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東莞》讓中堂這家魚包店又火了一把!

2020-12-16 劉某談安然

「萍姨」在做魚袋

「尋味東莞」播出後,不少人來談合作。目前,我們的魚袋除了東莞餐館外,還有廣州、深圳等地供應。」羅沛良的語調有點驕傲。與妻子黎見萍,1980年在中堂槎滘市場上首開魚鋪,後來做成中堂著名的「肥萍魚鋪」。除本地人喜歡外,可說整個珠三角都有食客來吃。

黎見萍特意用手機把《東莞尋味》中關於中堂魚包的片段,翻拍下來,發到朋友圈裡。他說,留下紀念吧。40年來,做魚袋對她來說是一門手藝,是養家餬口的法寶,更是她人生的一部分。

調查對象:高湯魚包魚、青菜燉熟、香甜爽滑的圖片。

巧合學得一門技藝

說到中堂魚袋,老饕會豎起大拇指說:「吃過上湯魚袋的人,百味都沒有。」魚袋大拇指大小,形似雲吞。本品採用擀魚皮、包冬菇腊味肉餡等製作而成,即使只用清水熬煮,配以青菜,也是鮮美無比。

談到如何學習做魚包,黎見萍微笑著,真的應承了那句老話:「踏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她告訴記者,她十幾歲就出來打工,那時在村委會的食堂裡打雜,端菜,洗碗,什麼都做,很辛苦。

他想學工藝。偷窺師傅做魚袋,奈何只學皮毛,真正的竅門別人不肯教,她自己也摸不出門道。

他與羅沛良是同村的小學同學。可就是這樣,羅沛良的父親,祖父甚至還往上世代,是村裡的大廚,街坊有人擺酒就會來請他們掌勺。結婚入戶後,這門手藝自然傳給了兒媳。親朋好友來訪,黎見萍偶爾做個魚袋來歡迎客人。

黎見萍大約在1980年左右辭掉了工作。閒來無事,黎見萍沉思片刻,將一些魚袋拿到市場賣掉,沒想到一賣出去,這個生意就這樣開始了。

將魚肉切成細條

天亮前開始製作

做魚的最早階段,天亮之前必須開始。主料是豬肉和魚,其中豬肉一般凌晨殺好,四點鐘到屠宰場取,魚肉在魚塘邊取,還要走遠一點。

羅沛良說,當時沒有摩託車,一天大概有十來斤豬肉,二三十斤魚,全部材料都是他和妻子扛回家的;也沒有冰箱,做好的魚袋沒有地方放,好在當天基本可以賣出去。

魚包子完全手工製作。魚肉切開去骨,取背脊上兩塊嫩肉,搓打至柔韌透明,再均勻擀成紙樣,透字薄片,就是魚包的皮了。餡的材料是豬肉,臘腸,冬菇等,再切碎,拌勻。

香菇腊味豬肉等製作餡料

高峰期六、七人幫忙

以前魚包子是稀罕玩意,有條件的人家才能吃得起,一般的人家只是偶爾買幾顆解饞。一般說來,春、秋、冬季是吃魚袋的季節,因為秋冬季節過後的魚袋最肥甜。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家腰包鼓起,黎見萍的魚包生意也越來越紅火。休漁期間,每天做2-3個小時的魚袋,到了旺季,黎見萍從早上六七點一直忙到晚上十點。」羅沛良笑著說:「以前每個月就是幾十塊錢,而做魚包兩個月,就能掙到別人做一年的錢。你想想,東莞人多愛吃魚包啊!

