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這句話出自元·嶽伯川《鐵拐李》,其意思是花有重開的時候,人不能返回到少年時代,是讓我們懂得珍惜少年時代。
少年時代的美好,不局限於歡快的玩耍,交心的朋友,一生難忘的幾件事。在自己生活的那個年代裡,有幾件能夠拿得出手的家具,也是一種值得懷念的情懷。
常聽朋友們說起一句話:「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這句話真的很經典,情真意切,只要是過來人,都能明白其中蘊含的真情。
在70年代,物質生活並不富裕,身上的衣服總是縫縫補補又三年,當年母親都是用手縫。而在有條件的家庭,縫縫補補可以用到縫紉機,這在70年代算是一個家庭大件了。
這裡可以簡單說說70年代的家庭四大件,「四大件」又叫三轉一響,是中國在1950年代後期的一個名詞,指的是當時國家有能力出產,而為各個家庭所希望擁有的四件家庭物品。這四件家庭物品分別是: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和電風扇。
縫紉機在如今看來很普通,但在70年代想要購置一臺家用,就算是工薪家庭,那也得花幾個月的薪水。因為貴重,所以珍惜;因為是一種情懷,所以懷念;因為是母親的縫製工具,所以感恩。
現在新衣服基本穿不壞,需要縫縫補補的情況很少,或者壞了就直接換新的了。但依然會發現,有人願意出高價來回收70年代的縫紉機,不免產生一個疑問,這東西還能做什麼?專家一語道破了玄機。
既然是70年代的物件了,很多都已經不能再使用了,因為常年擱置在角落裡,裡面的零部件會損壞。願意花錢回收的人,無非是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懷舊的人。這種人一般心地善良,人到中年衣錦還鄉,但家裡的父母卻已是滿頭白髮,觸景生情之後,很想念當初的生活狀態。或是父母無情的離去,此地此情此景勾起無限回憶,不禁淚溼衣襟。一臺老式的縫紉機,也就是一段感情的寄託。
第二種情況,裝修用的擺件。一些復古的餐廳,特別是年代感很鮮明的場景,裝修時就需要這樣的物件來擺放,能不能用不重要,主要是那種穿越時空的認知感。
第三種情況,拍電視劇用。當然如今短視頻也很火,一些需要70年代布景的時候,一臺那個年代的縫紉機,是多麼有代入感。
第四種情況,主題感很強的博物館。物以稀為貴,70年代的縫紉機能放到現在,那已經是個「古董」了。在舉辦一些主題博物展覽時,是需要的。
在這些特定的場景中,一臺縫紉機,也就實現了它自身的價值。雖然年老了,但這是一個年代的符號,是一代人的生活軌跡,是值得珍惜很懷念的情感。
歸根結底,專家用了一個恰到好處的詞語來形容:情懷。不論拿去做什麼用途,其實那都是一種「情懷」。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