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網上有一個段子火了——我去買幾個橘子,你站在這裡不要動。這句話出自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原文是: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這個段子引申出來的意思就是你是我的兒子(小編沒想佔大家便宜)。
這該怎麼懟回去呢?可以這麼回答「我吃兩個就夠,都是你的」,這句話出自駱駝祥子,是老馬對他孫子說的。這樣一來,到了爺孫輩,反將了對面一軍。
不少文人作家都喜歡用橘子來寄託自己的感情,但橘子和桔子之間的關係你知道嗎?文人作家又是如何用橘子來寄託情感的呢?不如讓小編為大家整理一番。
橘子和桔子的關係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橘」俗作「桔」。在古代的權威詞典《說文解字》中,桔與橘是沒有任何關聯的。橘讀作ju,而桔只讀作jie。桔為什麼會成為橘俗用字呢?這是因為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當時不少學者對漢字進行過改革(包括繁體變為簡體),或許就是那時候桔產生了橘的意思。在1977年的一份文字簡化文件中,橘簡化為桔,不過這份文件在1986年
被廢止了。所以如今橘子才是正式的名詞。如果是新聞工作者,在介紹水果時,把橘子寫成了桔子,可是會扣工資的哦!
不過如今大眾對橘子和桔子已經無需細分了,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我們日常生活中寫哪一個都是沒有問題的。新聞工作者除外。不過我們總覺得桔子的皮薄汁多,橘子毛糙一些,就好比「蘭色」與「藍色」同義,但蘭色給我們的感覺要淺一些。
文人作家用橘子寄託情感
文人都喜歡託物寄情。橘子這一物象就經常被古今中外的文人作家用來抒發情感。
先說說古代的文人是如何用橘子寄託情感的吧!古人抒情一般都是通過詠詩誦詞。百度一搜,粗粗一數就有幾十首關於橘子的詩詞。蘇軾寫過一首《浣溪沙·詠橘》抒發自己清新高潔之性情,杜甫寫過一首《病橘》諷刺統治者以口腹殘民。孟浩然寫過橘,柳宗元寫過橘,白居易也寫過橘,他們讚美了橘子的甜美,也寄託了自己的情感。
再來看看當代的文人是如何寫橘寄情的。上文寫到的朱自清的《背影》借橘子來表達父子間的拳拳之愛。如果讓朱自清先生得知他描寫的這段感人肺腑的場景如今成為了網絡段子,不知道會做何表情?或許會不禁莞爾吧!
芥川龍之介也寫過一篇《橘子》,這是他筆下少有的暖色調的文章。雖然結局的場景依舊昏暗,但是那幾枚橘子便如同划過天空的幾顆明星,帶來了幾分暖色。電影《我不是藥神》中也多次出現橘子這一物象,代表的或許就是芥川龍之介文中的那一抹生的希望吧!
珍妮特·溫特森的處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榮獲了各項大獎,也引發了全世界讀者的共鳴,甚至一度使得無數女大學生摘抄文中的美文美句。佳句「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就想世間沒有唯一的答案」「萬物倒塌又被重建,唯建造者再度歡愉」這兩句話是不是很熟悉。不少人還把它們用作個人簡介。
最後小編想講講關於橘子的常識。
吃橘子有不少好處,比如促進通便、降低膽固醇、美容養顏、緩解疲勞、保護心血管,橘皮甚至還能防暈車。
雖然橘子好處很多,但是也不能多吃。(其實吃任何東西都不該一次性吃太多)
吃橘子的禁忌:秋季要少吃橘子,不然易引起結石;腸胃功能欠佳者也要少吃;橘子千萬千萬不能和牛奶一起食用;鮮橘皮不可泡茶喝(橘皮上有一定的保鮮劑)。
如今正值晚冬初春,是橘子最甜美的時節(冬天雨水少,橘子糖分堆積多),不少養生文章把橘子當作寶貝,抵得上五味藥(小編也覺得有點誇張了)。但有一點是沒有問題的,就是橘子在這個時節是很甜美的。待到晚春,因為大量雨水,橘子的甜度就要大打折扣了,喜歡吃橘子的看官可以現在買一些嘗嘗鮮!
小編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江西上億的南豐蜜桔在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影響下滯銷了。我希望在大家了解桔子的一些常識趣事的同時,可以幫一把我們的果民。種桔不易,生活多艱,如果喜歡吃橘子的話,可以下單買一份。
原創文章,侵權必究,但支持分享和轉載。
如果喜歡的話,可以點一下贊和關注,您的支持就是小編創作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