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走在路上,總能看到行人停下腳步,欣賞或拍下秋天的風景。「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是的,五彩繽紛的秋天,很撩人。
可惜,這份秋日溫柔很短暫。隨著冷空氣頻繁到來,「換季式降溫」已經被安排上。站在秋之尾聲,我們抓緊時間,把秋天的所有美好,打包,封藏。
白露為封面
清霜是封底
打開秋天這本畫冊
賞繽紛色彩
聽涼風揉樹葉
聞瓜香果香
| 南京大學
| 南開大學
| 清華大學
| 武漢大學
| 浙江大學
| 蘇州大學
| 西安交通大學
多姿多彩的秋天裡
人們的情緒也更加豐富
詩意豐盈
落木蕭蕭、涼風陣陣
給人以盛極而衰之感
所以「自古逢秋悲寂寥」
層林盡染、秋景醉人
晴朗的日子多了
所以「清寒正是可人天」
朗讀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 陳智鵬都市就是這樣的,夏夜裡我們坐在冷氣房子裡,遠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幾疑是秋天;冬寒的時候,我們走過聚集的花市,還以為春天正盛。然後我們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節對我們已失去了意義,因為在都市裡的工作是沒有季節的。
前幾天,一位朋友來訪,興衝衝告訴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來的問話使我大吃一驚,後來打聽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訊息來自市場,他到市場去買菜,看到市場裡的蟹兒全黃了,才驚覺到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啞然失笑。對「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鴨子來說,要是知道人是從市場知道秋天,恐怕也要笑吧。古人是怎麼樣知道秋天的呢?我記得宋朝的詞人蔣捷寫過一首聲聲慢,題名就是《秋聲》: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悽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問誰搖玉佩,簷底鈴聲。
彩角聲隨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這首詞很短,但用了十個「聲」字,在宋朝輩起的詞人裡也是罕見的;蔣捷用了風聲、雨聲、更聲、鈴聲、笳聲、砧聲、蛩聲、雁聲來形容秋天的到來,真是令人感受到一個有節奏的秋天。中國過去的文學作品裡都有著十分強烈的季節感,可惜這種季節的感應已經慢慢在流失了。
一棵樹知道什麼時候抽芽、開花、結實、落葉等等,並且把它的生命經驗記錄在一圈圈或松或緊的年輪,而我們呢?有許多年輕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鵑什麼時候開花。更不要說從聲音裡體會秋天的來臨了。自從我們可以控制室內的氣溫以來,季節的感受就變成被遺棄的孩子,儘管它在冬天裡猛力地哭號,也沒有多少人能聽見了。有一次我在紐約,窗外正飄著大雪,由於室內的暖氣很強,我們在朋友家只穿著單衣,朋友從冰箱拿出冰淇淋來招待我們。我拿著冰淇淋看窗外大雪竟自呆了,懷念著「紅泥小火爐,能飲一杯無」那樣冬天的生活。那時,季節的孩子在窗外探,我仿佛看見它躡著足,走入了遠方的樹林。
由於人在室內改變了自然,我們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後的陽光有多麼可愛,也不容易體知夏夜庭院,靜聽蟋蟀鳴唱任涼風吹拂的快意了。因為溫室栽培,我們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們就不能親切知道春天玫瑰是多麼的美;我們四季都有杜鵑可賞,也就不知道杜鵑血一樣的花是如何動人了。傳說唐朝的武則天,因為嫌牡丹開花太遲,曾下令將牡丹用火焙燔,嚇得牡丹仙子大為驚慌,連忙連夜開花以娛武后的歡心,才免去焙燔之苦。
讀到這則傳說的時候,我還是一個不經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嘆:我們現在那些溫室裡的花朵,不正是用火來烤著各種花的精靈嗎?使牡丹在室外還下著大雪的冬天開花,到底能讓人有什麼樣的樂趣呢?我不明白。
萌芽的春、綠蔭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類科學的進化中也逐漸迷失了。我們知道秋天的來臨,竟不再是從滿地的落葉,而是市場上的蟹黃,是電視、報紙上暖氣與毛氈的廣告,使我在秋天臨窗北望的時候,有著一種傷感的心情。
這種心情,恐怕是我們下一代的孩子永遠也不會知道的吧!
圖片 | 視覺中國、微博等
秋天自北而南開始
所到之處
金風送爽、林草色變
廣闊中國大地上
秋景秋色差別甚大
但每個角落都有絕佳秋色
趁秋意還在
用眼睛和腳步留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