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老人家,會根據手腳的溫度,判斷孩子冷不冷。
實際上,孩子手腳發涼,不意味著真的冷。
孩子的血液循環系統不如大人,尚未發育完全。
手腳正處於血液循環末端,距離心臟較遠,血液循環相對成人較差,皮膚也相對較薄,手腳發涼是很正常的情況。
真正判斷孩子冷暖的方式,應該是「摸後背」:
後背溫溫的,孩子的體感溫度剛好;
後背已出汗,孩子穿著太多;
後背微微發涼,則需要增添衣物。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如果還有人跟你說,孩子不能光腳,不如反問過去:
小手和小腳,都是屬於四肢末端,憑什麼小腳要常年包著,小手卻可以一年四季露在外面?
2. 孩子生病,和「著涼」無關
退一萬步,即使孩子感受到冷,也和生病沒有直接關係。
街坊鄰居的嘮叨歸嘮叨,媽媽們最擔心的還是被烏鴉嘴說中:萬一真給孩子光腳了,生病了,這鍋還不是媽媽自己背?
真相是,孩子生病是由病毒、細菌入侵造成的,和外界溫度的高低沒有直接聯繫。
比如感冒,是因為病毒入侵孩子的上呼吸道,引起身體的免疫反應,如發燒(方便免疫系統更好地抵抗病毒),流鼻涕(實際上是白細胞與病毒戰鬥的產物)。
比如腹瀉,是因為孩子感染了腸道病毒,春夏之交,正是腸道病毒活躍時期。
預防孩子腹瀉,更有效的方法而應該是對食物新鮮度有更高要求,幫孩子好好清洗小手,對所有進嘴巴的餐具認真消毒。而不是給孩子拼命穿襪子,根據季節、氣候以及寶寶的實際需求增添衣物才是正道。
光腳,讓孩子走得更穩健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光著的腳丫,是孩子的第二雙眼睛。
國外一些研究認為,光腳可以讓孩子擁有更好的平衡能力。
因為在光腳時,孩子能夠更好地感受來自地面的訊息,結合內耳處的前庭系統,調整自身走路姿勢、方向,和地心引力做好平衡,引導自身前進。
當我們給小寶寶穿上襪子或者鞋子的時候,就好像是孩子的第二雙眼睛被蒙蔽了,大腦感知的信息也被削弱。
這也容易造成孩子走路時,一直低頭關注地面。
從生長發育的角度,我們也更建議孩子光腳。
孩子出生時,足部的骨骼柔軟。
腳丫直接與地面直接接觸中,可以讓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足部力量,促進足弓發育,讓寶寶擁有更好的抓地能力。
同時,光腳也能夠刺激腳部與腿部的肌肉發育,一舉多得,簡直是孩子學走路時必不可少的環節。
光腳,刺激孩子觸覺神經發育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一隻腳丫上,遍布著無數個神經末梢。
來自地面的刺激,給予孩子信息反饋的同時,也刺激著觸覺神經的發育。
神經末梢接觸到外界刺激時,會將外部獲取的「感覺」與大腦建立聯繫,從而更好地幫助孩子完成各種關於走路的動作。
正因為如此,我們不僅鼓勵孩子光腳,更鼓勵孩子光腳去體驗不同材質的地面:
木板、地毯、水泥、草坪、沙地、石磚..
粗糙的、平滑的,堅硬的、柔軟的,冰涼的、溫暖的.一系列的觸覺感受,都可以通過光腳,從不同材質的地面中獲取。
在歐洲,就有不少赤腳感官公園,鼓勵大人和孩子,踩在泥濘的小路,趟過布滿石子的河流,漫步在磚頭鋪成的路上,體驗大地提供的豐富感官體驗。
德國赤腳公園
▽
圖片來源:網絡
國外好多幼兒園、早教班,也會安排孩子赤腳活動,比如慢跑、跳圈,即所謂的「赤足教育」。這在日本,甚至成為一門正式的課程。
有人說,夏天來沒來,不要問知了,也不要問西瓜,只要問問自己的腳丫,願不願意再穿鞋穿襪,就知道了。
天氣一天天熱起來,到了自己都要穿涼鞋找風涼的天氣,千萬別攔著孩子光腳啦。
只要孩子自己願意,就讓他們在這個溫度剛好的季節,快樂地光腳吧。
(溫馨提示:光腳雖好,但不要在玻璃碎片、釘子等異物存在的地面以及浴室等地面上光腳丫哦。)
1. Berthoz,A.(1997)大腦的運動.(Trans.Giselle Weiss)展望認知神經科學,哈佛大學出版社:劍橋,麻薩諸塞州。
2. https://babysparks.com/2017/08/07/why-barefoot-is-best-for-baby/
本文經由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婦幼保健部醫師 戴霄天 審核
內容策劃:洋蔥
責編:自燃月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