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人類滅絕了老鼠也不會滅絕?

2020-12-14 中國科普博覽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李權博士(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在十二生肖中,鼠被排在了首位,雖然沒有一種權威的解釋,但可以肯定的是鼠在古人心中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

人類一誕生就開始與老鼠相愛相殺,時至今日仍然"共同繁榮":一方面,龍貓(毛絲鼠)、倉鼠、豚鼠、沙鼠、松鼠和飛鼠是人們的寶貝寵物;另一方面,看著被咬壞的數據線和被偷吃的零食,卻怎麼也抓不住家裡的那隻"傑瑞",我們又恨得牙痒痒,想消滅掉天下所有老鼠。但搞了這麼多年的滅鼠運動,城裡的老鼠似乎並沒有減少(據稱紐約市內的老鼠數量已大致與該市居民人數一致),人類不免生出"恐怕人類滅絕了老鼠也不會滅絕"的感嘆。鼠年之際,筆者結合自己所學給大家介紹一下,為什麼如此強大的人類也打不敗老鼠。

鼠非鼠?豬非豬?

漢語中的"老鼠"可以大致對應生物學裡"齧齒動物"這個概念。大約5500萬年前,齧齒動物就已經出現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全世界共有現生齧齒動物約2500種,佔了哺乳動物物種數的44%,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所有陸地上(紐西蘭和少數遠洋島嶼上的齧齒動物是人類引入的)。

最小的齧齒動物是巴基斯坦的小號角心顱跳鼠(Salpingotus michaelis),體重只有4克,而最大的齧齒動物是南美洲的水豚(Hydrochoerus hydrochaeris),重達65千克,體重相差了1600多倍(圖1)!所有的齧齒動物都以素食為主,但只要條件允許它們也不會拒絕昆蟲、蠕蟲和各種小脊椎動物。

△圖1 最小的鼠——小號角心顱跳鼠(上,Oleg Belyalov),最大的鼠——水豚(下,Roland Seitre)。圖片來源:《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

漢語喜歡把所有小型的哺乳動物都叫做某鼠,而事實上這裡面至少還混進了鼩形目的鼩鼱(qú jīng)、鼴鼠(yǎn shǔ)和兔形目的鼠兔。另一方面,豪豬、水豚雖然都被叫做"豬",卻是地地道道的大老鼠。

這是因為在向全球擴散的過程中,老鼠的祖先為了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當地的其他動物發生了外觀上的趨同進化。如果我們像動物學家一樣仔細考察它們的頭骨,就能依據最直白的相似性原則發現這些動物真實的親緣關係。

所有齧齒動物都有一對鑿狀的門齒,沒有犬齒,門齒之後是一段叫做"齒隙"的空隙,然後是3-5枚咀嚼齒(圖2 A、E)。鼩形目的鼩鼱(圖2 B)和鼴鼠(圖2 C)有多對門齒,有犬齒,沒有齒隙,所以它們和老鼠的親緣關係其實很遠。鼠兔(圖2 D)和老鼠的牙齒結構很類似,僅是在第一對大門齒的後方多了一對釘狀的小門齒,事實上鼠兔和兔子組成的兔形目也確實和老鼠所在的齧齒目互為姊妹關係。

△圖2 十項全能鼠——褐家鼠(A,Kim Taylor/naturepl.com);叫鼠不是鼠——錢鼠(鼩鼱,B,何鍇)、地鼠/反手老鼠(鼴鼠,C,Ahmet Karatas)、鳴聲鼠(鼠兔,D,John Cancalosi/ardea.com);叫豬卻是鼠——豪豬(E,Tadao Shimba)。圖片來源:動物圖片自《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頭骨圖片李權攝 註:有的地方把鼢鼠也叫地鼠,鼢鼠是老鼠。

鼠的超能力:牙好、能生

老鼠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哺乳動物之一,憑藉的是它的兩項超能力,好牙口和超強的生育能力

鼠的門牙能夠終生生長,而且門牙只有前表面覆蓋了堅硬的牙釉質(就是我們平時看見的大黃牙),這樣的門牙在使用過程中,後面比前面磨損得快,能持續的形成一個鋒利的鑿狀邊緣,使老鼠能咬開各種堅硬的食物保護殼,鋒利的牙齒同時也是自衛的利器。此外,鼠的咬肌和翼肌非常強健,咀嚼齒的咀嚼面上有複雜的花紋,咀嚼方式也是較為進步的前後式(兔子是左右式)。有了這樣的好牙口,幾乎沒有老鼠不能吃的東西。

