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多年的老尾巴,第一次髮長文帖,求贊求關注,更歡迎交流與指正~)
▎我輕了,也更環保了
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 iPhone 12 mini 的輕巧,不是在官網看到「133克」的重量參數時;不是在直營店拿起它體驗,便感嘆連手上的11 Pro 都略顯沉重時;而是在打開豐巢快遞箱,取出包裹的那一刻,我心裡一咯噔:「怎麼快遞包裹這麼輕,不會是裡面被調包了吧?」
回到屋裡,忐忑地劃開了紙箱,看到熟悉的純白包裝盒安然無恙地躺在紙箱裡,心裡的石頭才落下。轉念一想,今年蘋果舉著「環保」的大旗,砍掉了充電頭和耳機,包裝盒亦將近薄了一半,再加上12 mini 本身就小,難怪我會誤以為自己收到了個機模——實際上,它還真是比一些大屏旗艦機的機模都要輕。
在喜茶店裡給這臺今年我最期待的手機拍幾張開箱照,說句題外話,喜茶的這個秋冬新品——「冰博克厚牛乳波波」還蠻好喝的,記得點少糖。
▎虛假的mini,真正的 SE
作為一個小屏黨,今年年初發布、老瓶裝新酒的SE 2,在我看來只是虛晃一槍。這臺重新開模,被李楠稱之為「iPhone 12 系列設計原點」的 12 mini,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 SE 系列接班人,相信這也是許多小屏黨的看法。還記得那時候每年都傳一遍,養活了無數營銷號的「全面屏 SE 2」的渲染圖麼?未曾想到,蘋果真的圓了小屏黨們的一個夢,並冠之以12系列的頭銜。嗯,這很 Apple。
另一個「很 Apple」的,是包裝上明明白白地寫著的這句「電源適配器和耳機單獨銷售」。嗯,那如果我上一部手機不是11系列而是更老的 Xs、X……別問,問就是環保,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再問就是,建議去官網下單一個 HomePod mini,即可享受買音箱送充電頭服務,四捨五入等於省了149軟妹幣,果然蘋果下的是一盤大棋。不知道在明年,是還將會砍掉貼紙、取卡針還是數據線?
打開包裝盒,白色的 iPhone 12 mini 靜靜躺在裡面,溫潤如玉。直角邊框的回歸,讓我似乎夢回了數年前入手人生第一臺蘋果手機—— iPhone 5s 的那個下午。相似的機身尺寸,熟悉的輕巧手感,只可惜那臺 5s,早已在某天早上,睡眼惺忪地擠公交時遺失。
整個包裝盒裡乏善可陳,梅開二度,環保就完事兒了。而時至今日,我手上已體驗、流轉過數十臺蘋果設備,開箱的興奮勁兒當然還會有,但已遠遠沒有當年能持續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的喜悅了。而每次開箱,看到裡面的這句「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時,心中還是會泛起輕微的漣漪。蘋果近些年來總被批評「創新乏力」,這家當今市值第一的公司,它下一個改變世界的產品又會在哪裡,在什麼時候到來?我們當下的每一筆消費,是給蘋果這家巨頭繼續蓄力,在新的賽道上創造革命性的新品,抑或是支持著它固步自封地擠牙膏,最終淪為下一個的諾基亞和摩託羅拉?
