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來就愛抱怨,這在聖經一開始就有記載。
亞當吃了智慧果以後,上帝問怎麼回事。亞當說,女人。上帝問夏娃怎麼回事,夏娃說,蛇。當然,蛇不會說話,否則肯定會抱怨別人。亞當抱怨女人讓他吃智慧果,夏娃抱怨是蛇引誘她吃智慧果。很少有人願意在自己身上找缺點。
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所以值得抱怨的事太多。可是,大部分情況下,抱怨只會讓我們自己的情緒低落,卻不能解決問題。
面對不如意的事情,我們要做一個決策。如果我們可以改變它,那麼就去改變它。如果我們不能改變它,那麼我們就要改變自己的態度,不要抱怨。
抱怨在這裡是廣義含義。它包括抱怨,表達不滿,責怪別人,表達悲傷和痛苦,批評別人,背後說別人壞話等。
抱怨就是對周圍人和事的負面情緒,包括給自己的不努力找藉口等。 美國一位牧師鮑恩(Will Bowen)在2007年寫了一本不要抱怨的書,我在這裡編譯一下書中的主要觀點。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去看原著(A Complaint Free World, by Will Bowen)。
鮑恩在他書中講了抱怨的四個狀態:無意識的抱怨,有意識的抱怨,有意識的不抱怨,無意識的不抱怨。
無意識的抱怨 (Unconscious Incompetence)
這是一個充滿抱怨的世界,所以世界上大部分人成天都在抱怨。抱怨丈夫或者老婆,抱怨父母,兄弟姐妹,孩子,公婆,領導,同事,下屬,服務員......
很多人其實就是一個在尋找被傷害的「哎唷」(Ouch) 。如果你叫喊「哎唷」,疼痛就會來臨。如果你抱怨,你就會有更多的事需要抱怨。
難道我們就不可以抱怨嗎?可以,但是要考慮下面兩種情況: 1. 我不是來告訴你或者任何人應該做什麼。如果我抱怨,我是在試圖改變你。我想讓你知道我不喜歡你的部分。你自己決定是否接受我的觀點。2. 有時候抱怨也會產生正面效果。
為了有意識的發現我們自己的抱怨,書作者建議大家在手腕上套一個橡皮筋。每當我們抱怨時,就把橡皮筋從一個手腕換到另一個手腕。如果能保持連續21天不抱怨,我們就算完成不抱怨訓練。21天是孵化小雞的時間。這不是一個容易實現的目標,一般人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才可以達到這一境界。達到這一境界不容易,但是達到這一境界的人都說值得。
書作者講了一個故事。他家的狗被路過的卡車壓死了,卡車司機若無其事的開車走了。作者開車追上卡車,等卡車停下來以後,他要跟司機決鬥。司機拒絕跟他決鬥。這就是無意識的抱怨,他憤怒了,沒有考慮可能的後果。
抱怨直接影響我們的健康。心理(Psychosomatic)一詞包含兩部分,心理(Psyche)和身體(Soma)。這個世界上,67%的人的健康問題源自於心理健康問題。醫生們做過實驗,如果給病人吃藥時,同時告訴病人這種藥療效特別好,那麼藥的療效就會比不告訴病人這種藥的療效的情況好許多。
抱怨也可以變成我們不作為的藉口。書作者自己小時候胖,所以他就以自己胖做藉口,放棄對很多事的努力。
在我們的文化中,把年齡增長和健康變差聯繫在一起,是對我們健康狀況最嚴重的破壞。我們認為歲數大了,不健康是正常的,所以不再去努力來維護我們的健康。
有意識的抱怨 (Conscious Incompetence)
當我們開始注意自己的抱怨時,我們發現自己其實抱怨很多。現在我們意識到我們自己會經常抱怨了。
抱怨也不是一無是處的。當我們抱怨時,我們也會得到關注和同情。
抱怨也可以成為我們不作為的藉口,健康原因,年齡原因,教育背景等,都可以讓我們放棄努力。抱怨有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別人都喝酒,你不喝,就成了異類。同樣如抽菸,賭錢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時候為了不抱怨,就要避免跟喜歡抱怨的人在一起。
當我們在一起討論不在場的人時,要堅持兩個原則:1. 對不在場的人,我們要只說優點和讚美的話;2. 如果不在場的人來到現場,我們願意一字不差的重複自己講過的話。
