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的一首勸學詩,短短28字,受用終生!

2020-12-26 騰訊網

所謂勸學詩,即指勉勵他人辛勤學習的詩,是唐宋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中王貞白的「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朱熹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陸遊的「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等,都是我們廣為人知的名篇佳句。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勸學》,便是一首著名的勸學詩。它來自於唐代詩人顏真卿之手,是顏真卿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說到顏真卿,可能大家先想到的就是他的書法,畢竟他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且有「顏體」流傳於世。實際上,顏真卿也善於寫詩,《勸學》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顏真卿寫這首詩並非刻意說理,他自己就是這麼做的,且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生於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的顏真卿,其實在3歲的時候就喪失了父親,在母親殷氏的督學下,勤奮學習,於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二月,進士甲科及第。後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

《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

首先,詩的前兩句「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即刻苦學習的人,三更半夜還在讀書,熄燈後剛睡不久,五更的雞就開始叫了,然後他們又開始學習了。「更」,是古代夜間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為兩小時。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其實這兩句詩概括起來,就是讀書學習一要勤奮,二要早起。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讀書學習勤奮和早起是好的,但是也要有科學的睡眠時間,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詩中所說,只睡那麼四五小時。另外,顏真卿在這裡還表明了讀書學習的目的,就是報家報國,建功立業。

這點可以從「男兒」二字上得出,如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中的「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然後,我們再來看詩的後兩句「黑髮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即年輕的時候不知道好好學習,等到年紀大了,在想要學習就晚了。

從寫法來看,這裡顏真卿用了對比的手法,突出了讀書學習要趁早,不然老了就會後悔。而從結構來看,這裡則是對偶句,即「黑髮」與「白首」前後呼應,互相映襯,它能給我們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相信大家讀到這裡的時候,都會深有感觸。或許也有很多人現在就後悔當初沒有好好學習了。

