及時供給,加上冬季物資未能補充,在零下20餘度的雪冰凍地上作戰,對我戰力影響很大,減低參戰部隊之戰力百分之五十」(《20軍長津湖戰役簡報》)
  • 為什麼衝繩島戰役中,美軍付出了慘重代價?
    1945年3月26日硫磺島戰役結束,美軍就將目光放到了日本本土,而要想攻擊日本本土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衝繩島上的日軍。衝繩島在當時是一個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地方,一是因為它距離日本本土近,僅僅距離日本只有560千米,可以說佔領了衝繩島就相當於打開了日本的大門。
  • 韓戰的拐點:慘烈程度堪比上甘嶺,志願軍與美軍雙方損失慘重
    在志願軍參戰的多場戰役中,其中有一場戰役尤為重要,這場戰役甚至成為整個抗美援朝戰爭的轉折點——長津湖戰役。朝鮮戰戰爭時開始時正好趕上了百年難得一遇的惡寒天氣,我軍有近四千名戰士在天寒地凍中被凍死。原本我軍的武器和兵力,就同擁有著精兵良將的美軍成雲泥之別,我們只能險中取勝,而因寒冷天氣而損失的兵力更讓我軍大受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