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個周六,為了趕一個項目方案,我在家加班,從早上9點就坐在電腦前開始寫,一直到下午6點,我都沒寫完,只做了一半,期間各種拖拉,在各個網站閒逛,看著視頻,播放著喜歡的音樂,到廚房弄吃的喝的,甚至還睡了一個小時的午覺,眼看著這一天就要過去了,我的工作還沒完成,明早這個方案就要發給老闆,我開始焦慮不安,開始怨恨自責自己之前浪費了這麼多時間,然後在網上和朋友抱怨:「這該死的工作,周末還要讓我加班。老闆總是這樣,臨到周五晚上的時候忽然來一個項目讓我做,我恨這份工作,為什麼我的人生沒有選擇?!為什麼我要承擔這份痛苦?!」我不停地詛咒這個,抱怨那個,進而還怪罪到自己的出身和家庭來:「為什麼我不是富家千金?為什麼我要為了賺錢做這份自己不願意幹的工作?」
我一邊心不甘情不願地寫著方案,一邊想到後面還有那麼工作要做,想著明天就要提交工作成果了,重壓、憤怒、怨恨、控訴、敵意和挫敗等等負面情緒一股腦地衝向我,我崩潰了,居然嗚嗚地哭了起來,意識到眼淚正奪眶而出,我被自己「正在哭」這一事實嚇壞了,這雖然不是我第一次因為工作壓力大而哭泣,但那是前兩年的事情了,現在我畢竟是工作了三年的職場之人,怎麼就這樣脆弱,不堪一擊?這時心中有一個聲音響起:「哭能解決問題嗎?難道有人逼你這樣做嗎?現在這個局面是誰造成的?你打算怎麼辦?」
「哭泣不能解決一丁點問題。加班也是我自願選擇和接受的。現在這種局面是我自己一手造成的,因為我拖拉的緣故,浪費了許多時間,我不能怪任何人。現在我不能逃避了,我得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得趕緊工作,今天我能工作的時間不多了。」
當在心裡回答完這幾個問題之後,我整個人開始冷靜下來。我擦乾自己的眼淚,關掉所有的網頁,關掉和朋友抱怨的聊天對話框,開始進行工作。我依然不能迅速進入狀態,但是捱過最初不耐煩的幾分鐘後,我全身心投入到接下來的工作中,這時候接近8點了。我努力幹了3個多小時,在12點之前完成了工作,將工作成果通過電子郵件發送出去時心中充滿了充實感和成就感。這件事讓我深刻認識到這一點:我必須停止抱怨,只有我才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如果我不肯對自己負責,也沒有其他任何人會對我的人生負責。明白這一點,對我接下來的生活影響巨大。從這以後,我慢慢變得不再抱怨,也不再找諸多藉口,開始不斷學習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工作、生活都變得愉快許多。
趨利避害,逃避責任這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正常心理,但是這並不代表它是好東西,相反,這正是導致許多人生活不幸的原因。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在衝繩島,有一位年輕的軍人妻子用剃鬚刀片割開了手腕,被送到搶救室急救。當被問及為什麼要這麼做時,她答:「我當然是想自殺了。」
「你為什麼想自殺呢?」
「這個地方讓我覺得無聊和乏味,我一刻也忍受不了。你們必須把我送回國內,要是還得呆在這裡,我還是會自殺的。」
「住在衝繩島,為什麼讓你感覺那麼痛苦呢?」
她抽泣著說:「我在這裡什麼朋友也沒有,我一直都很孤獨。」
「這確實很糟糕。可是,你為什麼不去交朋友呢?」
「因為我住在衝繩島該死的居民區,那裡沒人說英語。」
「那你為何不駕車去美軍家屬區,或者去參加軍人妻子俱樂部,在那裡結交朋友呢?」
「因為我丈夫白天得開著車上班。」
「既然你白天孤獨和無聊,為什麼不開車送你丈夫上班呢?」我問道。
「因為我們的汽車是變速擋,不是自動擋,我不知道怎麼開變速擋汽車。」
「你為什麼不去學習駕駛變速擋汽車呢?」
她盯住我,說:「就在那種道路上學習嗎?你一定是瘋了。」
從這段有點可笑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妻子只知道抱怨,指責他人,把自己的問題怪罪到外部因素,一點也不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顯然,她的悲劇是自己造成的。作者在書中說:我們必須面對屬於自己的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避之惟恐不及,認為「這不是我的問題」,顯然一點好處也沒有;指望別人解決,也不是聰明的做法。惟一的辦法——我們應該勇敢地說:「這是我的問題,還是由我來解決!」相當多的人只想逃避,他們寧願這樣自我安慰:「出現這個問題,不是我而是別人的原因,是別人拖累了我,是我無法控制的社會因素造成的,應該由別人或者社會替我解決。這絕不是我個人的問題。」 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只有那些成功者會這樣承認。真正強大的人都是那些克服了逃避責任的心理,敢於直面自己的問題,敢於承擔自我的責任的人。
最近我看了一則故事,令人印象深刻。電影《美食、祈禱和戀愛》的原著作者Elizabeth Gilbert講了一個朋友的故事。她的朋友是一位非常有藝術敏感性的印度電影人,他給自己認可並崇拜的一位非常有才氣的德國電影人Werner Herzog寫信:周圍的朋友們都在抱怨現在做獨立電影有多麼艱難,要想獲得來自政府的支持更是難上加難,而如今好萊塢式大片橫行,觀眾的電影品味也差強人意……
Herzog這樣回復了他:「你現在需要停止抱怨。因為成為藝術家是你自己的選擇,這並不是世界對你犯的錯。電影是一種表達自己的方式,你不能強求所有人的認同。夢想是你自己的,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該為此買單。沒有人會心甘情願聽你喋喋不休地抱怨,你在宣洩完不快、鬱悶之後,記得回去工作。」
是的,我們需要停止抱怨,抱怨只會帶來壞處,一點正面積極的好處都沒有的,它會分散你的注意力,消耗你的精力,瓦解你的信心,摧毀你的行動力。抱怨還會限制我們思考,阻擋我們有效工作。因為當我們抱怨的時候就把焦點放在我們不想要的東西,所談論的是負面的、出錯的事情,而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什麼上頭,那個東西就會擴大。我們抱怨的言語會影響我們的思維,進而影響我們的想法和態度,從而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負面的影響。同時抱怨還會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試想一下,誰願意跟一個成天抱怨的人在一起共事呢?
