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北京4月26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誌25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美國科學家團隊使用冷凍電鏡技術,以迄今最高的解析度確定了端粒酶的結構。鑑於端粒酶與癌症和老化關係密切,該發現代表著人類向開發端粒酶相關療法邁出了重要一步。
時至今日,科學家並不能完全肯定衰老和癌症的真正起因,而端粒功能的發現,被認為是開拓了一條抗衰老與癌症新療法之路。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帽子」結構,類似於鞋帶上的塑料尖頭,起著保護作用,可以防止染色體「磨損」。每一次細胞分裂,端粒都會變短,直至細胞停止分裂並死亡。而端粒酶可以通過向染色體末端添加DNA而避免這一點。學界認為,如果能合理運用提取生物端粒酶技術,將揭開人類衰老和罹患癌症等嚴重疾病的奧秘。
以往電子顯微鏡的分辨能力可以展示微觀世界的細節,但由於生物樣品無法承受電子束的輻照損傷,一直很難獲得關於生物樣品的高解析度信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員凱瑟林·科林斯及其同事決定利用更新的技術手段「揭秘」端粒酶。而冷凍電鏡技術結合近幾年的解析度革命,被認為開啟了解析生物分子結構的新紀元,這項技術的幾位先驅也因此榮頒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研究團隊此次正是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最終確定了人體端粒酶的結構,這也是迄今為止人類獲得的解析度最高的端粒酶圖像。
在論文隨附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科學家麥可·斯通表示,以往端粒酶結構數據的缺乏,妨礙了臨床調控端粒酶的進展,但現在,研究人員終於在亞納米尺度上得到了該分子與其底物相結合的圖像。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