作為父母,我們有時會遇到一個孩子來抱怨另一個孩子。雖然我們有時候可以介入孩子之間的矛盾,幫助協調他們的關係,更好的辦法是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因為在未來,孩子必須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你的領導或者同事抱怨,你能改變他們嗎?簡單的回答是,不能。美國有一句諺語,永遠不要試圖教一頭豬唱歌。你浪費了自己的時間,也打擾了豬(Never try to teach a pig to sing. It wasts our time and annoys the pig)。
那麼我們對同事們的抱怨就無能為力嗎?不是。如果同事跟我們抱怨,大概率事件是,我們也參與了抱怨。所以我們不能光看到別人抱怨,而是要同時看到我們也是抱怨的參與者。
有個故事。一個小和尚參加一個活動,被要求不說話。五年以後,方丈跟小和尚說,你可以說兩個字,小和尚說,「床硬 (Hard Bed)」。方丈說,我很遺憾你的床不舒服,我們要給你換一個舒服的床。又過了五年,方丈又跟小和尚說,你可以說兩個字。小和尚說,「冷飯 (Cold Food)」。方丈說,好,我們要給你改變夥食。十五年以後,方丈讓小和尚再說兩個字,小和尚說,我不幹了(I Quit)。方丈說,這可能是你的最好選擇。你來這裡以後,除了抱怨,什麼事也沒有做。
抱怨是浪費精力,不能給我們帶來絲毫的好處。我們要改變抱怨的習慣,停止抱怨。這需要我們努力去克服抱怨的習慣。
邱吉爾說過,成功就是一次又一次失敗以後,仍然充滿熱情(Success is going from faileure to failure without losing enthusiam」。停止抱怨,也需要做堅持不懈的努力。
有意識的不抱怨 (Conscious Competence)
到有意識的不抱怨階段,我們的抱怨明顯少了。橡皮筋在一個手腕上戴很久,不需要換到另一個手腕上。
這個時候,我們開始用心講話,不輕易出口。我們講話的時候,大部分情況下都用正面的態度看問題。手腕上的橡皮筋變成了過慮器,說出的話先在頭腦中過濾一下。
在實習不抱怨的家庭,吃飯的時候往往發現無話可說。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原則,如果你沒有美好的事情可以說,就什麼都不說 (If you can’t say anything nice, don’t say anything at all」.)。
對喜歡禱告的人,這個階段也是可以經常禱告的好時間。
有時候,我們跟熟悉的朋友在一起,不需要講話也能心靈感應。講話太多有時是給出一個信號,我們自己感到不自在。
沉默讓我們思考,謹慎選擇用詞,把能量用在創造性思維上。不停的講話就是讓我們說出自己的委屈。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不要只關心問題,而是要超脫問題,想著解決問題。講出我們自己要得到什麼,並且只跟能解決問題的人談。
也有人說,我們國家的進步就是因為大家抱怨。看看馬丁-路德金和託馬斯·傑斐遜的成就。
事實上,1963年8月28日,馬丁-路德金並沒有在林肯紀念館說,「我們黑人受到的遭遇不是太可怕了嗎」?他不是把他的演講集中在問題上,而是超越問題,他說,「我有一個夢想」,描述了一個沒有種族歧視的美好景象,一下子站到了道德的山頂上,也把大家帶到了山頂上,打動了很多人。
同樣,傑斐遜在起草獨立宣言的時候,他沒有抱怨殖民地人民受到的苦難,而是描述了美國將跟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英國是平等的國家,讓自然規律來主導這個國家,激勵了殖民地的人民。
林肯曾經說過,消滅敵人的最好方法,是跟敵人變成朋友。 當我們正面看待人生時,人生就會變得無比的美好。
在我們思考和交流時,可以改變用詞。
把問題(Problem)改變成機會(Opportunity);把必須(Have To) 改變成需要(Get To);把挫折(Setback) 改成 挑戰(Challenge);把敵人(Enemy)改成朋友(Friend);把討厭鬼(Tormentor)改成老師(Teacher);把身體疼痛(Pain) 改成身體健康信號(Signal);把我需要(I demand)改成我將不勝感激( I would appreciate) ;把抱怨(Complaint)改成請求(request);把掙扎(struggle) 改成經歷 (Journey);把我做了這個(I did this)改成我創造了這個(I created this).