《不抱怨的世界》也表達了這樣的觀念,裡面許多話語引人思考:
「詩人馬雅•安潔羅說:如果不喜歡一件事,就改變那件事;如果無法改變,就改變自己的態度。不要抱怨。
史蒂芬•霍金說:氣惱我自己的殘障,是在浪費時間。人生必須不斷往前走,而我到目前為止表現的還不錯。如果你一直在生氣或者抱怨,別人也不會有空理你。
不要再抱怨。改變你的言語,改變你的思維,你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我們想要的東西上,而不是不要的東西。」
吳淡如在《嫁給誰都幸福》一書中講了一個小故事,具體細節我記不太清了,大意是:一個漂亮女人年輕的時候嫁了一個經濟條件很不錯又愛她的丈夫,婚後辭了工作,在家生兒育女,當全職主婦。因為丈夫會賺錢,還僱了保姆,所以家務她也不用操勞太多,就這樣豐衣足食地生活了十幾年。人到中年,忽然有一天,丈夫得了癌症,可以依靠的人不能再讓她依靠了,她要自己做很多事情。一開始她總是抱怨:抱怨自己的命不好,老天待她不公,還抱怨自己這也不會做,那也不會做,比如不會開車,不會做飯,一天到晚憂愁,不知道丈夫過世了自己一個人怎麼生活。後來她的抱怨連自己的子女都聽不下去了:不會開車你可以學啊,我們都這麼大了不需要你照顧,你照顧好自己就行了,你又不是沒手沒腳,怕什麼!
子女的話語如當頭棒喝,讓這個抱怨媽媽停止了抱怨,開始對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來。於是這個中年媽媽開始學開車,開始出去找工作,沒想到一切都很順利,工作幹得風生水起。她自己也挺感慨,原來自己還是有生存和競爭的能力,只要自己願意對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來。因為能夠獨立承擔起自我的責任,這位媽媽變得格外自信。你看,其實,對自己負責並沒有那麼難!
美國黑人作家埃爾德裡奇•克裡佛說過一句話:「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一個人的自信是跟他解決多少問題,承擔過多少責任成正比的。許多人感覺自己的生活不幸就在於對自己的人生不肯負責,逃避問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女性非要寄望、依賴於他人,希望找一個人來負責自己的人生,覺得一旦自己找到這樣的人,自己的人生就會變得美好,不再一團亂麻,得不到時她們就怨天尤人,抱怨不止。事實上,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負責,也只需要對自己負責,因為你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翁和創造者。把自己人生的全部幸福寄托在另一個人身上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也是非常危險和不明智的,有的時候對方一旦發現你有這種要求時,恨不得拔腿就跑,因為誰都不能保證讓別人一定幸福。
莫泊桑說: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當你停止抱怨,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願意為了自己的幸福去努力,我想你至少會變得堅強起來,你的努力也一定都會得到回報,你的人生也會變得美好起來。
本文選自《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一書
meiya,暢銷書作者,書評人,自由撰稿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個人諮詢與團體帶領時間超過600小時。已出版《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慢慢來,讓靈魂跟上來》《他愛的是玫瑰,而你是薔薇》《你值得擁有最好的一切》等多部暢銷作品。
豆瓣:meiya
微博:meiya慢慢來 http://weibo.com/meiyang86
我的小站:鸚鵡螺成長團體 http://site.douban.com/214956/
微信公眾號:meiya (ID: OneStepUp)
合作、預約諮詢請直接聯繫本微信或發郵件到:luohaiying86@163.com
查看往期內容,可點擊微信號名片右上方的頭像,之後再點擊「查看歷史消息」。
掃一掃,或者在微信公眾號搜索中搜索「meiya」,或者點擊標題下方的「meiya」關注我。
長按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meiya(ID: OneStep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