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來沓至:賴氨酸醯化修飾在多個物種中的鑑定與功能探索

2021-03-03 精準醫學與蛋白組學

蛋白質賴氨酸的乙醯化修飾及其功能的研究,是近十年內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熱點之一。除了乙醯化修飾外,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實驗室陸續發現並報導的丙醯化、丁醯化、巴豆醯化、琥珀醯化、丙二醯化、2-羥基異丁醯化、3-羥基丁醯化、戊二醯化等八種醯化修飾。

這些蛋白質修飾廣泛參與表觀遺傳調控,代謝途徑調控和生殖發育等重要的生物學過程,極大加深了我們對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認識。 除了組蛋白上發生這些醯化修飾外,非組蛋白上醯化修飾的發現也逐漸揭示出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生命活動調控的廣泛性與多樣性【1】。近期,景傑生物的合作者接連在蛋白質組學領域著名專業期刊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上發表三篇論文,闡述乙醯化、琥珀醯化、2-羥基異丁醯化,三種修飾分別在三種微生物中的鑑定與功能探索,體現出這些醯化修飾廣泛而多樣的翻譯後調控功能。

蛋白質賴氨酸乙醯化最早報導於1968年,並且在1997年後逐漸發現非組蛋白乙醯化修飾的廣泛存在【2】。2010年,來自復旦大學的趙世民教授和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的趙國屏院士發現,在原核細胞如沙門氏菌中,中心代謝的眾多酶也受到乙醯化調控,從而應對環境中碳源的變化【3】。參與該研究的還有復旦大學管坤良、熊躍教授、上海生化所曾嶸研究員、上海交大姚玉峰教授等人。

2017年11月,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龔陽敏團隊和景傑生物合作,在學術期刊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發表文章【4】,研究者應用蛋白質組學技術全面分析硅藻模式生物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乙醯化修飾圖譜,一共鑑定到1220個蛋白上共2324個乙醯化修飾位點,是目前植物領域賴氨酸乙醯化位點鑑定的新紀錄。

圖1. 通過蛋白質組學鑑定賴氨酸乙醯化修飾

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脂肪酸合成代謝中的酶類都存在賴氨酸乙醯化,同時,位點突變等實驗證實醯化輔酶A合成酶ACSL1蛋白特定位點K407與K425的乙醯化水平能夠增強酶活性,並且其乙醯化水平受到Sirt家族去乙醯化酶調控。該項研究闡明蛋白質賴氨酸乙醯化修飾調控醯化輔酶A合成酶ACSL1活性,並且指明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在這一硅藻模式生物中對脂肪酸代謝的潛在調控功能。

圖2. 醯化輔酶A合成酶ACSL1蛋白存在賴氨酸乙醯化修飾

且受到Sirt家族去乙醯化酶調控

蛋白質賴氨酸琥珀醯化修飾最早由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實驗室發現【5】,後續的研究表明,賴氨酸琥珀醯化修飾廣泛存在於真核或原核生物中,並且與乙醯化修飾存在大量的Overlap【6】。

圖3. 賴氨酸琥珀醯化修飾廣泛存在於真核或原核生物並且與乙醯化修飾存在大量overlap

2018年1月初剛剛於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期刊發表的文章以黃麴黴這一常見病原黴菌為研究對象,報導了賴氨酸琥珀醯化修飾的存在以及對黃麴黴素合成以及黴菌致病性的影響,主導該項研究的是來自福建農林大學的汪世華教授團隊,參與該項研究的還有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葛峰研究員【7】。

研究者應用景傑生物獨家開發的特異性琥珀醯化修飾泛抗體富集琥珀醯化修飾肽段結合蛋白質組學技術,成功鑑定到黃麴黴菌349個琥珀醯化修飾蛋白上985個琥珀醯化修飾位點。這些琥珀醯化修飾蛋白廣泛參與到多種黃麴黴菌生物過程調控中,且尤其在黃麴黴素合成通路中存在富集。

圖4. 黃麴黴菌多種代謝調控通路中賴氨酸琥珀醯化修飾的富集

通過對黃麴黴素合成途徑關鍵酶AflE蛋白的點突變實驗表明,AflE蛋白琥珀醯化修飾影響黃麴黴素的生物合成。此外,該項研究獲得的賴氨酸琥珀醯化修飾圖譜也極大豐富了我們對黃麴黴菌代謝調控網絡的深入理解與解析。

圖5. 黃麴黴素合成關鍵酶AflE蛋白琥珀醯化修飾影響黃麴黴素合成

2014年趙英明課題組在 Nature Chemical Biology發文首次報導賴氨酸2-羥基異丁醯化修飾【8】,發現該修飾在物種間廣泛存在、在進化上保守,並指出組蛋白H4K8hib對精子細胞的分化起到重要的調控作用。