老鼠的生育能力很強大,以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圖2 A)為例,一隻雌鼠一年最多能繁殖15胎,每胎3-7隻,後代只需要3-4個月就能開始繁殖,這樣一隻雌鼠理論上一年的後代數將超過2000隻。數量多的好處是能保存和突變出較多的基因型,這樣當一個毀滅性的事件(如老鼠藥)發生時,總有那麼幾個幸運兒是有對應抗性的,這些倖存下來的"亞當"和"夏娃"很快就能創造出一個新的鼠世界。

環境惡劣?不存在的,為適應環境鼠能72變

在徵服全球的過程中,不論環境多惡劣,老鼠都能適應。

草原地形平坦,可供躲藏的隱蔽物較少,所以經常能進化出感官敏銳、善於奔跑的動物,最好的例子是非洲稀樹草原上的各色羚羊。老鼠中竟然也有這樣長耳、大眼、大長腿的物種——阿根廷的兔豚鼠(Dolichotis patagonum,圖3)。兔豚鼠的前後肢都加長了,腳變得很像蹄子,礙事的尾巴也縮短了,跑起來的樣子看上去更像鹿或者羚羊。逃避捕食者的時候奔跑速度可達70千米/小時。此外它們很熱衷社交,經常相互發出各種咕嚕聲,還是動物中少見的一夫一妻制喲!

沙漠乾旱貧瘠,晝夜溫差大,能生存下來的動物必須節約用水,大多晝伏夜出。北美洲的更格盧鼠(Dipodomys spp.,圖4)就是這樣的小強,它們夜間活動,像袋鼠一樣跳躍前進,可以完全不喝水,僅靠食物代謝的水分為生,呼吸道和泌尿系統都進行了優化,能最大限度的減少身體水分的喪失,排出的尿液濃縮得幾乎呈結晶狀。

森林最大的特點是樹木形成的立體環境,樹上有更豐盛的食物,而且捕食者也比地面上少。但想在空中耍好雜技就必須對身體進行增強平衡感和抓握力的改造。這也難不倒老鼠,各種樹松鼠(圖5)的適應性進化堪稱典範——爪子必須尖銳,尾巴延長並生出蓬鬆的毛髮,四肢也適當延長。更有甚者,鼯鼠和鱗尾松鼠乾脆長出了翼膜,當起了"空軍"(圖5)。

△圖5 森林鼠——松鼠(上,Hirozo Maki)和鼯鼠(下,Will Burrard-Lucas/natrepl.com)。圖片來源:《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

極地和高山氣候寒冷,保暖是首要問題。球形擁有同等體積下最小的表面積,散熱最小。所以寒冷氣候中的老鼠進化出了加厚的皮毛,所有身體的突出部位(鼻子、耳朵、尾巴和四肢)都儘可能的縮短了,比如生活在北極苔原的旅鼠(Lemmini,圖6)。

溼地水陸相間,要做好防水才能遊刃有餘。河狸(Castor fiber,圖7)、麝鼠和海狸鼠就是這樣的兩棲"達鼠"。不僅皮毛防水,皮下還有一層脂肪保暖,耳孔、鼻孔都有皮瓣保護;手指、腳趾間生有蹼,尾巴無毛變扁,遊泳更得勁兒。

老鼠都會打洞,但一些"宅鼠"將挖掘技能發揮到了極致。

地底環境恆溫無光,所以營地下生活的老鼠體溫調節能力變差,視覺和聽覺變差,但觸覺和嗅覺變靈敏。生活在東非的裸鼢鼠(Heterocephalus glaber,圖8)尤其奇特,它是哺乳動物中非常罕見的"真社會性"生物,通常40—80隻組成一個"部落",只有體型最大、攻擊性最強的雌鼠和少數幾隻雄鼠有生育能力,其餘成員的生育力均被抑制,只行使保衛巢穴、尋找食物和照顧幼崽的職能,社會結構很類似螞蟻和蜜蜂。裸鼢鼠雖然體重只有30g左右,但一個部落一年可以挖掘2.3-2.9千米的地底隧道,挖出3600-4500千克泥土。裸鼢鼠還是同體型鼠類中的老壽星,壽命長達30年,近年來成為衰老生物學的熱門研究對象。

△圖8 地下鼠:用爪子挖掘的鼢鼠(上,Alexander Zhigalin)和用門牙挖掘的裸鼢鼠(下,Raymond Mendez/age fotostock)。圖片來源:《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 註:兩者並無親緣關係,僅是中文名相似

