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相聲愛好者接觸和學習太平歌詞是始於郭德綱演唱的《五龍捧聖》《白蛇傳》《鷸蚌相爭》等節目。撇開老郭演唱水平不說,他的確為推廣太平歌詞做出了極大貢獻。不過,你要是僅僅聽過或學過郭氏唱法的太平歌詞,你就out啦!
其實早在2009年,太平歌詞就已經被列入北京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代表性傳承人,就是這位相聲界公認能耐超群的老先生:王雙福!
本期非遺時光
小文和您一起探訪
曲藝系列之
原汁原味的太平歌詞
相傳太平歌詞是清朝初葉由太平鼓和一些民間小調慢慢演變而來的。一開始,太平歌詞從屬於相聲,相聲演員在開場前招攬觀眾,或者在演出中間調節氣氛,都會演唱太平歌詞。後來,太平歌詞漸漸發展,演變成為單獨的曲藝表演形式。
現在,會唱太平歌詞的相聲演員已是鳳毛麟角。武警文工團的相聲演員王雙福,秉承家傳,是目前僅存的幾位能夠整段演唱太平歌詞的藝術家之一。根據多年演唱經驗的積累,王雙福正在進行太平歌詞演唱文本的整理工作,保護這一技藝繼續傳承下去。
多面手和真功夫
手持「手玉子」,用指合拍,敲打出清脆的節奏,71歲的王雙福站定、端起一股氣,他純正地道地緊拉慢唱,娓娓動聽,有如行雲流水一般,餘音繞梁。
王雙福的父親王本林就是唱太平歌詞出身,王本林老先生早年在天津賣藥糖時,叫賣用的就是太平歌詞的韻調,這讓王雙福從小就深得父親教誨,耳濡目染,受到了極好的藝術薰陶。
王雙福從小開始學習這門技藝,6歲半正式登臺,7歲則成為了正式演員。提起小時候入行,王雙福說,自己是誤打誤撞的,但就是這巧合一樣的「誤打誤撞」,讓各位前輩老先生們,看到了這個孩子身上的靈氣和天分。
由於父親在曲藝界與眾多老先生有很深的交情,王雙福很小就有機會接觸曲藝界的資深前輩。他師從相聲界的前輩連笑昆先生,是馬三立大師的親徒孫。這種成長環境讓王雙福不僅從小就是一位「多面手」,還裝了一肚子的「真功夫」。
演什麼,像什麼
太平歌詞的唱法非常獨特,不像是戲曲那樣要吊高嗓門兒,太平歌詞講究的是韻味,講究有板有眼、不急不慢,還要準確傳神。太平歌詞的取材相當廣泛,雖然短小精悍,但藝術表現力特別強,用來反映生活極其生動。這對演員提出了特別高的要求,需要演什麼像什麼。
雖然已經年過古稀,但從王雙福的眼睛裡,仍然能感覺到一個專業演員十足的精氣神。唱太平歌詞時,王雙福嗓音洪亮、颱風瀟灑、表演生動、模仿惟妙惟肖,他只要端起了姿態,眼睛一定會渾圓靈動,帶你迅速進入到他所扮演的角色當中。
演員上了臺,表演就要到位,演員要用上自己的一套知識和藝術技巧,做出一個形象來,唱和動作,一定要一致。
表演帶來的幸福
上世紀30年代之後,因為著名的、有代表性的演員先後逝世,加上原來在地場上演出的相聲演員紛紛進了戲園子演出,不需要再用太平歌詞來招攬觀眾,會唱太平歌詞的人越來越少了。
到了五六十年代,天津還在演太平歌詞的只剩下楊少奎和王本林二人,90年代時幾乎沒有人能操此藝。王雙福說,在最不濟的情形下,自己也沒想過要轉行或放棄,也許是因為念舊,也許是因為這門技藝本身具有的生命力,都讓他無法離開。
1974年,王雙福參加總後文工團考試,脫穎而出,成為了一名部隊文藝工作者。身為軍人的多年裡,王雙福參與了多次具有重要意義的慰問演出,他登上過海拔4800米的唐古拉山頂,去過地震一線慰問救災官兵,也曾為我國兩彈一星的科研人員表演。這些寶貴的經歷,讓王雙福感到自己是一個很幸福、很幸運的人。
有內涵的歌詞
太平歌詞盛行時,湧現出的許多優秀演員,創編了大量富有文化內涵的唱段,這其中有民間傳說,有蘊含人生哲理的故事,也有教化於人、具有啟迪意義的好段子。在王雙福看來,太平歌詞的唱段中其實都包含了中華文化精髓,是不能丟的民族寶藏,這是從父輩那裡得來的教誨,他終身不忘。
「很多詞中都涉及到文化知識。比如『獨坐在繡樓梳洗打扮,黑真真的烏雲挽碎一個纂兒』,這個『纂兒』過去有很多的講頭,老年人什麼樣兒,年輕人什麼樣兒,姑娘家什麼樣兒,都不一樣;『纂上橫別缽盂簪』裡的簪子也有講頭;『三叉烏雲飛彩鳳,鳳凰襖插花柏子山』裡的『鳳凰襖』就是衣裳,『插花』是指刺,『柏子山』是百子圖。就這麼幾句,能帶出中國的一個大歷史。」
現在,王雙福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平歌詞的代表性傳承人。為了編著與太平歌詞相關的圖書,錄製相關的音像製品,王雙福嘔心瀝血。因為很多老段子只是耳聽眼見過,內容早已無存,「沒詞兒」成了他整理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題。這幾年來,王雙福不斷搜羅尋找,點滴積累,錄音機用壞了好幾個。
搶救太平歌詞,讓這門藝術流傳下去,成了王雙福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也幾乎是唯一的事情。
非遺
追尋與記錄
驚豔與傳承
我們一起滿懷真心
為追尋千年印記,小文帶您回味京城文化,探索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傳統民俗,在感受的路上傳承非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