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發現」臺北二手書店

2021-01-06 新華社

新華社臺北4月22日電(記者賈釗、陳鍵興)臨近世界讀書日的這個周末,臺灣大學附近的胡思書店舉辦了學術講座和紀念詩人洛夫的朗誦會。這家二手書店的入口在背街小巷,招牌也比旁邊的小吃攤低調,卻吸引了不少讀者和名家慕名而來。

文史作家蔡登山是店裡的常客,他覺得逛二手書店「就跟挖寶一樣」,如果看到喜歡的書猶豫了,沒有當機立斷,第二次去,發現已經沒有了,就只能後悔。

二手書店的書大多來自私人出售,很多都只有一本。出於成本考慮,書店也沒有把收來的書做成可檢索的資料庫。讀者來到書架前,剛好看到了就是緣分。

蔡登山說,他更喜歡的是一些非公開發行的自印本,裡面經常能找到珍貴的史料。

即使是普通一些的舊書,也往往會帶來跟讀新書不一樣的驚喜。有的前主人會在書上留下眉批,蔡登山甚至還見過有人在書裡貼上相關內容的剪報。

已經大學畢業4年的莊女士也經常抽空逛舊書店。她這個習慣始於上學時師兄師姐的推薦。

對她來說,二手書的優勢,一是價格比較低,二是能從中看到前輩們留下的筆記,非常實用。用過的書,她除了自己收藏,也會轉給學弟學妹。

來自大陸的汪姓學生在書店裡不一會兒就挑了七本書,其中一本是上世紀80年代初出版的。他認為,臺灣社會對二手書非常「友好」,產業也很成熟,買賣二手書的雙方都能感覺到知識被尊重。

有作品被選入大陸小學語文課本的臺灣兒童文學作家林煥彰也是二手書店的常客,經常「霸佔」胡思書店二層靠窗的座位,把這裡當作自己的書房。他尤其喜歡這家店的英文名WHOSE BOOKS,意為「不知是誰的書」。他認為,每本舊書都有故事,有的可能還是知名學者用過的。

據蔡登山觀察,臺北二手書店幾十年來變化很大,從之前的攤點經營,到商場地下室,再到現在集中在臺大和臺師大附近,很多二手書店都已經跟新書店一樣乾淨整潔、寬敞明亮,還各具特色與專長。

茉莉二手書店臺大店的規模已可媲美一流新書店,裡面還開設了親子互動區,不少近年的暢銷書和漫畫繪本都能買到。估書臺前,不時有讀者帶來自己的閒置書籍。林先生帶了一整旅行箱來,足有上百本。

談到現代人日漸縮減的讀書時間對行業的影響,蔡登山認為,網絡購書對新書店衝擊比較大,但舊書店反而更有生命力,只要能做出特色,自然能吸引到讀者。實體書店因為有獨特的書香氛圍,會成為人們休閒活動的一個中心。

胡思書店店主蔡能寶也認為,閱讀氛圍對實體書店非常重要,不僅是提供一個讓讀者自然安靜下來獲得沉澱的環境。據她介紹,有些想賣書的客人會親自到店裡轉一轉,實際看看店員待書是不是足夠珍惜,才會決定是否把書交過來,就像是女兒出嫁前的考察一樣。

蔡登山說,他的不少朋友來臺北都點名要求先逛舊書店,一逛就是一整天,好的舊書店也是一個城市引以為傲的名片。(完)