鼠只能苟且生活?這幾種鼠就很強悍

"膽小如鼠",人類印象裡,鼠只會逃跑和鑽洞,但其實鼠中也有敢和天敵硬幹的。

刺是非常有效的防禦手段,長刺的豪豬(圖1 E)不像大部分老鼠一樣鬼鬼祟祟,通常在幾米外就能聽見它們的鼻息聲和刺摩擦的聲音。遇到捕食者時豪豬會跺腳、咆哮並搖晃它們尾巴上一種像小鈴鐺一樣的刺,發出更大的聲響。如果沒有嚇住捕食者的話,豪豬會背對著衝向捕食者,將刺扎進對方的面部和爪子。豪豬的刺上有很多細菌,會導致受傷的捕食者發生嚴重的感染。

這裡可能有的讀者會好奇豪豬是怎麼交配的,雄豪豬的生殖器很長,不需要靠很近,此外,雌豪豬也會主動配合。

現生的老鼠都沒有角,但北美晚中新世的米拉鼠(Mylagaulidae,圖9)頭上卻生有一對小型的犄角,古生物學家討論後認為這對角最可能起防禦小型捕食者的作用。

東非冠鼠(Lophiomys imhausi,圖9)可能是唯一一種已知有毒的老鼠,但毒液並非來自其自身。冠鼠會咀嚼夾竹桃科植物有毒的根和樹皮,將毒素塗抹在自己中空有吸收性的毛髮上,天敵咬一口就可能會致命,其黑白相間的毛色就是有毒的警告色。

人類在科技的加持下的確強悍,但是當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仍然是熱帶、溫帶這些適合靈長類生存的傳統舒適區,沙漠和寒帶環境裡依然人跡罕至。而齧齒動物則通過上述的多種適應性進化真正達到了覆蓋全球,所以說"人類滅絕老鼠也不會滅絕"是很有道理的。

但這種滅絕是把鼠作為一個整體來說的,也有一些種類的鼠因為人類活動已經滅絕或者瀕臨滅絕。相對而言,海島、高海拔和狹域分布的老鼠更加脆弱。加勒比海島上的5種大稻鼠(Megalomys spp.)因為人類活動已於19世紀中後期滅絕。大堡礁的珊瑚裸尾鼠(Melomys rubicola)是唯一一種珊瑚礁特有的哺乳動物,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增加了當地風暴潮的頻率和強度,徹底摧毀了小島的植被。2009年科學家最後一次看見珊瑚裸尾鼠,2015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正式宣布珊瑚裸尾鼠滅絕。在最新版的IUCN紅色名錄裡,57種齧齒動物被評估為極度瀕危,133種瀕危,如我去年發表的新種高黎貢比氏鼯鼠(http://www.kepu.net.cn/ydrhcz/ydrhcz_zpzs/ydrh_2019/201908/t20190820_479538.html)的親戚印度比氏鼯鼠(CR)目前全球就只發現過兩隻。

結語

也許有人會覺得老鼠滅絕了應該是件好事,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但"沒有物種是孤立存在的",老鼠在生態系統中同樣承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食肉動物的重要食物,傳播植物種子和真菌孢子,改造植被和促進物質循環。老鼠滅絕了會使整個生態系統的面貌發生劇烈改變,而這個改變對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影響也是最大的。

參考文獻:

1. 《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6. Lagomorphs and Rodents I