以這篇文章為基礎,清華大學戴俊彪教授、北京蛋白質中心錢小紅教授和趙英明教授合作,於2017年在PNAS發文【9】,報導了釀酒酵母通過調節葡萄糖代謝穩態對組蛋白H4K8hib的修飾水平進行調控,初步確定在酵母中去修飾作用由Rpd3p和Hos3p聯合介導完成。構建起一個Khib,葡萄糖代謝和酵母時序壽命的功能調控網絡。並且對H4K8hib這一新組蛋白標誌的功能調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2018年1月初,天津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的張鍇教授團隊與景傑生物合作的奇異變形桿菌(Proteus mirabilis)2-羥基異丁醯化修飾工作,在線發表於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10】,應用景傑生物獨家開發的2-羥基異丁醯化修飾泛抗體富集結合高解析度蛋白質譜分析,研究共鑑定到1051個蛋白上共4735個2-羥基異丁醯化修飾位點。結合生物信息學分析,研究發現大量2-羥基異丁醯化修飾發生在如:嘌呤代謝,戊糖磷酸途徑,糖酵解與糖異生等能量代謝過程,並且通過實驗證實了2-羥基異丁醯化修飾的豐度與碳源類型相關。

圖6. 2-羥基異丁醯化修飾鑑定

研究者隨後證明了ENO蛋白K343位點2-羥基異丁醯化修飾通過影響底物2-磷酸-D-甘油酸 (2PG)與酶活中心的結合,負調控ENO蛋白酶活性。

圖7. 2-羥基異丁醯化修飾對ENO蛋白酶活性的影響

該項研究作為原核生物奇異變形桿菌中第一個非組蛋白2-羥基異丁醯化修飾圖譜鑑定,該修飾在細菌中的後續功能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綜上所述,蛋白質賴氨酸醯化修飾廣泛存在於真核與原核生物中,並且參與到以能量代謝為主的多種生理生化過程,越來越多的文章揭示並證明了醯化修飾的關鍵性與廣泛性。而「應用蛋白質譜分析獲得修飾圖譜,選取關鍵調控蛋白進行功能驗證」這一思路,讓我們可以從系統生物學的水平了解醯化修飾的變化,為尋找深入研究的切入點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Benjamin Sabari, et al. Metabolic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through histone acylations.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2017; 18: 90–101

2. Wei Gu and Robert Roeder. (1997). Activation of p53 sequence-specific DNA binding by acetylation of the p53 C-terminal domain. Cell 90, 595–606.

3. Qijun Wang, et al. (2010). Acetylation of metabolic enzymes coordinates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and metabolic flux. Science 327,1004-1007.

4. Zhuo Chen, et al. (2017). Acetylome profiling reveals extensive lysine acetylation of the fatty acid metabolism pathway in the diatom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Mol Cell Proteomics. RA117.000339.

5. Zhihong Zhang, et al. (2011). Identification of lysine succinylation as a new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7, 58-63.

6. Brian Weinert, et al. (2013). Lysine succinylation isa frequently occurring modification in prokaryotes and eukaryotes and extensively overlaps with acetylation. Cell Reports 4, 842–851.

7. Ren, S., et al. (2018). Lysine succinylation contributes to aflatoxin production and pathogenicity in Aspergillus flavus. Mol Cell Proteomics.RA117.000393.

8. Lunzhi Dai, et al. Lysine 2-hydroxyisobutyrylation is a widely distributed active histone mark.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2014; 10: 365-370

9. Jing Huang, et al. 2-Hydroxyisobutyrylation on histone H4K8 is regulated by glucose homeostasis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PNAS 2017; 114: 8782-8787

10. Dong, H., et al. (2018). 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of lysine 2-hydroxyisobutyrylated proteins in Proteus mirabilis. Mol Cell Proteomics.RA117.000430.

景傑生物通過整合以組學為導向(包括基因蛋白質組學和組蛋白密碼組學)的生物標誌物發現、以生物標誌物為導向的藥物研發、以高質量抗體為基礎的診斷試劑盒開發這三個環節,逐步構建起「疾病精準分層」、「精準藥物研發」、「疾病精準診斷」 三位一體的精準醫療產業化發展的運作鏈條,從而為精準醫療產業化開創出一片廣闊前景, 並開闢出一條可行路徑。

