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冬至晴年必雨,冬至暖春節冷」是什麼意思,春節啥天氣?
文丨蟈蟈論
冬至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是我國24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過了冬至離年也就不遠了,所以在農村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關於冬至的習俗有很多,除了喝羊湯,吃餃子之外,有的地方還有祭祖的習俗,除了這些,在我們農村關於冬至的俗語老話也是非常的多,人們喜歡通過冬至的天氣變化,來預測來年的天氣變化和莊稼生產,有些還是有一定的準確性。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下面這一句俗語!這句俗語就是「冬至晴年必雨,冬至暖春節冷」,這是老農通過對 觀風看物測天氣 的經驗總結,年輕人可以對其加強留意檢驗,雖不是絕對的準確,但命中率仍屬較高,曾有"後生不聽老人言、三把黃秧插冷田"之說。
此農諺所說的兩句"冬至晴年必雨,冬至暖春必冷「的話,即意味著請你根據你所在的當地,看看冬至節這天晴是雨、暖是冷。這句老話說的是在冬至節氣的這一天,如果陽光明媚是一個大晴天,那麼在春節期間很容易發生雨雪天氣,也有說法叫做冬至無雪必是髒年,這裡說的髒年也是指在春節期間容易發生雨雪的天氣,在過去的年代下雪下雨會造成道路泥濘不堪,滿地都是泥水,根本沒有下腳的地方,加上冬季天氣寒冷陽光也不是那麼的炙熱,地上的泥水很難被蒸發,有時候要很久很久,才能變得乾淨,所以這樣的年也被稱之為髒年。「乾淨冬,必髒年」就是說到了冬天,北方地區如果不下雪的話,說明氣候反常。如果到了來年打春,就會可能出現來集中降雪或者降水的現象。
比如說在三四月份的仲春季節,如突然因寒潮侵襲而下了大雪。就會造成凍寒。從而影響到莊稼人的春耕、春播。就如老話說的「臘雪是寶,春雪不好。」因此莊稼人都希望冬季多下幾場雪。因此在民間有句俗語「瑞雪兆豐年」,到了冬天一層厚厚而疏鬆的積雪,就像給小麥蓋了一床禦寒的棉被。而且,還能凍掉土壤中的寄生蟲,增加土壤的肥力,能給農業生產能帶來許多好處,因此,瑞雪兆豐年卻是科學的。所謂「冬至晴年必雨,冬至暖春節冷」,意思就是說在冬至節的當天,如果是大晴天的話,那麼春節期間的雨水就會比較多,或春節期間就比較寒冷。那反過來說,如果冬至節當天陰天(沒有太陽)或下雨了,那麼在春節期間或就會以晴朗天氣為主。
在國內的不少地方,也有著類似的俗語,比如「陰過冬至晴過年(浙)」、「晴冬至,年必雨(鄂)」、「冬至晴,春節陰(遼)」、「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皖)」、「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魯、湘)」、「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湘、粵)」、「冬至不冷,夏至不熱(湘)」、「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等等。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人長時間內觀察總結出來的智慧和經驗,雖然說或「不科學」,但準確率卻非常的高,此實在不得不令人佩服啊!
老話常說「該冷不冷,不成年景」,意思是說本該寒冷的時候,天氣卻非常的暖和,那就是氣候反常,這樣就會出現不好的天氣情況。而古人發現了,冬至當天的冷暖也是可以預測春節期間的天氣冷暖的。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冬至節氣當天的天氣比較寒冷,那在春節期間就會比較冷。反之,如果在冬至節氣當天天氣比較寒冷,那在春節的時候就會很寒冷。在湖南地區還有著「冬至不冷,夏至不熱」的農諺,意思是說冬至天氣不冷,在來年夏至的時候天氣也不熱。而在廣西還有著「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和「冬至暖,烤火到小滿」的說法,由此可見冬至暖,未必是好事啊!
在冬至當天有無降雪情況,對後期的天氣也是有影響的。冬至下場雪,夏至水滿江,這是在湖南地區流傳的一句經典農諺,如果在冬至節氣當天下雪了,那在來年的夏至期間雨水則比較多。不過在有些地方則有著相反的預測,在晉、魯地區流傳著「冬至有雪來年旱,冬至有風冷半冬。」的說法,意思是說在冬至節氣當天下雪了,那第二年的雨水比較少,很有可能會出現旱情。類似的農諺還有「冬至有雪,九九有雪(陝)」,這是在提醒農民要注意來年有倒春寒天氣。如果在冬至這一天不吃餃子,那麼就會在馬上到來的寒冷季節裡面,把耳朵凍掉,其實這些都是一些風俗習慣,即是不吃餃子貌似耳朵也是很難凍掉的。
但冬至這一天的氣候,和春節還真的很有關聯,像俗語: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在冬至這一天的天氣情況,是和春節這一天有很大的關係,按照這樣的說法,其實可以做一個對比,就能預測一下今年春節期間的天氣情況,這些老話俗語,有時候還真的具有幾分道理存在的。今天說的這些俗語也會有一定地域性的,主要是講北方地區冬至這天的天氣現象,大家不要一概而論。有的人可能就要問了,你說的這些俗語到底有沒有準頭,那就讓今年這個冬天來驗證吧。但不得不多的是,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人經過長時間積累、總結所得出的結論,能被流傳至今,這其中也是有它的道理,現在的農村,很多農民還是很喜歡用這些俗語來看天氣如何變化。大家覺得這些俗語有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