2. 《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7. Rodents II

3. Wikipedia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中國科普博覽立場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老鼠很難滅絕?其實它還是有一點用處的
    我們都知道老鼠或耗子作為人類的「小敵人」,它們偷吃食物、毀壞農作物、甚至傳染疾病等,人類甚是不喜歡它們。但是你知道老鼠為什麼會這麼難被「消滅」?人類和老鼠誰更容易滅絕呢?人類一誕生就和老鼠共存,至今都互為「小敵手」,人類嘗試過消滅老鼠,但也不能完全滅絕得了老鼠。而毛絲鼠、倉鼠、松鼠、豚鼠等卻又是人類的寵物,這看起來很奇怪。其實也不奇怪,因為老鼠總比松鼠、倉鼠、土撥鼠等寵物鼠醜陋,老鼠是一種活在垃圾堆,下水道裡的動物,它們攜帶病菌,偷吃我們的食物等等,讓人對其印象很不佳。
  • 為什麼人類不殺掉所有老鼠
    老鼠的滅絕還會影響植物。老鼠是很多植物種子的搬運工,會通過吃和拉兩種方式,幫助一些種子植物的種子播撒到遠方。 老鼠會吃掉種子,比如玉米粒、野生小麥,然後將糞便拉到遠離原植株的地方,這樣種子長出來,就不會跟原植株競爭土壤下的水分和礦物質,以及生長空間。 很多齧齒動物還有囤積食物的天性。
  • 鼠年話鼠 大自然有平衡法則不能任由老鼠滅絕
    老鼠滅絕同樣會帶來生態災難那麼,老鼠有可能滅絕嗎?人類千萬年來一直和老鼠做鬥爭,是否會有一天,真的把老鼠從地球生物圈中趕出去呢?王大偉說,「老鼠、尤其是小型老鼠的繁衍能力、適應能力都非常強大,看起來似乎很難殺絕,有一種猜想,假如發生核大戰、行星撞地球等全球性災難,人類倖存下來的機率可以說小之又小,而老鼠的高繁殖力、高適應性、快速傳代與進化的能力,賦予了其成為人類之後的下一個主宰者的可能。當然,這只是猜想。」
  • 小小一個的蚊子為什麼生命力這麼頑強?人類能將其滅絕嗎
    但是,夏夜,山上,這兩個名詞一組合就感覺不妙,為什麼,因為夏夜的山上那不是蚊子的老巢嗎?雖然人類現在科學技術已經足夠發達了,但是對於蚊子這種古老而又沒什麼用處的生物,還是做不到趕盡殺絕的地步。但是別看這小玩意小小的,卻讓人煩不勝煩。每一個受過蚊子叮咬的人肯定都誕生過想要蚊子滅絕的念頭吧。那麼為什麼科學家不採用一些高科技手段將蚊子滅絕掉呢?
  • 鯊魚躲過多次物種滅絕,如今因為人類,它們將面臨滅絕!
    在地球上進化4億年時間,如今正面臨滅絕,和人類有直接關係!人類除了對宇宙之外的事情感興趣之外,對大海深處的生物極為感興趣,因為科技有限,大海被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說起大海大家都會聯想到鯊魚,甚至有很多電影都和鯊魚題材有關,很多人非常害怕鯊魚會攻擊人類等等,然而近幾天科學家發布了一項新數據,或許在未來地球上再也不會出現鯊魚的身影了,為何海洋霸主會消失呢?
  • 人類的繁殖速率如此之慢,為什麼還沒有滅絕之憂?
    從表面上看,人類二十多歲才結婚,之後一生最多生1-2個孩子,相比較自然界中那些一次就能生下5隻以上後代,比如豬,以及哪些1-2年就生一胎直到老年的動物來說,確實繁殖能力差了點意思。但是,凡事不能太片面,因為物種的繁殖節奏其實是為了更好的生存。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人類的繁殖能力真的很差嗎?
  • 研究者:太陽的邪惡伴星,生物滅絕的元兇,歸來後或將滅絕人類
    研究者:太陽的邪惡伴星,地球生物滅絕元兇,歸來後或將滅絕人類! 近期有消息報導聲稱,科學家在一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中挑選出了24顆超宜居星球。它們的星球環境可能要比地球更加適合生命的發展。很多多朋友評論道「地球不再完美了!」
  • 假如人類未來滅絕了,接管地球的下一個物種會是誰?
    如今地球的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無論是探索地球本身,還是探索宇宙外太空方面,人類都做出了傑出的成就,並且人類還研製出了威力巨大的核武器,有科學家表示,哪怕是外星文明敢來入侵地球,那麼核武器也不會讓他們好受。
  • 老鼠、蚊子、蒼蠅和蟑螂滅絕了會有什麼後果?
    蚊子:mosquito蟑螂:cockroach,cock:公雞老鼠為了磨牙,經常會啃噬門、衣櫥等家具。它偷吃並汙染食品,傳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熱等重大疾病。歷史上由老鼠導致的最大災難黑死病,差點讓整個歐洲滅亡。
