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到底講了啥?其實就這8個字,參透者受用終生

2021-01-09 者也論道

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這本傳世作品經久不衰,不僅在國內受到歡迎,還被譯成近百種語言,廣為傳播。

道德經通篇五千餘字,語言高度精煉,但卻含義深刻。初學者十分難懂,我自己也反覆讀了好多遍,每讀一遍都有新的體會。

道德經要言不煩,作為普通人學習運用,其實掌握其中的核心就好了。

《道德經》的精髓6個字:順勢、微著、自然。

認真參悟這6字真言,不敢說逆轉人生,但受用終身可能沒問題。

01順勢

所謂順勢者昌,逆勢者亡。如同哲學裡的矛盾論,老子認為世界也是由陰陽相互作用、此起彼伏所驅動著的。

所謂陽勢能,就是代表一切生長中、蓬勃的的趨勢,而陰勢能則代表消亡中、衰退中的趨勢。陰陽勢能相互作用,相互平等,二者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舉個例子,生和死就是陰陽勢能中的一種,生和死是平等的,有生就有死,但人人喜歡生命,懼怕生命。但是不論王侯將相還是平民百姓,沒有人能擺脫死亡。

一味地懼怕改變不了任何事,反而讓一個人陽勢能受到削弱。

老子的做法就是順勢,改變不了就適應,調整心態,客觀地面對。

其它矛盾對立的東西,皆是互相轉化的勢能。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老子這句對於事物的樸素辯證法值得我們去深思。面對無法改變的形勢和局面,我們要學會找到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和切入點,這個切入點和時機,就是要學會順勢而為。

順勢,就是要找到勢能的發展趨勢,掌握勢能的頂點和谷點。做任何事都講究勢能,你往高峰的地方擠,是很難找到時機的,時機要提前在低谷時布局。這就是順勢。

正如股市,有的人掙錢, 有的人當韭菜。會賺錢的人,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

在危機中找到商機,很多成功的商人都做到了這一點。比如,胡雪巖太平天國沸沸揚揚、人人恐慌之際布局生意;再比如,王石禽流感之際大膽進口玉米,掙得人生第一桶金。

順勢,就是人生大規律,道理明白了,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修行了。

02微著

微著強調的是一種水滴石穿的力量,一種積累的力量,如同前陣子流行的觀點:複利。

世間事很多不成功,多事因為沒有堅持,缺乏持久力,往往失敗在成功的前夜。

任何強大的東西,皆是從小積累而來,稱之為:聚沙成塔,積微成著。

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這段話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兩臂圍攏,形容樹木粗大。毫末:幼苗,比喻細小。意思是說,合抱的大樹由細小的幼苗長成,九層的高臺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裡遠的行程須從腳下開始。形象地論證了大事都是由小事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道理。

千裡遠的行程須從腳下開始大事都是由小事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道理。

老子「大生於小」的思想對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產生了影響。在《荀子·勸學》中,荀子提出了「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等觀點。但與老子不同的是,荀子據此提出了「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積極進取的主張,與老子順應自然的「無為」「無執」思想大異其趣。相同的前提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這反映了儒道之間既相互取益又相互牴牾的複雜關係。

不要說你不行。每個人都可以很強大,每個人都可以到達自己想去的地方,每個人都可以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只是自己有沒有足夠的耐心堅持。

這一切,都是「積微成著」的結果。

03道法自然

我們知道,老子特別推崇自然。道德經5000餘字,自然就出現了5次。老子所講的道,完全表現在自然。

老子講的自然,包括天然、天性和合乎自然規律的種種行為、規律。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對我們來言,學習老子的自然觀點,就是做到凡事不刻意、不強求,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就是順其自然。