一家人忙忙碌碌,誰有空都得上陣。之後請工人幫忙,年底旺季,六七個人圍著桌子坐魚袋,是家常便飯。

"一天賣幾百斤呢!"羅沛良夫婦對此並不感到驕傲,不僅東莞人愛吃魚包,在周邊城市如廣深、佛山等地,經常有食客慕名驅車前來購買:「今年香港、新加坡、加拿大等地的人都來了,更有一些人一次要帶上幾十箱。

做好的一隻魚包子

東莞尋味「魚包淡季不淡」

儘管目前是魚包銷售淡季,但在《尋味東莞》播出後,羅沛良明顯感覺到,生意越來越好了:「最近有很多人專程過來,說要看看你們的魚包是如何加工的,還要帶回去嘗嘗。」彼此都加了微信,吃得不錯,微信裡說,羅沛良再給快遞過去。另外,還有不少酒樓前來洽談合作,廣州、深圳都有,希望可以供應到店。

羅沛良表示,為了保證魚袋的質量,他最多只能接受隔天才能到達的供貨地點:「再遠也沒有辦法,歡迎大家來東莞品嘗!」

打魚包是辛苦的工作,「易學難精」,羅沛良說,要達到能開店的程度,沒一兩年工夫,根本拿不下來。有了更多的實踐者,圖文並茂的人,就會用機器代替手工。對羅沛良來說,完全不像這樣。

「真正的魚皮,是用魚肉做的,不加麵粉,煮熟時不會散掉。」即便只是簡單的用高湯和青菜燉煮,也是香甜爽口,嚼勁十足,越煮越香,「吃完了還想吃」。

目前,羅沛良夫婦還會帶兒媳過來,讓她跟著學。但是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會吃苦,這個手藝以後能不能傳下來,還說不準。」說到這裡,羅沛良輕輕嘆了口氣。