但我們都知道過去的事情早已經無法改變,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珍惜當下,把當下作為「正是男兒讀書時」,畢竟有俗話說「活到老,寫到老」嘛。所以縱觀顏真卿的這首詩,他勸勉年輕人不要虛度光陰,要及早努力學習,免得將來後悔。對於千百年後的我們來說,也是受益匪淺,受用終生的。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三首勸學詩,宋仁宗最樸實,顏真卿最有名,朱熹最簡單
    新學期開學在即,對孩子們勸學又成為了父母和老師們開學的第一課,如何讓孩子們愛上讀書,古人的詩詞最為經典。「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來自宋仁宗的勸學詩;「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出自顏真卿的筆墨;「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親」,珍惜少年時光好好讀書就是朱熹勸學的意識。
  • 顏真卿28個字詩詞,深入淺出激勵後人,學習要趁早
    一個人的成功與自己的自律脫離不了關係,唐代的顏真卿3歲喪父,父親過世後家道中落,母親更是對他寄予厚望,對他進行嚴格的家庭教育。而顏真卿從小就非常懂事,對自己嚴格要求,每日勤學苦讀,二十五歲考中進士,最終成為唐代著名書法家、名臣,正是自己的親身經歷,讓他知道人生想擁有一番成就,就必須抓住青春好年華,為實現自己的人生輝煌而努力,作者用28個字,深入淺出的把人生短暫,學習要趁早來激勵後人,讓我們一起來看讀一讀顏真卿用來激勵後人的詩詞《勸學》:
  • 柳宗元被貶柳州,寫下一首思鄉詩,短短28字感人至深
    在古代,詩人經常會因謀求仕途、探親訪友、升遷貶謫等原因而不得不客居他鄉,所以就有了思鄉詩。這類詩主要抒寫的就是詩人客居他鄉的孤寂心境以及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便是唐代詩人柳宗元很經典的一首思鄉詩。一般來說,唐宋時期的思鄉詩大多寄寓了複雜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們想要弄清楚詩人所思所想,往往就需要了解詩人的遭遇。如柳宗元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他從永州司馬改貶柳州刺史期間。因此這首詩同時也表達了詩人被貶謫的憤慨不平之意。
  • 學不可以已——耳熟能詳的勸學詩
    《荀子·勸學》裡就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所以後世有諸多勸學詩文,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耳熟能詳的勸學詩。這是寫詩人自己的讀書感悟的詩,也可以算是一首勸學詩。「讀書不覺已春深」是說自己專心讀書,全然忘記了了時間,不知不覺就已經到了春末。所以如此短暫的時間更應該要珍惜,畢竟時光寶貴「一寸光陰一寸金」。這是詩人由第一句敘事自然引發出來的感悟,也是詩人給後人留下的不朽格言,千百年來一直勉勵人們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
  • 明朝最霸氣的一首詩,出自朱元璋,短短28字令人膽戰心驚
    例如他在登基的那日早朝,就曾寫下一首千古流傳的《詠雞鳴》,「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曉月」。雖然前兩句俗不可耐,但是後兩句卻是霸氣十足,而且相當符合當時的情景。原本想要看他笑話的大臣,最後也不得不服。
  • 元稹催人淚下的一首詩,短短28字,卻讓人回味無窮
    送別詩作為唐詩主要題材之一,在璀璨的文化聖殿中佔有一席之地。自漢唐以來,送別詩在唐詩中就佔據了很大的篇幅,其中不乏許多流傳千古的佳作,為我們帶來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句,譬如「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等等。古人云:「詩言志」,但詩更能傳情。
  • 黃庭堅7歲時寫下一首詩,短短28字,蘊含人生大智慧,令人深思
    黃庭堅7歲時寫下一首詩,短短28字,蘊含人生大智慧,令人深思根據《桐江詩話》記載,皇祐三年辛卯,黃庭堅的父親黃庶曾邀請了幾位詩友在家飲酒吟詩。其中一位說道:「久聞令郎少年聰慧,何不讓他也來吟一首?」於是7歲的黃庭堅便以牧童為題寫下了這首詩。
  • 杜甫52歲寫下一首詩,短短28字流傳千年,小學生必背
    ,但是今天安久想和大家分享一首小詩,是杜甫心情非常好的時候寫下的。這首詩很短,但是非常經典,小學生都會背。詩歌原文:《絕句》唐·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這首詩是小學生必背古詩之一,也是其中最為經典的一首。相信很多人都會背,因為這首詩很短小,讀起來朗朗上口。情感基調很是歡快活潑。此詩寫於什麼時候?這首詩寫於杜甫52歲之時,當時的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下來。人生已經到了暮年,為何杜甫此詩中沒有憂國憂民之心呢?
  • 蘇軾生前最後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3境界,不少人卡在第2層
    蘇軾生前最後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3境界,不少人卡在第2層詩歌是中國文化中的精華,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比中國人更熱愛詩歌。在眾多的文學家中,蘇軾是集大成者,他不僅是詞中高手,而且詩也寫得很出彩,再加上書法、繪畫,似乎就沒有他不精通的。這樣頂尖的天才,在晚年留下了一首詩,也是他一生的智慧總結。