說回開箱,值得一提的是,12系列的鏡頭上的那圈金屬,與其機身一致為「航空級鋁合金」材質,而非 Pro 系列的機身邊框和鏡頭環均為同樣的「手術級不鏽鋼」材質。這固然讓用慣和看慣了11 Pro 鏡頭的我,感受到少了幾分屬於旗艦機的精緻感;但不鏽鋼材質更易刮花和更為沉重的缺點,與鋁合金材質更為輕薄與不易刮花的優點,又令我覺得兩邊都難於取捨。
我作為主力機的白色 iPhone 11 Pro,不鏽鋼邊框是材質本身,沒有其他顏色的機身邊框上的塗層。經過大半年的使用後,無論是裸露在外的鏡頭環,抑或是一直藏在保護殼裡的機身邊框都早已被各種細小灰塵刮花,痕跡斑斑得有如戰損限定版,讓我這個強迫症很是難受。果然,一時的精緻與長久的美好,往往並不能兼得。
但即便12(包括11)較於 Pro 系列在材質上有所「縮水」,看了這麼多其他機型的浴霸,蘋果由一整塊玻璃蝕刻出的浴霸,依然是最精緻和耐看的。啊,這該死的無處安放的魅力。
▎比一比,才知道誰真的小
由於12 mini 只是12 的「等比縮小」,光看機子本身的照片或許並不能讓未上手體驗過的朋友感受到它的小巧與輕薄,甚至還會有種「咦這看著不就是 iPhone 12 嗎?」的錯覺。因此,我找來了一堆較為經典的參照物,尾巴們可以較為直觀地看出,iPhone 12 mini 是如何「小清新」。
首先請出的,是「神機恆久遠,一臺永流傳」的 iPhone 4s。作為Steve Jobs 的遺作,它的經典無須我再去多言,「4s」 曾被一度解讀為「 For Steve 」,相信它也是許多尾巴的第一臺蘋果手機。曾經我也有一次入手 4s 的機會,但我沒有珍惜,選擇了現在已經無法開機的三星 Galaxy S3,後悔莫及,如果上天可以給我再來一次的機會……嗯,打住。不知道各位曾擁有過 4s 的尾巴,你們的 4s 是躺在抽屜收藏還是化作標本裱在了牆上?歡迎在評論區貼圖,和大家一起分享。
只有一臺白色 4s 怎麼夠?再請出另外一臺仍是 iOS 6 系統的黑色 4s。這對「黑白無常」,相信是許多人青春裡的「搞機回憶殺」吧?而這兩部鏖戰閒魚數日,終於淘到成色不錯的 4s,算是彌補了我當年的一個遺憾。
接下來,同樣是一代神機,擁有小鋼炮之稱的初代 iPhone SE。在 12 mini 沒出來前,它就是小屏手機的門面擔當,連 iPhone SE 2都不能拭去其鋒芒。擁有著 5s 外表,6s 內心的它,產品生命力經久不衰,甚至0202年了仍有人用作主力機——畢竟,時至今日還能更新 iOS 14 系統,可真謂是永遠的神。只可惜有消息稱,明年 iOS 15 的支持名單上已然沒有了它的身影。英雄遲暮,終將落幕。尾巴們有 SE 的,同樣也來貼圖支援下?
由於是直角邊框,這三臺機子都能平穩地豎立在桌面,金槍不倒。上一次看見如此賞心悅目的畫面,還是魅族宣傳 17 Pro 的「50:50」時,各路 KOL 變著花樣在各種物品上大秀「一臺機端平」的特異技能。好傢夥,那就來合個影吧。
緊跟著,便是我目前在用的主力機:iPhone 11 Pro 了。想當初從 XR 轉戰到 Xs Max,本以為大屏會帶來更為爽快的體驗,沒想到裸機 208g,比XR重了14g 的 Xs Max 貼膜戴套後已是接近「果半斤」,換來的只有日益酸痛且愈添彎曲的小拇指。在想通了看視頻能用更爽的 iPad Pro,沒必要折磨自己的問題後,在下一次換機時我便毫不猶豫衝著「輕、小」而換了11 Pro,而上年 11 Pro 與 Pro Max 上除屏幕大小與電池並無其他縮水的產品策略,更讓我的選擇有了充足的底氣(可惜今年的小 Pro 終究沒那麼「Pro」)。
即使是隔了一代,11 Pro 旗艦機定位所帶來的精細做工與其品質感依然是12 mini 無法比擬的。但因為更小而顯得更精緻的 12 mini,又憑藉著尺寸的優勢,不講武德地偷襲了老大哥 11 Pro 以至今年的新大哥 12 Pro。試問如此精緻小巧的 12 mini,誰不想拿在手上盤一盤?顏值即正義,手感即王道,在傻大粗如板磚的 Pro 和 Pro Max 們前,12 mini 終究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間。
嗯,趁大伙兒們人齊,再來張合照吧~
什麼,只有蘋果自家手機對比沒意思?那我們安卓旗艦也來湊個熱鬧吧!