相關焦點

  • 《尋味東莞》讓中堂這家魚包店又火了一把
    萍姨正在製作魚包「《尋味東莞》播出以後,很多人來談合作。現在我們的魚包除了供東莞的餐廳,還要供給廣州、深圳。」羅沛良的語氣中略顯自豪。他和妻子黎見萍,1980年在中堂槎滘市場開了第一家魚包鋪,後來做成中堂知名的「肥萍魚包」。除了本地人喜歡,「可以說整個珠三角都有食客慕名而來」。
  • 東莞中堂:鮮!品嘗傳統美食魚包正當時
    秋冬季節,在東莞水鄉眾多的傳統美食裡,中堂槎滘魚包值得一品。在中堂鎮槎滘村的市場裡,有一家叫「斯文柳」的魚包店,或許能告訴你答案。20歲成為魚包師父槎滘村的市場裡,有一家叫「斯文柳」的魚包店,這個奇特名字很有故事。
  • 美食大咖齊聚東莞!只為探尋最經典的東莞地道風味!
    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策劃,聯合稻來傳媒拍攝製作的《尋味東莞》紀錄片的熱播,使得東莞美食在一夜之間「出圈」,引發東莞人的尋味之旅。7月10日,由東莞市委宣傳部組織開展「尋味東莞」美食探訪之旅活動,邀請《尋味東莞》總策劃陳曉卿、製片人李潔,同知名美食家陳立、張新民、閆濤、雲無心、楊擁軍等節目顧問等組成美食團,共同品嘗東莞地道風味和探秘製作技藝。
  • @東莞人,《尋味東莞》拍攝了你們鎮的美食,你吃過嗎?(上篇)
    在這片東莞人世居的土地上,每個鎮街都擁有自己獨特的物產,記錄著命運流轉與時代的變遷。《尋味東莞》第二集《山水相逢》開播,聚焦豐富陌生的食材,通過質樸、奇妙的搭配,山水相逢,為莞人碰撞出層疊不窮的滋味。視頻中的美食在哪裡可以吃到正宗的口味?你所在的鎮街有什麼傳統美味?一鎮一美食,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探尋嶺南風味。
  • 《尋味東莞》贏全網口碑 燒鵝、海鮮美味虐哭網友:尋味系列不要停
    《山水相逢》記錄東莞風土人情美味沿山川河海綿延千年作為《尋味東莞》的第二集,《山水相逢》記錄了東莞多樣的地理環境對人們飲食產生的深遠影響。從山川到海洋,從水網到峰巒,是古老的地質運動和常年的江河衝刷造就了今天東莞?9?0世居的土地。獨屬於東莞?9?
  • 「中堂味道」|鮮!中堂人餐桌上的秋冬季好物
    20歲成為魚包師父槎滘村的市場裡,有一家叫「斯文柳」的魚包店,這個奇特名字很有故事。老闆娘黎柳宜說,她小時候長得瘦弱,斯斯文文如弱柳扶風,於是「斯文柳」這個小名就傳了開來,前來購買魚包的鄉親說,從小大家就叫她「斯文柳」,她做的魚包很好吃。柳姨用小名做為店名,讓大家更覺有親切感。
  • 西式甜品中的東莞元素!記者帶你走進《尋味東莞》中的甜品店
    這是5日晚播出的紀錄片《尋味東莞》第三集中的一幕,片中各式精緻的西式甜品和水果茶,讓大家對莞式美食有了新的認識。西式甜品中的東莞元素8日,記者走進紀錄片《尋味東莞》中的這家甜品店,帶大家一同感受西式甜品中的東莞元素。「每一個產品都有各種東莞獨有元素,法式甜品也能呈現東莞文化。」
  • 東莞中堂「百日攻堅」行動!中堂華迅電子科技項目預計明年7月投入...
    今天下午,記者由東莞市中堂鎮了解到,東莞中堂正在大力招引智能終端、智能裝備製造、智慧服務、智慧環保、5G等智能科技產業落戶中堂,推進百日攻堅行動,創造項目落地「中堂速度」!其中,投產後預計年產值超17.7億元,擬打造粵港澳大灣區5G新興產業集群的中堂華迅電子科技項目預計將於明年7月投入使用,屆時該項目將為中堂帶來不低於1.16億元的年納稅額。
  • 東莞中堂人冬至標配是鹹丸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謝穎 通訊員 中堂宣冬大過年!東莞人「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而吃「鹹丸」是東莞中堂人冬至的標配,在吃「鹹丸」之前,還有一個「規定動作」:親戚圍坐一臺,以團圓吃喝的方式來告別一年中最長的夜,迎接漸長的白晝。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斯文柳:在魚包中傳承「中堂味道」