  • 晚唐高僧靈澈上人一首充滿禪理的詩,短短的28個字,寫得很深刻!
    晚唐詩僧靈澈上人這首《歸湖南作》,那就是一首很有經典的作品,當時他正是要去湖南遊歷,於是在路上有所悟,從而寫下了這首詩。整首詩意境唯美,儘管只有短短的28個字,但是寫得很深刻,給人一種大徹大悟之感,讀懂了一定是受益終生。山邊水邊待月明,暫向人間借路行。
  • 冬至日白居易寫了一首詩,短短28個字,表達了濃濃的思念之情
    公元804年歲末冬至日這一天,唐代詩人白居易宦遊在外,恰好客宿邯鄲一站,孤單寂寞之時中想起家中熱鬧的場景,一家人圍著燈火的樣子,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於是就寫了一首詩,全詩短短28個字,表達了濃濃的思念之情,至今讀來仍令人感動。《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 高僧被歌女不斷撩撥,笑著寫下一首詩,短短28字彰顯大師風範
    面對歌女的撩撥,道潛不為所動,笑著寫下一首詩,短短28字卻彰顯大師風範。《口佔絕句》北宋:道潛寄語東山窈窕娘,好將幽夢惱襄王。這是一首七言絕句,「佔口」也不難理解,就是即興賦詩的意思。高手擅長欲揚先抑的手法,道潛也許猜到歌女的舉動並非本意,而是好朋友蘇軾的慫恿,所以沒有怪她,反而誇她長得漂亮。首句「寄語東山窈窕娘」,那位來自東山的姑娘,你姿色出眾,肯定是一位窈窕淑女。
  • 白樸一首《天淨沙》,短短28字寫盡秋意,卻不見一個「秋」字
    提起「天淨沙」,我們第一時間都會想到元代馬致遠那首著名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 李白不怎麼出名的一首詩,短短28字,讀後就能讓人豪氣頓生
    今天雜貨鋪向大家分享的詩是李白的《從軍行·其二》,盛唐時期,國力強盛,每一位大唐子民心中都是驕傲的。這首《從軍行》是邊塞詩,李白卻拋棄了「軍旅苦辛」的古義,以短短28字,譜寫了一曲曲雄渾磅礴、瑰麗壯美而又哀婉動人的詩篇,一位奔策千裡的大將,於敵營之中帶領殘將殺開重圍千騎而歸。
  • 顏真卿,見字如面
    在這種環境的薰陶下,顏真卿從小就養成了兩種優秀的品質:一是黃泥習字之「勤」。顏真卿三歲喪父,家境清貧,買不起紙筆,於是用毛筆蘸黃泥水在牆上寫字,一邊複習功課,一邊練習書法。「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首耳熟能詳的《勸學詩》正是出自他之手。二是愛惜鶴羽之「仁」。
  • 窮酸才子一氣之下在房東牆上寫首詩,短短28字將人性寫得淋漓盡致
    利益二字,捅破了古今多少本可維繫的窗戶紙。人一旦看到金錢帶來的好處,很多人也就迷失了自己。包括現代的城市發展,從遠處看,非常繁華,可是越繁華的地方,人心越冷。隨著人們的逐漸成熟,大多都是「各掃門前雪,不管別人瓦上霜」。人與人之間沒有了八十年代的溫度,很少再有「遠親不如近鄰」這種情況。大多人懂得有錢的便利,為了獲取金錢,有的不惜鋌而走險,有的做事沒有下線。
  • 杜甫有一首罵人詩,短短28字卻沒一個髒字,沒點文化還以為在誇你
    不過和以上兩位皇帝直白的罵詈之詞比起來,接下來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罵人詩」,就文雅得多,甚至沒點文化水平的,還一位這是一首「誇人詩」,不信您接著看。 話不多說,先上詩: 《贈花卿》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 蘇軾的這首「感悟詩」,短短28個字,卻道出了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我們每個人都在糾結如何才能不渾渾噩噩地度過這一生,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精彩一些,那麼,不妨來讀讀蘇軾臨終前寫的這首涵蓋其一生思想的詩吧,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蘇軾晚年寫下的這首詩,短短28字,卻是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 蘇軾臨死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3境界,不少人卡在第2層
    在眾多的文學家中,蘇軾是集大成者,他不僅是詞中高手,而且詩也寫得很出彩,再加上書法、繪畫,似乎就沒有他不精通的。這樣頂尖的天才,在晚年留下了一首詩,也是他一生的智慧總結。臨死前寫一首詩,短短28字提起蘇軾,大多數人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詩人,但他還是一個身有官職的朝廷官員。二十歲那年他就考中了進士,稱得上是年少有為,但是他的仕途走得卻並不平坦,做官期間他有過三次被貶的經歷。
  • 王維寫給妻子的一首詩,短短20字卻含有無限情味,動人心弦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雜詩·其二》,正是一首這樣的千古名作。它出自於唐代詩人王維之手,是王維組詩作品《雜詩三首》中的第二首,也是王維擬江南樂府民歌風格,所寫的一首思鄉懷人之作。而根據王維的《雜詩·其一》:「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我們可以得知王維所懷之人,正是遠在家中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