月白天青的魅族 17 Pro 和素皮竹青的 OPPO Find X2 Pro,是我心目中今年的國產旗艦顏值巔峰之二。無論是陶瓷的溫潤,還是素皮的細膩,抑或是兩者因不同材質與調色而呈現出的兩種不同美感的綠意,這觸感與觀感都使我不禁感嘆,科技產品有時候真的並不只是冰冷的。這些另闢蹊徑的材質運用,使自身在正面外觀日漸趨同的大屏智能機叢林中,擁有了脫穎而出的辨識度。後續有時間(不鴿)的話,我再來寫寫這兩部機子與其系統的詳細體驗。
而在這兩部動輒6.X寸的「龐然大物」面前,相比之下5.4寸的12 mini 真就是個弟弟了。
而下面請出的參照物,終於是一些非手機的數碼產品。
iPod Classic 3,機如其名,又是一代經典。無論是整體外觀還是輪盤設計,都曾被某些國內 MP3 廠商有意無意地「借鑑」過。由於年代久遠,我手頭上的這臺已是換過電池改了 SSD 的版本,迅捷耐用。配上極為先進的 3.5 mm 音頻口,接上一條小白耳機,無論是播放斷眉還是周董的歌,滿滿都是青春的氣息。也不知道有生之年還能否看到蘋果更新iPod Classic 的產品線,例如改個Lightning口,再加個藍牙功能連上隔壁的 AirPods Pro?
最後,是兩個冬天才用得上的玩意作為參照。冬天到了,寒冷的天氣裡加個熱水煮泡麵更香了,可不要把Kindle翻出來壓壓泡麵蓋,這風呼呼作響,颳得也挺冷的,能降風噪的暖耳罩子也安排上吧……哦不!明明是冬天被窩裡賴床看書更愜意,帶個大耳機出門聽歌的南方人也終於不再滿臉是汗了。已經入手了好幾年的 KPW2 以及大法的初代降噪大耳 MDR-1000X 仍在正常服役中,讓我絲毫找不到換掉它們、更新替代的理由(說到底還是因為窮)。真可謂是老驥伏櫪,志在千裡了。
▎這次,一定支持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小屏成為了非主流選擇,而小屏黨們也接受了現實,為了更好的性能體驗入手了大屏旗艦。只是他們心中,依然是有那麼一絲倔強,對於輕巧與便攜的追求仍未曾消失。他們不是市場的主流消費群體,因此只能繼續觀望著適合的產品出現。從12 mini 發布前到現在,關於它的爭議從未停止,續航、影像體驗一般的它,被追求性能與實用的人群所嘲諷為「數碼博主專用機」,而與我相似追求手感的人,卻願意在心中把它評為「年度最佳」。這些都本無錯對,消費行為,自己開心就是最好的選擇。
在「bigger and bigger」的當下,或許也只有蘋果、三星這樣的頭部廠商,才有底氣與勇氣對市場作出再一次的嘗試。但無論是 iPhone 12 mini,還是 Galaxy S20,它們的銷售量都遠遠不及大屏的老大哥們。儘管如此,這些小屏旗艦,還是重新為已趨向沉悶的手機市場,又注入了幾分新鮮的小眾體驗。
得承認的是,銷量的慘澹,或許會使這些小屏產品線終將被再次砍掉。但在此之前,若是你依舊對小屏旗艦念念不忘,還請這次一定支持。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將會把電話卡和主要應用、數據都轉到這部 12 mini 上,作為主力機使用一段時間,歡迎大家關注我這位「新人」尾巴。我是何問號,我們下篇文章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