相關焦點

  • 「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位於臺北市辛亥路上的一家書店沒有名字,黃色招牌上僅有英文「BOOKS SELF-SERVICE」,意為「書籍自助服務」。大開間的店堂三面都是書架,看上去像收銀臺的小桌上擺著投幣箱,絕大部分時間看不到店員。
  • 夜讀 在臺北無人二手書店
    臺北無人二手書店,門牌上寫著「BOOKS SELF-SERVICE(自助圖書服務)」。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攝2020跨年夜,臺北市大安區辛亥路上的商鋪多已放假歇業,只有一間無人二手書店依舊沒有打烊。這間開張不到一年的無人二手書店沒有名字,黃色的招牌上只寫著「BOOKSSELF-SERVICE」(自助圖書服務)。店主叫吳雅慧,是「舊香居」的第二代經營者。她與父親吳輝康已經在臺北經營了近半個世紀舊書生意,父親創立的「舊香居」曾是華人世界最知名的舊書店之一。「我想知道在沒有店主的書店,書和人是如何互動的。」
  • 特寫:「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新華社臺北5月15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位於臺北市辛亥路上的一家書店沒有名字,黃色招牌上僅有英文「BOOKS SELF-SERVICE」,意為「書籍自助服務」。大開間的店堂三面都是書架,看上去像收銀臺的小桌上擺著投幣箱,絕大部分時間看不到店員。
  • 舊書添新意 揭秘臺北溫羅汀二手書店共生的「法寶」
    【字幕】為什麼喜歡逛二手書店?  【同期】臺北市民 黎人明  二手書都是半價以下甚至是有三分之一的價格。  【同期】臺北市民 黃瀞雅  那它這邊的書況好,然後進書的速度也快。  【同期】臺北市民 林女士   這邊有一種挖寶的感覺,你會覺得不經意地你會挖到寶這樣子。
  • 臺灣寫真:無人二手書店——延續臺北人文之風新嘗試
    中新社臺北9月3日電 題:無人二手書店——延續臺北人文之風新嘗試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邢利宇  當颱風「利奇馬」輕襲臺北、城區商鋪大多關張放假時,位於臺北大安區的一間無人二手書店卻沒有打烊。  街道上暴雨陣陣,店內三三兩兩坐著看書之人,一派悠閒。在二手書店林立的臺北溫羅汀聚落,無人書店的出現頗令讀者新奇。
  • 書店,臺北的文化鄉愁
    如果說,誠品書店讓臺北有了不打烊的溫暖,那麼,臺北的二手書店才是城市最好的心靈治癒。有人情味的臺北,在羅斯福路、新生南路或中山北路的長巷裡,隱匿了大多門臉低調又別有洞天的二手書店。有名的,無名的,洋氣的,樸素的,星羅棋布、個性十足的獨立二手書店儼然臺北的一處風景,讓舊書的舊,有道不盡的棄用之美。
  • 2017臺北國際書展落幕 二手書店首次進駐盼珍藏知識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丁一鳴):2017臺北國際書展2月13日落幕。整個書展頗受歡迎,首次設置的二手書以及古籍善本拍賣更是銷售成績亮眼。  2月8日到13日,第二十五屆臺北國際書展一連六天在臺北世界貿易中心舉行。在世貿一館和三館展廳裡,書香四溢,人流如織。
  • 不止誠品,臺北小眾書店巡禮
    作為16年歷史的書店「誠品」,它已毋庸置疑地成為一處臺北文化地標。如果你初來臺北,一定要去看看敦化南路的誠品總店,24小時不打烊,是每一個讀書人鍾情的理想之谷。如果你不喜歡大眾的書店又想多多感受臺北的書香,下面的這些書店,說不定合你胃口。
  • 漂洋過海來看你——臺北獨立書店之旅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三段308-1號2樓總書記二手書店總書記二手書店宣傳頁總書記二手書店是我最喜歡的獨立書店之一,「總書記」一詞令人過目難忘,但實則無關大陸政治,實乃一詞各表。創始人何新興有如此釋讀,「漢字用法,歷代不同,意思連結,互有差異。