批評是抱怨的一種形式。批評是鋒利的抱怨。很多人認為批評可以有效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事實上批評的效果正好相反。
好的領導都知道,人們對感激的反應比對批評更熱情。感激一個人可以鼓勵他變得更好從而得到更多的感激。批評撕毀一個人的尊嚴。貶低一個人隱含著他以後仍然可以這樣做。如果批評一個人懶,他會接受我們給他的標籤,「他懶」。這樣他會重複懶的行為。
我們所有人的第一需要是:被認可,被欣賞,被尊重。 如果我們批評一個人,他會調整自己,變成我們批評的那樣。
在有意識的不抱怨階段,我們要謹慎的使用批評。有的父母,只關注孩子不好的成績,而不是祝賀他取得的好成績。 如果孩子取得 四個 A 和一個 C,父母就問,為什麼得了 C? 注意力是一個平均成績 C,而不是四個極好的成績 A。書作者的孩子成績下滑時,他和老婆也是批評孩子的差科成績,結果她的其它科成績也下降。這個時候他們發現了自己的問題,開始讚揚孩子取得的好成績,並問孩子是否對自己的成績滿意?只要孩子自己說滿意,父母就不再追究,結果孩子自己把成績提高了,最後是全 A 成績。
無意識的不抱怨 (Unconscious Competence)
美國有幾種盲洞魚(Blind cave fish)。科學家的猜測是,當生存環境發生變化以後,這些魚在黑暗的環境中生存,眼睛的功能就不需要了,最後就變成了沒有眼睛的魚。
同樣,當我們連續21天不抱怨以後,我們就慢慢地失去了抱怨的功能。
我們把抱怨的能量,轉換成創造性思維。生活中沒有抱怨的必要,人生也會非常美好。
我們思考的是我們需要得到什麼。不僅我們自己變得很高興,周圍的人也變得很高興。
我們會吸引樂觀的人,我們的正面態度也鼓舞我們周圍的人,提高他們的精神和情緒狀態。
如果好的事情發生了,我們的自然反應是,當然(Of course)。
當不理想的事情發生是,我們不花精力去找別人訴苦。相反,我們在不理想的事情中,尋找祝福(想想事情可以更糟糕)。只要我們去找,我們就會找到祝福。
當我們突然處在抱怨的環境中,我們會感到不舒服。雖然你不喜歡這樣的抱怨,但是你不會指出來。因為你既不批評,也不抱怨,抱怨的人就不需要解釋他的觀點,抱怨很快就會停止。
我們也會開始感激自己身邊微小的事情,雖然我們以前認為這些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的態度,表達了我們內心的想法,也引導別人對待我們的態度。
不抱怨是給我們家人最好的禮物。不管是好還是壞,我們是我們周圍的人的模仿對象。我們都想讓周圍的人高興,尤其是權威人士,譬如我們父母。同樣,我們的孩子也在模仿我們。
而對那些喜歡抱怨的人,即使他們講得對,我們也會產生牴觸情緒,拒絕接受他們的建議。
當我們抱怨少了,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生氣少了,擔憂少了,人生變得更加美好!
世界是無害(Benign)冷漠(indifference)的世界。太陽照好人也照歹人,地震傷害壞人,也傷害好人。我們可以在世界上感受良辰美景,也可以遭遇狂風暴雨。
世界不管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只有我們自己可以選擇做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