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之殤,秦漢以來對文化的摧殘和篡改

2020-12-26 易學愛好者奎叔

中華文明自誕生以來命運多舛,尤其是秦漢以後,統治階級為了加強君權神授的理念,多次對文化歷史等方面的著作進行大量的改纂,對所謂的異端邪說甚至是毀滅。下面我們從始皇開始說起。

自秦嬴政統一六國後,為了加強統一思想,把春秋戰國以來的(除秦史外其他國家的史書類)和諸子百家(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各種學說,大量的學術文章,詩篇,書籍進行甄別,造成歷史上第一次的焚書坑儒事件。致使很多流派的絕學消亡,但是其作用也有目共睹。君權神授,集權思想,統一度量衡等制度得到了繼承和發展。但隨著始皇暴斃歸天,千秋名將項羽的一把火,把當時在鹹陽宮裡的所有書籍全部弄了個灰飛煙滅。造成中國史學上的一次大的斷層。

待到漢政權的建立,一代大儒董仲舒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道學為正統,封殺所有與儒家相對立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至今儒家思想仍然左右著我們百姓的生活方方面面。這並不是說儒家思想不好,但每一種思想都會有其兩面性;它的隱忍,包容,順從,守舊等觀念都很有爭議性。東漢時期佛教的傳入和我們本土道教文化的產生於儒家思想相融合。而且其很多理念和其統治階級上層意志的不謀而合。更始我們的文化在禁錮個性思想上更加穩固。自漢朝的劉恆繼位開始,為尊者諱的法律實施,從此對文化的閹割又加進了一步。對所有涉及到其名諱都要改掉(對道德經裡的恆變成常就是其代表,後朝歷代皆是如此)

唐宋時期出現很多的名人大家,其文學創作進入高峰,唐詩宋詞各種文體出現,中華文明進入頂峰。但對於很多書籍也是嚴令禁止,大家耳熟能詳的推背圖就是在宋朝初年被篡改。並以官方身份發布。靖康之恥金國不但把宋朝朝廷的金銀珠寶,俊男美女,官宦妻妾全部搶掠一空,帶不走的書籍史冊也是一把大火燒得乾淨。

一直到明朝的永樂皇帝下令修繕的永樂大典。這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修書編纂。11000多冊,目錄就有60卷。匯集古今圖書7000餘部(很多都是孤本)。進行截取收錄,收錄絕版於民間,抄錄成書存宮廷。並沒有刊印於世。說繼承不如說其扼殺。其命運之悲慘實乃我國人之心痛。流傳於世的副本在世界範圍內僅有800餘冊。

清代的文字獄,大肆屠戮所謂的異端學說,詩集,文章。為此殘遭毒手的的文人不計其數。四庫全書與其說編纂,不如說是對中華文明史的正式閹割。凡是不利於大清之言論者,全部毀掉。查繳禁書三千餘部,十五萬冊,總共焚毀圖書超七十萬部。禁毀書籍於四庫收錄的一樣多。

直至近代,發生世界聞名的紅色運動。更多熱血的精神極度饑渴的文盲和流氓,對所有的舊事物進行瘋狂的損毀,包括書籍,文物,字畫,建築等所有被認為陳舊腐朽東西。偏離了領袖的初衷。可以這麼說;現在存世的古代書籍都是經過多少代,歷經磨難才得以保存。但其中內容都很值得商榷。面目全非,改頭換面,甚至裡面的實質性的東西已經丟失殆盡了。

由此可見,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會有去其槽粕,留其精華的文學創舉。但是何為糟粕,何為精華。是全憑上層意志的精神體現了。所以我們在讀書時如何讀好書,如何會讀書確實是個問題了。

本文是有易學奎叔(古城奎叔)創作首發。碼字不已。歡迎評論轉發,請註明出處,謝謝!