相關焦點

  • 蛋白質的脂醯化修飾(一)
    根據脂醯基受體的不同,又可進一步分為N-脂醯化、S-脂醯化和O脂醯化三種形式。常見的蛋白質脂醯化形式。Prog Lipid Res. 2016 Jul; 63: 120–131.N-脂醯化是脂肪酸與肽鏈末端氨基或賴氨酸側鏈氨基形成醯胺鍵。
  • 乙醯化修飾組學揭示致病真菌抑菌新機制
    發生乙醯化修飾的蛋白佔紅色毛廯菌總蛋白組的23.25%,遠高於目前已經報導的其他真菌。鑑於紅色毛廯菌從孢子發育成菌絲,涉及到複雜而精密的表觀遺傳調控,作者著重分析了鑑定到的42個組蛋白乙醯化修飾位點,其中有15個位於組蛋白H2B上,所有這些乙醯化修飾位點在其他物種中均高度保守(如圖3)。
  • 葛均波團隊Natrue子刊發文:靶向作用於賴氨酸去乙醯化酶修飾為心...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院長葛均波院士團隊在Natrue子刊發文指出了心血管病治療的新思路:靶向作用於賴氨酸去乙醯化酶修飾。葛均波等表示,未來的研究重點應放在組織特異性去乙醯化酶抑制劑的設計或尋找組織特異性病理靶標上。據悉,大量研究顯示,賴氨酸乙醯化修飾與心血管病、癌症等關係密切。
  • Immunity綜述精讀|免疫代謝物對蛋白質的修飾作用
    眾多研究表明,乙醯化修飾是控制cGAS活性的重要機制之一:2019年,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張學敏院士和李濤教授課題組報導了乙醯化修飾控制cGAS激活的關鍵機制,在驗證乙醯化修飾對cGAS抑制作用的基礎上,通過質譜技術鑑定到cGAS的多個乙醯化位點,並且發現阿司匹林可以通過直接乙醯化cGAS抑制DNA
  • 蛋白質組學鑑定擬南芥去乙醯化酶及其底物
    表明蛋白質乙醯化修飾從原核生物、植物和動物中高度保守,同時還發現乙醯化修飾和琥珀醯化修飾直接的互作,參與對氧化脅迫的響應【6】。,分析擬南芥葉片整體蛋白質賴氨酸乙醯化修飾圖譜(圖1)。擬南芥乙醯化修飾蛋白的鑑定與注釋分析在該項研究中,作者總共鑑定到6672個蛋白,其中1022個蛋白上一共2152個賴氨酸位點鑑定到乙醯化修飾。與前期的研究比較,一共有959個乙醯化修飾蛋白首次被發現,生物信息學分析表明,亞細胞定位中,葉綠體與細胞核中乙醯化修飾蛋白都存在著高度富集。
  • 肉豆蔻醯六肽4在改善皮膚方面的功能
    肉豆蔻醯六肽4在改善皮膚方面的功能肉豆蔻醯六肽-4為胜肽系列中是應用最早和最廣泛的多胜肽,也是國內外知名品牌普遍採用作為抗皺配方重要成分,在很多抗皺護膚產品中經常出現它的身影。那麼,最早應用於護膚產品中的肉豆蔻醯六肽4在改善皮膚方面到底具有什麼樣的功能呢?眾所周知,完美的皮膚狀況非常重要,可以使我們感覺良好,自信和舒適。抗衰老是化妝品行業的主要驅動力,如今,各個年齡段的成年人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在尋求解決方案,以解決明顯的衰老跡象。
  • 第一部分第六章第三節 組蛋白修飾
    每個核心組蛋白由一個球形結構域和暴露在核小體表面的N端尾區組成,其N端氨基末端會發生多種共價修飾,包括磷酸化、乙醯化、甲基化、泛素化、糖基化、碳基化等,這些修飾可能通過2種機制影響染色體的結構和功能。首先,這些修飾幾乎都能改變組蛋白的電荷,因此改變了組蛋白與DNA結合特性;其次,這些修飾都夠產生蛋白識別模塊的結合表面,因此能募集專一蛋白複合物到它們的表面起作用。
  • 「江蘇微解紛」平臺丨化糾解紛的「神奇寶貝」 ,快來pick
    「江蘇微解紛」平臺丨化糾解紛的「神奇寶貝」 ,快來pick 2021-01-06 18: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蛋白質修飾研究的最新篇章
    這種翻譯後修飾過程受到一系列修飾酶和去修飾酶的嚴格調控,使得在某一瞬間細胞中蛋白質表現出某種穩定或動態的特定功能。蛋白質翻譯後修飾(PTM)通過共價添加官能團或蛋白質,調節亞基的蛋白水解切割或整個蛋白質的降解來增加蛋白質組的功能多樣性。
  • JMCB | 微管蛋白翻譯後修飾又添新成員!
    微管是由微管蛋白α-tubulin和β-tubulin異二聚體組成的中空管狀結構,具有高度的動態性。微管蛋白的翻譯後修飾是微管動態調控的重要方式,迄今已經鑑定出多種微管蛋白翻譯後修飾,例如:乙醯化、去酪氨酸化、多聚穀氨醯化、多聚甘氨醯化等【1】。鑑於微管動態性調節的複雜性,微管蛋白新型翻譯後修飾的發現一直是研究的重點內容。
  • B肝轉染與感染HCC細胞中,HBc蛋白,可通過泛素化修飾