學會順應規律,遵循萬事萬物的運行機理,天要下雨就讓它下,放下自我的執念,做到道法自然。

人與生俱來的本性,要自然地去發展,不能壓抑,所以思想家沒有一個人叫我們禁慾。人要自然發展,自然生,自然活,自然死。

我想請問大家:貪生怕死是不是人性?當然是。所以,也不要笑話人家貪生怕死。但是,為了國家、為了民族豁出去,連命都不要,那也是自然,只不過叫作人為的自然。

曾國藩說得好:「靈明無著,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老子的「無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要違反自然的規律。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講了2個方面,悟透終生受益
    《道德經》中講了2個方面,悟透終生受益 每天早起和老師一起打太極拳,老師總是講述太極拳裡蘊含的四兩撥千斤道理。太極拳看似柔弱,卻能夠使用巧力,這正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我雖然沒有練出四兩撥千斤的能力,但是確實能感受到這種方法的巧妙。因為每天堅持練拳,身體確實也強壯了很多。
  • 一本5000多字的《道德經》:讀懂經典4句話,才知人生真諦
    在家已有3個月之久,但3個月來,我絲毫不感覺空虛與焦慮。理由無他,只因看了這本《道德經》,看完才知它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不明覺厲!
  • 曠世巨著《道德經》,暗藏了3個「中式」智慧,網友直呼:受教了
    在家已有3個月之久,但3個月來,我絲毫不感覺空虛與焦慮。理由無他,只因看了這本《道德經》,看完才知它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不明覺厲!
  • 老子:道德經五千文,提煉成3個字,悟到的人,一生受用無窮
    《道德經》只有五千文,古往今來,啟發了無數的人覺悟。其精華,提煉成3個字,即:靜、虛、柔。下面詳細分享給大家,悟到的人,勤加實踐,一生受用無窮。靜:清靜為正老子說:「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當寒冷的時候,活動起來,感覺到暖和,這是「躁勝寒」;當炎熱的時候,心靜下來,心靜自然涼,這是「靜勝熱」。
  • 《道德經》中的這12個字,把無數人拒之門外,不得其中的奧秘
    比如我們常說的《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孫子兵法》和《道德經》等等。在所有的國學書籍中,我對《道德經》的印象最深刻,首先是因為它是我完整讀完的第一本國學書籍,其次是因為《道德經》所傳達的思想深深地折服了我,讓我受益匪淺。《道德經》這本書的作者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老子所著,因為全文只有五千餘字,所以《道德經》又稱之為《老子五千文》。
  • 五千字《道德經》被人當作心靈雞湯?專家:普通人根本沒資格讀
    很多人認為老子就是世外隱士,把《道德經》看作是心靈雞湯,在人生不如意的時候,受到挫折看看《道德經》安慰安慰自己,要讓自己順其自然清靜無為,想開一點。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老子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史官,在東周末年就是現在的中央檔案館館長,歷代統治者在新登皇位之後,一般都要按照慣例來處理國務,如何按照慣例呢?
  • 《道德經》5個成語,說透中國人的智慧
    《道德經》裡既有古人的理論智慧,也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許多很常用的成語,其實就出自《道德經》。儒風君從中選出5個成語加以解讀,領會被老子寫入《道德經》的那些生活智慧。金玉滿堂【原文】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 《易經》是個收納盒,《道德經》是杯水,《鬼谷子》是塊磨刀石
    平常我講得最多的國學經典,是《易經》《道德經》和《鬼谷子》。前兩天我心血來潮,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如果要把這三部經典比作我們熟悉的一樣東西,那它們應該是什麼呢?我深入思考了這個問題,得到了以下答案,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 《易經》,是一個收納盒說到《易經》,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包羅萬象。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大到宇宙運行規律,小到個人的一言一行,它都能給我們很多啟發。
  • 《道德經》:5個成語,說透中國人的智慧
    2021-01-11 08:22:10 來源: 環球美文精選 舉報   《道德經
  • 《道德經》:老子這8個字,蘊含3條樸素心法,成事者都繞不開它
    《道德經》老子說這8個字「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蘊含3條樸素心法,成事者都繞不開它。悟此心法,難易可轉。心法1:有和無,是一個生滅的規律循環。魯迅有一句名言:「這世界上原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迷茫時,來讀一讀《道德經》|文藝學堂