  • 在地球上活了4億年,鯊魚開始「功能性滅絕」,人類是幕後黑手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提到鯊魚,很多人都會感到害怕,因為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鯊魚的形象都是海洋中的頂級捕食者,而且它們還會襲擊人類,不過,在最新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卻發現,未來地球上或許再也沒有鯊魚了,因為它們已經開始出現「功能性滅絕」。
  • 為什麼體型越大的生物越容易滅絕?有什麼科學依據?
    即使到了早期人類出現的年代,也有體型龐大的猛獁象、劍齒虎、大地懶等大型的動物。但是,這些動物清一色的都已經滅絕。因此,有人說:體型越大的動物越容易滅絕。這個說法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我們簡單的來分析一下。
  • 蚊子都吸不到血會不會滅絕?為什麼?
    蚊子作為人類最痛恨的動物之一,可謂是無孔不入,尤其是在困意正濃的夏夜,這貨總是悄無聲息的給我來上一口,讓人夜不能寐。印象中,蚊子都是吸血的,如果蚊子不吸血,它們會不會滅絕呢?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所有的蚊子都吸血嗎?許多小夥伴認為,只要是蚊子就會吸血。
  • 全球變暖或致北極熊在2100年滅絕 若不重視人類將滅絕
    有報導稱,全球變暖或致北極熊在2100年滅絕。  據BBC報導,《自然》雜誌(Nature)7月20日發布的最新研究顯示,隨著氣候變化加劇,北極熊的生存環境遭到極大破壞,這一物種或將於2100年滅絕。研究指出,北極熊依靠北冰洋上的海冰覓食,而隨著氣候變暖導致海冰融化,北極熊被迫前往海岸地區尋找食物、哺育幼崽,這或將導致北極熊的數量大幅下降。
  • 六千萬年前恐龍滅絕,人類會不會同樣如此?
    千萬年以前整個地球屬於恐龍,因為一場災難到來讓恐龍和地球告別,這讓大家知道了每隔一段時間,地球會出現一次集體性滅絕事件,既然恐龍已經滅絕了,未來人類又該何去何從呢?會不會和恐龍迎來同樣的下場呢?    看到這裡很多小夥伴開始懷疑,未來人類該何去何從呢?
  • 日本老鼠今年找不到橡子開始吃櫻花,專家:危機!櫻花樹或將滅絕
    據AsiaOne網站3月10日報導,在日本最南端的兩個島嶼上,老鼠由於找不到食物開始吃櫻花。專家警告稱,日本櫻花樹正面臨著老鼠和其它捕食者的威脅,如果繼續下去櫻花樹或將滅絕。鹿兒島縣外的大島和德久之島有一種瀕臨滅絕的老鼠——琉球長毛鼠。
  • 北極熊餓到吃垃圾,北極熊滅絕對人類造成的影響
    影響很大呢,首先我們將沒有北極熊這樣一個可愛的動物觀賞了,其次,北極熊消失將會引起整個生態系統的大變動,最後,北極熊滅絕,將會威脅到人類自身的安全。生物圈中每一個生物都是至關重要的存在,尤其是像北極熊這種動物,它們一旦滅絕,對於人類的影響是相當大的。
  • 在26年前,人類差點「滅絕」,當時發生了什麼?
    人類差點「滅絕」,地球險些成為一片荒蕪有句話叫居安思危,意思就是哪怕你居住在安逸和平的環境中,你也要思考到可能遇到的危險,放在個人身上適用,放在整個人類層面也適用,畢竟我們現在富足方便的生活來之不易,多少年的進化發展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對於世界末日的思考有很多個方向,這點在電視電影中就能看到,其實這種站在全人類層面思考世界末日的問題
  • 心理學家告訴你,人類為什麼害怕老鼠?
    人類為何害怕老鼠?對此,心理學家表示,對老鼠的恐懼是祖先傳給現代人的,當時它們的確能給人類健康造成真正的傷害。心理學家伊利亞·沙布申稱:「相對一些所謂的遠古生物而言,我們也是不久之前才成為有文明的人類。
  • 恐龍當年差點進化成人類?幸虧滅絕了,不然可能沒有我們什麼事了
    我們都知道地球從誕生到發展到現在大約經歷了40億年的時間,人類在地球的發展上只佔了非常微小的一部分,人類統治地球的時間對於地球發展的時間來說連零頭都不夠。雖然現在人類是地球的統治者,但是地球還有許多的奧秘我們無法理解,就算現在科技發展到了這個地步,也依舊有很多未解之謎。
  • 人類真的在「引爆」生物大滅絕?
    同時在生物消失之中,對人類生存也將產生波動,因為我們都是相互依賴的關係,少了它們,地球的生態系統將可能失去平衡。所以科學家們時常提出保護地球資源,保護生態系統才能讓我們走得更遠,其實這都是有道理的,並不是說我們地球的生態環境與人類是存在「隔閡」,互不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