    B肝轉染與感染HCC細胞中,HBc蛋白,可通過泛素化修飾近期,小番健康介紹了HBV的核心蛋白(HBc)在其生命周期中起到重要作用,包含在轉錄調控、RNA包埋、反轉錄以及病毒釋放等,這是捷克科學院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研究所、查爾斯大學科學院遺傳學和微生物學系、捷克科學院分子遺傳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在2020年11月26日發表於
  • 研究進展 | 水生所首次揭示藍細菌中去醯基化酶CddA的結構與功能
    蛋白質賴氨酸上的醯基化修飾是一種精細的調節過程,往往由對應的醯基轉移酶和去醯基化酶對蛋白質賴氨酸上的一個或多個位點進行醯基化和去醯基化修飾
  • Plant Cell | 解析擬南芥蛋白質K63多泛素化修飾網絡
    ,蛋白質的翻譯後修飾對於蛋白質的功能具有重要調控作用。在各種蛋白質翻譯後修飾中,研究最多且過程最為複雜的是蛋白質泛素化修飾。根據所添加泛素分子數目的不同,泛素化修飾分為單泛素化修飾和多泛素化修飾;多泛素化修飾又可根據所連接的賴氨酸位置不同分為K6、K11、K27、K29、K33、K48 和 K63等類型。
  • 泛素化及去泛素化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除了少數蛋白僅發生單泛素修飾外,其它蛋白大多數都發生多聚泛素化修飾。泛素分子有K6、K11、K27、K29、K33、K48以及K63這7個賴氨酸位點。在形成泛素鏈的過程中,下一個泛素分子可以選擇性結合到上一泛素分子的7個中任意一個賴氨酸位點,因此構成7種不同的形式。其中K48與K63是目前人們最為熟知也是研究最為廣泛的泛素鏈。
  • 【文獻解讀】APPL CATAL B:DMSO-H2O共溶體系催化甲醯化纖維素合成5-羥甲基糠醛
    該研究報導了一種從纖維素高效轉化合成HMF的方法,採用綠色可回收的甲酸對纖維素進行化學改性實現纖維素功能化,考察了甲酸改性處理對纖維素的化學成分與結構特性的影響,揭示了甲酸處理過程中纖維素大分子的演化機制;利用Lewis-Brønsted acid組合催化劑對甲醯化纖維素(cellulose formate,CF)於DMSO-H2O共溶劑體系中進行催化轉化合成HMF,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闡述了纖維素甲醯化修飾與
  • 中國科大鑑定了一個新的微管正端跟蹤蛋白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姚雪彪教授領導的細胞遷移與腫瘤轉移動力學科研團隊利用功能蛋白質組學、結構生物學及納米尺度生物光子學研究手段,鑑定了一個新的微管正端跟蹤蛋白DDA3,並深入解析了其在微管動力學調控及細胞遷移中的生物學功能。這一成果發表在5月8日自然出版集團的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上。
  • 研究發現新型醯化氨基寡糖類降糖、降脂活性候選藥物
    HO1518 as Both a-Glucosidase and Lipase Inhibitors的研究論文,是繼此前研究工作(Marine Drugs 2018, 16, 403)的又一篇關於海洋鏈黴菌HO1518醯化氨基寡糖結構及活性的研究報導。該研究獲得系列新型醯化氨基寡糖,並首次報導了醯化氨基寡糖同時具備降糖及降脂活性。
  • 歐盟評估一種L-賴氨酸鹽酸鹽和L-賴氨酸濃縮液體作為所有動物飼料...
    食品夥伴網訊  2020年12月17日,據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消息,應歐盟委員會要求,歐盟動物飼料添加劑和產品(FEEDAP)研究小組就L-賴氨酸鹽酸鹽(L‐lysine monohydrochloride)和L-賴氨酸濃縮液體(concentrated liquid L‐lysine (ba
  • 歐盟評估一種L-賴氨酸濃縮液體和L-賴氨酸鹽酸鹽作為所有動物飼料...
    食品夥伴網訊  2020年12月16日,據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消息,應歐盟委員會要求,歐盟動物飼料添加劑和產品(FEEDAP)研究小組就L-賴氨酸濃縮液體(concentrated liquid L‐lysine (base))和L-賴氨酸鹽酸鹽(L‐lys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