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4月22日電(記者賈釗、陳鍵興)臨近世界讀書日的這個周末,臺灣大學附近的胡思書店舉辦了學術講座和紀念詩人洛夫的朗誦會。這家二手書店的入口在背街小巷,招牌也比旁邊的小吃攤低調,卻吸引了不少讀者和名家慕名而來。
文史作家蔡登山是店裡的常客,他覺得逛二手書店「就跟挖寶一樣」,如果看到喜歡的書猶豫了,沒有當機立斷,第二次去,發現已經沒有了,就只能後悔。
二手書店的書大多來自私人出售,很多都只有一本。出於成本考慮,書店也沒有把收來的書做成可檢索的資料庫。讀者來到書架前,剛好看到了就是緣分。
蔡登山說,他更喜歡的是一些非公開發行的自印本,裡面經常能找到珍貴的史料。
即使是普通一些的舊書,也往往會帶來跟讀新書不一樣的驚喜。有的前主人會在書上留下眉批,蔡登山甚至還見過有人在書裡貼上相關內容的剪報。
已經大學畢業4年的莊女士也經常抽空逛舊書店。她這個習慣始於上學時師兄師姐的推薦。
對她來說,二手書的優勢,一是價格比較低,二是能從中看到前輩們留下的筆記,非常實用。用過的書,她除了自己收藏,也會轉給學弟學妹。
來自大陸的汪姓學生在書店裡不一會兒就挑了七本書,其中一本是上世紀80年代初出版的。他認為,臺灣社會對二手書非常「友好」,產業也很成熟,買賣二手書的雙方都能感覺到知識被尊重。
有作品被選入大陸小學語文課本的臺灣兒童文學作家林煥彰也是二手書店的常客,經常「霸佔」胡思書店二層靠窗的座位,把這裡當作自己的書房。他尤其喜歡這家店的英文名WHOSE BOOKS,意為「不知是誰的書」。他認為,每本舊書都有故事,有的可能還是知名學者用過的。
據蔡登山觀察,臺北二手書店幾十年來變化很大,從之前的攤點經營,到商場地下室,再到現在集中在臺大和臺師大附近,很多二手書店都已經跟新書店一樣乾淨整潔、寬敞明亮,還各具特色與專長。
茉莉二手書店臺大店的規模已可媲美一流新書店,裡面還開設了親子互動區,不少近年的暢銷書和漫畫繪本都能買到。估書臺前,不時有讀者帶來自己的閒置書籍。林先生帶了一整旅行箱來,足有上百本。
談到現代人日漸縮減的讀書時間對行業的影響,蔡登山認為,網絡購書對新書店衝擊比較大,但舊書店反而更有生命力,只要能做出特色,自然能吸引到讀者。實體書店因為有獨特的書香氛圍,會成為人們休閒活動的一個中心。
胡思書店店主蔡能寶也認為,閱讀氛圍對實體書店非常重要,不僅是提供一個讓讀者自然安靜下來獲得沉澱的環境。據她介紹,有些想賣書的客人會親自到店裡轉一轉,實際看看店員待書是不是足夠珍惜,才會決定是否把書交過來,就像是女兒出嫁前的考察一樣。
蔡登山說,他的不少朋友來臺北都點名要求先逛舊書店,一逛就是一整天,好的舊書店也是一個城市引以為傲的名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