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足球青訓而言,人才、場地、資金缺一不可。人才和場地是硬性要求,而資金更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資金是維持人才穩定的必要條件。
人才方面,首先要保障青訓教練的水平。2000年以前,很多退役的專業足球運動員甚至是國腳會到省市一級的體校當教練,已故前國家隊守門員許建平就曾經是大連足球運動學校的一名教練,他培養出了陳東和安琦這樣的國字號守門員。而像大連青訓的元老級人物賈凌福教練,當年可是北京體育大學的高材生。
但是,隨著職業足球的發展,很少有國腳願意到基層當孩子王了,更多的人選擇到職業球隊執教。因為即使是助理教練,收入也會比基層教練好很多。另一方面,一些沒有職業經歷的人通過考取教練資格,進入到青訓教練領域中來,使得整個青訓教練圈良莠不分。
人才的另一方面是球員,現在可供選擇的球員實在是太少了。
在專業隊時期,國家體委統籌規劃足球青訓工作,嚴格意義上來說,那個時期是屬於供給制足球。這個一直持續到了1977年齡組的球員,也就是孫繼海、李偉峰這一撥球員,接受的是完全專業化的訓練。這個時期的物質條件並不是很好,很多青少年的訓練場還是泥土地,缺乏專業的訓練設施,一些北方球隊甚至無法正常進行冬訓。但是 ,那時候的孩子比較能吃苦也肯練,像孫繼海和李偉峰都是出了名的能練,球隊正常訓練結束後都會自己主動加練。
上世紀80年代,全國學校都在抓足球,比現在所謂校園足球抓的要紮實得多。那時能夠進入到區體校的小球員,都是經過教練在區域內各小學千挑萬選,精心挑選出來的,都是有一定足球天賦的孩子。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材過程,現在沒有了。
那個時期青訓的任務是以選材為主,後來隨著踢球孩子數量的減少,就變成了只要你能來踢球我就接收。缺乏優良選材的過程,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成材率要打很大的折扣,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中超聯賽上看到年輕球員的表現一茬不如一茬。
場地也是制約青訓的一大因素。大連萬達的青訓基地在中國足球青訓中首屈一指,然而,並不是所有青訓隊伍都這麼幸運,很多青訓隊伍用的都是泥土地訓練場,不僅訓練效果大打折扣,而且非常容易受傷。更有甚者,由於某些球隊沒有固定的訓練場地,教練只能領著球員打遊擊,每過一段時間更換訓練場地。
資金在現在的足球青訓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由於目前的青訓已經完全打破了地域界限,小球員可以自由選擇青訓球隊,一些有資本支持的青訓機構可以揮舞鈔票,吸引優秀的年輕球員加盟,優秀的青訓教練也會被高額的薪酬所吸引。這樣一來,大部分優秀教練會被吸收到幾個大型青訓機構,呈現出強者恆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