    懷著這份深深的中堂魚包情懷,讓中堂魚包更加美名傳揚,對柳姨來說,這不僅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人生價值的體現。凌晨取鮮肉踩單車送貨中堂鎮槎滘村的市場裡,有一家叫「斯文柳」的魚包店,這個奇特名字很有故事。一直堅持傳統手工製作中堂魚包、魚絲面是東莞水鄉地道的特色美食,據傳有200多年歷史了。中堂槎滘魚包流傳較早,經過當地魚包師傅的不斷改進,獲得了「食過槎滘魚包,百味全無」的美譽。可以說,柳姨等一眾師父,對中堂魚包的推廣普及功不可沒。
  • 「尋味東莞必吃100」13日開始評選
    此次系列活動是「尋味東莞」和「鑽石名菜」兩大東莞招牌美食項目的首度融合推廣,屆時將通過專業評審、全民評選及適當結合網絡相關數據擇優評出「鑽石名菜名點」「地標名店」「地道風味小吃」「東莞招牌菜」及「環球風味美食」「創意莞菜」「最佳人氣餐廳」等「尋味東莞必吃100」系列獎項,並計劃11月舉行頒獎典禮,同時成立莞菜文化促進會,擬用兩三的年時間定義「莞菜」,從而持續擦亮東莞美食這一城市名片。
  • 中堂寶翠園奠基儀式盛大舉行 打造中堂高端人居典範
    2020年12月7日,在這冬日的暖陽裡,由漢國置業、東莞萬利金工業城開發有限公司開發建設的中堂寶翠園項目奠基儀式在項目工地盛大舉行。來自項目的各位領導和一直協助項目的合作單位及各位媒體朋友們和來賓朋友們齊聚於此,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的到來。
  • 東莞中堂又一市重大項目動工
    總投資6億元,預計年產值超10億元,又一市重大項目正式在東莞中堂落地!11月18日上午,中堂福創科電子科技項目正式舉行動工儀式,成為又一個正式落戶中堂北海產業園的市重大項目。項目建成投產後,預計年產值不低於10億元今天上午,在中堂北海產業園內,中堂福創科電子科技項目正式動工。中堂福創科電子科技項目由東莞市福創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6億元,位於袁家湧村,用地面積為82.19畝,總建築面積約20萬平方米。
  • 跟黑蜀黍去東莞:吃的真飽,學的真多!
    在《尋味東莞》正式收官的第四個深夜,有群人帶著飢餓的肚皮殺進了東莞。 落地第0頓,是《尋味東莞》最後一集出現的肥婆菜館,也是東莞最著名的宵夜之一。
  • 「尋路記」紀錄片《尋味東莞》所有的店鋪,我們全給你扒出來了!
    今年6月中旬《尋味東莞》紀錄片「橫空出世」瞬間刷爆了東莞人的朋友圈前幾天紀錄片完美收官後打卡「尋味同款」的小吃美食、山珍海味變成為許多人去東莞的新玩法東莞的燒鵝瀨源自於厚街厚街最出名的燒鵝瀨店便是永利這家同樣不起眼的小餐館經營了超過20年目前24小時營業飯點時兩旁的道路停滿了私家車都是來吃永利的食客
  • 餐協君告訴你尋味東莞定位
    自《尋味東莞》播出第一集後餐協君就收到很多吃貨們的發問究竟在哪裡可以吃到這些?別急假期餐協君都為你安!排!好!了!莞府家宴創立於2017年,是非遺東莞菜和定義東莞菜的提出者,專注於將東莞非遺食菜和五湖四海的風味融入粵菜,把家的味道呈獻給你。
  • 《尋味東莞》第二集今晚9:40播出:燒鵝、麻蝦、魚包約定你
    《尋味東莞》第一集已經播出一周了,這部取材於莞邑大地的城市美食紀錄片,不僅讓廣大吃貨隔著屏幕「品嘗」到了東莞的地道美食,還在紀錄片中見到了諸多熟悉的東莞街景。「還有嗎?才一集,太不過癮了!」家住南城的李小姐看完《尋味東莞》第一集後直呼不過癮,而且她愛吃的燒鵝、海蝦、魚包在紀錄片中都沒有看到。沒看過癮的吃貨注意了!就在今晚9:40,《尋味東莞》第二集《山水相逢》將繼續在廣東衛視頻道、騰訊視頻和新浪微博聯合播出,屆時東莞人餐桌上常見的麻蝦、燒鵝、魚包、蟹餅等東莞美食將出現紀錄片中。沒看夠的市民,可要鎖定時間觀看這部屬於我們大東莞的美食紀錄片啦。
  • 東莞夜市火到全國!雞蛋仔、燒鵝瀨、卜卜貝…你最愛哪一樣?
    繼《尋味東莞》熱播之後 又有大咖來尋味東莞啦!今年6月開播的《尋味東莞》讓全國觀眾認識了大量東莞特有的物產與風味,綿滑爽口的瀨粉、外酥裡嫩的燒鵝、香味撲鼻的煲仔飯,這些常見的廣東菜餚在東莞人獨有的烹飪方式之下釋放不一樣的魅力。而這次的《消費主張》,則把鏡頭轉向了充滿了煙火氣息的東莞夜市。
  • 東莞中堂華迅科技園預計明年7月可投用 打造大灣區5G新型產業集群
    中堂華訊電子科技項目建設圖 中堂華迅電子科技項目是中堂引進的市重大項目,將緊緊圍繞中堂鎮智能科技強鎮的產業發展方向,把握5G商用時代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