    作為「央視名嘴」白巖鬆口中的「生命之書」,它只短短5126個字,就講透了在中國社會生存,受用一輩子的處事智慧。讓你讀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不過,在一位「嗜國學如命」的老靈魂眼裡,《道德經》的真正妙處,還遠不止於此。
  • 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3)
    上一章講了「美」和「善」二字,本章又出現了「賢」字。這三個字,在《道德經》中都是講世間比較美好的事物。「美」,側重於審美;「善」,側重於方法;「賢」,側重於功用。 「賢」,古體為「賢」。這個字由三個部分組成:臣,又,貝。「臣」指屈從之意,事君者為臣,走到哪裡就被君王牽引到哪裡,生怕跟丟了。「又」,一隻手的意思。「貝」,金錢的意思。
  • 臺灣誠品集團創始人吳清友:誠字終生受用不盡
    我突然覺醒了,到底存在是什麼,生命是什麼。因為這一段特別的人生遭遇,我開始看一些哲學、文學跟心理學方面的書,從此,才了悟到閱讀在我生命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開始思索人生到底何去何從。德國文學家講了一句話,剛剛各位朋友們在影片上看到,他說大自然是上天偉大的創作,但是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這句話對我產生了莫大的吸引力,我也從我有限的閱讀裡邊驗證了閱讀對生命的重要性。
  • 《道德經》8句箴言,背熟了,一生做個明白人!
    《道德經》全文短短5284個字,卻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意從《道德經》中拿出一句,都可作為至理格言和座右銘。本次為大家分享《道德經》裡較為經典的8句箴言,洞見人生智慧,背熟了,一生做個明白人!《道德經》8句箴言·第一句:原文:「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釋義:合抱的粗壯大樹,是由細如針毫的幼苗長起來的;九層的通天高臺,是用一籮筐一籮筐的泥土堆砌築成的;千裡遠的行程,是從腳下邁出的這一步開始的。
  • 顏真卿的一首勸學詩,短短28字,受用終生!
    值得一提的是,顏真卿寫這首詩並非刻意說理,他自己就是這麼做的,且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生於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的顏真卿,其實在3歲的時候就喪失了父親,在母親殷氏的督學下,勤奮學習,於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二月,進士甲科及第。後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
  • 《道德經》的精髓:是這6個字,悟到的人自然懂,方能成大事
    《道德經》雖言簡意賅,篇幅簡短,卻被翻譯成81個國家的語言,被世界各地的人品讀。看了很多遍《道德經》,最終提煉出《道德經》的精髓,僅6個字:順勢、微著、自然。「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悟到的人,勤加實踐,就夠用一輩子了。
  • 淵回道德:《道德經》的根脈魂是什麼?老子本意的源頭脈絡在哪裡
    那麼道德經這本書,這部流傳萬世的傳奇經典。它的根本,它的本源,毋容置疑也是道。那麼這個東西到底是啥呢?當我們翻閱整本道德經,反覆研究,反覆琢磨,就會發現。能夠貫穿道德經全書始終的,並且能起到各處的聯通連接作用的,只有一個道。 道德經也被人們稱為五千真言,或者是道德五千言。整本全書,也就五千多字。在這5000多字裡面,僅僅一個道字就出現了70多次。道德經的道,作為道德經的根本,作為道德經的本源。他還散發出來,形成脈絡,貫穿全書,貫通全書。 所以說,淵回認為道德經的脈,還是一個道。
  • 老子《道德經》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讓人醍醐灌頂
    但是,「道」就存在那裡,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以及歲月推移而發生變化,就像《易經》中所講的「天行健、地勢坤」一樣。《道德經》第25章談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人類的道理大都是遵循天道之道、自然之法。
  • 《道德經》:這2件事做的「太滿」了
    中國人從古至今一直很忌諱「滿」這個字,老子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在身邊,大家時候經常聽到別人抱怨「總是存不住錢」這句話呢?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其實我們看看身邊那些混的好的人就知道了。
  • 到底什麼是書法?1200年前,張懷瓘說了這8個字
    到底什麼是書法?1200年前,張懷瓘說了這8個字。張懷瓘,生卒年不祥,唐代開元至乾元年間著名書法理論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研究書法,責任感很強,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臣願天下之事,悉欲盡美盡善,寧以書道獨能謝於前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