相關焦點

  • 日本古代歌舞伎的文化使命意義和命運之殤
    實際上藝伎是一種女性表演藝術工作者,其主要工作內容是在宴席上舞蹈、演唱、伴奏等為客人助興;至於歌舞伎町,這種少兒不宜知道的地方更是和歌舞伎扯不上聯繫。那麼什麼是歌舞伎呢?其前世及存在的文化使命是什麼?其命運之殤是什麼?
  • 從身體裝飾到尊卑標誌,古代日本紋身,與秦漢、吳越文化有何聯繫
    中日交流源遠流長,我們素來知道大化改新、明治維新,知道聖德太子和「日出之國」的軼事。然而,少有人知道,日本本土的紋身習俗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 總之,由於中日兩國之間短暫的距離,追求和平、發展生產的需要,中日的民間和官方交流早已開始,為日本接受中國先進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 秦漢時期的磚瓦文化,以及其繁榮昌盛的原因
    秦漢時代是中國後世社會各項基本規則和制度出現的關鍵時代,也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留下了很多傳世的經典,在這些能代表秦漢時期文化的諸多元素中,磚瓦也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這些磚瓦在建築功能和藝術兩方面又組成了獨有的秦漢磚瓦文化,說到文化自然是指:「成體系,成規模並有一定的規則,對後世有很強的影響」。
  • 黃河文化:中華民族之根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極其重要的母親河文化,是黃河古今流域多民族人民在與自然的交互作用中創造的燦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思想的中心和重心所在地的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根。  從「根」上講,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發祥地,作為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初祖炎黃二帝,其稱雄的歷史舞臺就在黃河流域。
  • 憶·香史——秦漢香文化
    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有在室內薰香的習俗,當時的薰香目的主要是驅滅蚊蟲、消除穢氣,因此多為乾淨的蕭、艾等香草植物。在《周禮》中記載:「剪氏掌除蠶物,以攻攻之,以莽草薰之,凡庶蟲之事」。 秦漢建國,天下一統,國家疆域的擴大,使南方地區的香料也可進入中土,故中原地區所用的香料的種類增多不少,比如林邑,象林之邑的省稱(今為越南中部)。 秦漢時為象郡象林縣地。
  • 議移動雲:定位之殤、產品之殤、考核之殤、營銷之殤
    已驗證內容客觀性,雲頭條秉承傳播價值,傳播觀點的宗旨,歡迎各位指正和討論移動雲在整個中國移動體系內從未有今天之高度,當然也未有今天之期望,2020年70億的收入指標壓在這條戰線的每一個人身上。移動雲的發展如火如荼,總體收入進度還比較理想,似乎形勢大好,對於三年進入雲第一陣營的目標似乎近在咫尺。但細細觀察,隱憂環伺,亟需破解之道。
  • 新時代的陶瓷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陶瓷文化源悠久歷史、源遠流長。從夏商周秦漢,到唐宋元明清,每一個時代的個性與風採,無不深深烙印在當時燒制的一件件陶瓷作品之中,以至於中國的英文Chinese都是取義陶瓷。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衣冠王國」的本質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衣冠王國」之說,還指中國古代服飾無比精美。中國是著名的「聲明文物之邦"。「衣冠王國」之說,還指中國古代服飾無比精美。中國是著名的「聲明文物之邦"。其中的「明」, 是指光彩、色彩,包括繪畫、裝飾和五彩的禮祭服飾。從出土文物和圖像資料中所見,中國從原始社會起已對器物施以華麗的裝飾,彩陶即為一例。又如相傳黃帝時在服裝上繪和繡12種紋樣。
  • 傳統器物之中國扇子文化
    扇子作為中國傳統工藝之一,在很久之前已經存在,並且製作相當精美。試想,古人的裝束本就給人很大的美感享受,而不管男女,當手中多了把輕搖的扇子,又添了份閒情逸緻。        海峽兩岸藝術之窗小編就帶大家一起欣賞中國傳統器物之扇子,希望能帶給你美的享受。        扇子起源於中國,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
  • 淺談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時空意識
    秦漢以來中國建築尚「大」之風綿延不絕,建造巨大城市及宮殿的熱情,以一種文脈的形式被固化。一方面,這是封建統治者好大喜功的政治訴求在土木營造中的生動表現。另一方面,即在文化觀念上,這又與中國人對「宇宙」、「建築」的體悟息息相關。在二者互為映射的關係中,形成了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獨特的時空意識。
  • 專訪|顏海平:跨文化是近代以來中國和世界始終亟需的能力
    在清華大學外文系主任、清華大學世文院院長、「清華學堂世文班」首席教授顏海平看來,跨文化的敘述和理論能力,即將本土歷史經驗在凝練概括中理論化,使之能夠觸動和指導有著不同歷史經驗的人們的生活和思辨,是近代以來中國先賢們始終追尋的目標,也是文化中國在更新自身的傳承中影響世界的具體方式。
