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槎滘魚包
一個奇特的名字,一種特色的魚包;
一份不變的情懷,一種堅持的傳承……
一大清早,黎柳宜就開始刮魚肉、揉肉團、擀魚皮……,一團團魚肉在她的細心來回擀壓下,薄如宣紙,呈半透明狀。小編注意到,在黎柳宜擀壓過程中,撒生粉的次數明顯很少。她說,這很考功力,但可以保持口感的最香鮮。一張魚皮,她一擀就是40多年。
20歲成為魚包師父
槎滘村的市場裡,有一家叫「斯文柳」的魚包店,這個奇特名字很有故事。老闆娘黎柳宜說,她小時候長得瘦弱,斯斯文文如弱柳扶風,於是「斯文柳」這個小名就傳了開來,前來購買魚包的鄉親說,從小大家就叫她「斯文柳」,她做的魚包很好吃。柳姨用小名做為店名,讓大家更覺有親切感。
柳姨16歲就開始在父親當時承包的供銷社茶樓學習做魚包,開始擀魚皮不是厚了就是裂開,不得要領。幸有兩個老師父的悉心教導,她勤奮鑽研,技藝日漸精進,幾年下來熟練的掌握了製作方法,成為茶樓的得力魚包師父。
後來父親不做茶樓了,柳姨和家裡人一起做起了魚包生意。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魚包也從富貴人家餐桌「飛入尋常百姓家」。回憶起那段艱苦創業歲月,柳姨頗有感慨,她經常凌晨起來去拿新鮮的魚肉,做好後踩著單車去酒樓、市場送貨,風雨無阻。靠著品質與誠信,漸漸的做出了名氣,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傳統手工製作口齒留香
中堂魚包、魚絲面是東莞水鄉地道的特色美食,據傳有200多年歷史了。中堂槎滘魚包流傳較早,經過當地魚包師傅的不斷改進,獲得了「食過槎滘魚包,百味全無」的美譽。可以說,柳姨等一眾師父對中堂魚包的推廣普及功不可沒。
柳姨說,做魚包是件辛苦活,主要材料鯪魚和豬肉一定要新鮮,凌晨就要準備開工,以保證食材新鮮。柳姨的魚包是純手工製作,做餡料、取魚青、擀魚包皮、包魚包等一系列工序做下來很費時間和體力。
柳姨認為,擀魚包皮一定不要打粉太多,擀薄才能透出香味。「真正用鯪魚做成、不加麵粉的魚包皮,在熬煮的時候不會散開。湯也非常清甜,只要放點簡單的配菜,也是香甜爽滑,嚼勁十足,越吃越香。」
現場小編看到,「斯文柳」魚包粒粒飽滿,白裡透紅,狀如雲吞。店裡不見一臺機器,幾位師父分工合作,全程純手工純天然製作。在柳姨看來,機器雖然快,但是口感就不一樣了。做魚包的成本比較高,以前3元才買到5粒魚包,但也有很多人購買,並將魚包作為贈送、宴請親友的佳品,可見中堂人有多喜歡這道美食。正是懷著讓中堂人吃到最好正宗原味的魚包的樸素願望,柳姨多年一直堅持傳統手工製作。
獨創陳皮魚包
至今,柳姨做魚包已40多年,中間因為照顧家庭中斷過幾年,但她始終沒有放棄這份對魚包的熱愛與情懷。「中堂槎滘的魚包歷史很長,我是吃著魚包長大的,對此懷著很深的情感,也希望為中堂魚包的傳承發展做點貢獻。」柳姨表示。
多年來,柳姨不斷摸索總結魚包製作手藝,並根據人們的口味不斷進行改良。今年柳姨又獨創了陳皮魚包,與其它魚包明顯不同的是,餡料加入一些老陳皮,味道更清香,而且有助消滯解火,更加健康美味。目前市場反響不錯,很多人吃了都讚不絕口。筆者現場品嘗,一口咬下去,爽脆嚼勁,清鮮潤肺,真是滿滿的中堂味道。
「斯文柳」魚包因其選料上乘,做工精細,口感獨特,在中堂一帶小有名氣,甚至連鎮外的食客也慕名前來,現在是吃魚包的最好季節,很多人還加柳姨的微信進行購買,店裡還請了幾個人幫忙提高製作效率。
在堅守中傳承技藝,在創新中開闢鮮香,懷著這份深深的中堂魚包情懷,製作魚包40多年,讓中堂魚包更加美名傳揚,對柳姨來說,這不僅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人生價值的很好體現。
一粒魚包的誕生
第一步
製作魚包首先要將鯪魚起魚青;
第二步
再將魚肉碾壓成薄得像紙一樣的魚包皮;
第三步
最後就是用臘肉、豬肉等材料製作成魚包的餡料,再細心地包成一個個小巧的魚包。
在魚包煮熟的時候,真正用鯪魚做成不加麵粉的魚包皮是不會散開的,而且皮爽肉香。炮製魚包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高湯和青菜去煨,簡簡單單就可以品嘗到最正宗的魚包美味。
做好的魚包外形像雲吞,這樣的魚包久煮不爛。除了火鍋的食法,這種上湯魚包也備受街坊喜愛。魚包製成後,配以青菜,煮熟即吃,香甜爽滑,別具風味。
各路「吃貨」的創新吃法
香煎魚包
炭燒魚包
魚包滾湯
水煮魚包
水鄉中堂,少不了魚包魚面的傳承
一個小小的魚包
寄託了許多中堂人的情感
就像柳姨這些魚包師傅
幾十年如一日
只為做一個中堂人都愛吃的魚包
消息來源丨中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