  • 先秦文化,一個和漢文化截然不同的貴族文化
    ,如果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中國也許會逐步分裂成歐洲那樣的多個小國,時間一久每個國家的文化和語言也都會完全不同。要知道整個先秦時期最長的楚國就存在了892年,其中很多大大小小的習俗文化都和後來中原文明不同,在談論秦始皇的功績之前就想來看一下先秦文化的不同之處吧。
  • 劉慶柱|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和魂
    「第十四屆黃帝文化國際論壇」嘉賓劉慶柱,國家社會科學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原主任、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本次論壇他作了題目為《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和魂》的專題演講,以下就是他的演講摘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圖解 | 傳統文化中的治理內涵
    內容提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始終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使之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性力量。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中國文化決定中國道路
    近代以來,每一次大的社會轉型甚至社會進步都會出現文化選擇和走向問題。因此,怎樣看待傳統文化的價值,怎樣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就成為我們社會前進、我們黨治國理政一個繞不開的問題。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五千多年並一以貫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有包容和諧、厚德載物、生生不息的哲學傳統,儒道法等文化傳統的交匯融合及其開放、轉化,協和萬邦、天下一家的精神等。
  • 有純中國文化和純西方文化嗎?
    因此,那些高舉「純中國文明」或「純中華文化大旗」的人,或高舉西方文明和文化大旗的人,都有很大的問題,就是他們將東方兩個文明完全對立起來了,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這種簡單的二元對立思維是有著很大問題的,既不懂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也不懂西方的歷史和文化似的。那些認為中國文化是與外界毫無關係的人,也是歷史上的無知派。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青銅器時代文字
    本文乃作者姜瑩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這洋洋大觀的殷周青銅器時代裡,金文因模鑄或鍥刻於商周青銅彝器而得名,以西周、春秋、戰國時代為多。金文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個高峰時期。
  • 中國傳統文化之刺繡介紹
    早在秦漢時期,刺繡的工藝技術就發展到較高的水平,它和絲綢是漢代封建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古代絲綢之路上對外輸出的主要商品之一。它對紡織工藝技術和豐富世界的物質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刺繡簡介關於我國刺繡始於何時,一般傳說堯、舜、禹時代,就在衣服上作畫刺繡了。
  • 《毛鋪·和文化》沙龍廣州站 聽阿來暢聊多元交融與「和」文化
    兼容並蓄,中華文化的多元融合在本期《毛鋪·和文化》沙龍上,阿來細數了嶺南土地上的歷史變遷,從秦漢時期就經歷移民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一路發展,直至近現代改革開放,廣州在開放中不斷融匯,兼容並蓄出生在廣州的康有為康南海先生,曾經寫過一部《大同書》,把中西思想貫穿,主張大同之世,天下為公 ,自由、平等、獨立和個性解放。是為「和」之大乘。和而不同的跨文化交融在《毛鋪·和文化》沙龍廣州站上,阿來老師還與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許欽松以及勁牌公司市場部總經理覃文釗共論「和而不同的跨文化交融」。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周邊外交理念的文化淵源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而中國所處的亞洲是二戰結束以來全球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區,同時也是文化多樣性最為顯著的地區之一,其崛起對促進世界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下,中國作為本地區的一個新興大國,如何率先垂範,深化地區合作、增進相互信任,對亞洲的崛起和世界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