  • 茉莉二手書店——小巷深處藏幽香
    臺海網4月22日訊 據新華網報導,落地窗、木地板、復古小檯燈,油墨香、咖啡香、檜木的香氣……不同於印象中舊書店的侷促、雜亂,走入臺北茉莉二手書店,如果不看書的價格,你會以為來到了又一家「誠品」。「13年前開業時,我們是全臺北第一家有廁所的二手書店,也是少有的專門聘請設計師設計店門的舊書店。」茉莉二手書店總監蔡維元告訴記者。他也是茉莉書店創始人蔡謨利的兒子。
  • 茉莉——臺灣最用心的二手書店
    二手書店多賣一本書,森林就減少一棵砍伐的機會,製紙過程裡的排能增碳,也會少一些。在「茉莉」,每一本書收進來之後,同仁皆「慎重以待」,上架販賣至少三個月後,賣不掉,降價賣;三個月後,還賣不掉,再降價賣;再賣不掉,收起來。年底時配合特賣,「一本一元」,再賣一次。還是賣不掉,那就放在「愛心書櫃」,免費讓人取閱。如此這般,還是無法推銷出去,方才回收,送到紙廠,打造「再生紙」。
  • 去臺北,不能不去的18所書店和兩條書街
    這是一個系列計劃,希望可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全國主要城市的書店索引。嗯哼,今天的內容是臺北的獨立書店,由T貓T整理撰寫。T貓T在去臺北旅行的時候,把目標鎖定在了書店上,6天一共參觀了21家書店,兩條書街和一家圖書館。看完以下圖文,你一定會和我一樣驚嘆臺北書店數量之多,種類之多樣,並悄悄下定臺北書店一遊的願望。
  • 臺北:你愛的那家獨立書店關門了 | 書店新裂變
    在工作人員的推銷下,我加入了會員,多年後,我竟發現自己有意無意地把這個身份視作一種「臺北常駐人口」的象徵。這不是臺北第一條「過氣」的書街了。牯嶺街、重慶南路一帶都曾是繁榮的書市。「這裡的書都是打折賣的。」那位臺北人誇道。原來是價格優勢佔了上風。而論書的品類和數目,這裡能滿足他的要求,甚至可以說能滿足大部分人的閱讀需求。但即使如此,書店街的生意還是一天比一天慘澹。
  • 臺北的書店
    曾任遠流出版公司副總編輯,現任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臺北像個大臉盆,四面環山,淡水河貫穿而過。河左岸是新北市,發展慢些,勉強可類比為浦東;右岸的臺北城伴河而起,由西而東而北而南,不停向外擴展,直到山邊。臺北的書店發展,眾所周知的「書店街」重慶南路,雖說1930年代已算繁華的街廓所在,但除了知名的「新高堂」,書店或恐還不像戰後般密集。
  • 臺北小調|閱讀主義:串聯街區的獨立書店
    走在臺北熱鬧的臺灣大學公館商圈之中,附近就是公館夜市,路上擠滿嬉鬧擾攘的人群。如果一味被刺激熱鬧的色彩牽扯目光,一定無法發現那些隱藏在街頭巷尾的二手書店。它們過於安靜與樸素,更像紮根在街區內的聚居者,而非吆喝人。
  • 臺灣特色二手書店 賣的不只有書
    提起臺灣的書店,你會想到24小時不打烊的連鎖書店還是主題鮮明的獨立書店?但無論是論設計、個性還是情懷,它們可能都比不上遍布臺灣的特色二手書店,因為在這些二手書店裡,你更能有一種找回舊時光的感覺。在這裡,你消費的與其說是書籍,毋寧說是老書背後蘊含的時間的味道。  由於臺灣的紙質書籍相對比較貴,臺灣的二手書交易比較繁榮。
  • 在臺北,除了「誠品」之外,還有哪些特別值得一逛的獨立書店?
    而書店,就像是佇立在這處繁忙機器裡的燈塔,它努力不被時間所侵染,讓人們可以有地方停下來,調整一下呼吸,召回遊離在身外的魂。有人說,書店就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象徵,它可以不用很大,但卻要有自己獨特的氣味。可以藏在街巷裡,或者隱匿在大廈旁,你絕不用擔心無法發現它的蹤跡,因為對於愛書的人,總有一些緣分會將你帶入其中。
  • 臺北獨立書店地圖——這裡不只有誠品
    挾著龐大資源、有良好政商關係的誠品書店儼然已日益獨佔了臺灣的書店文化,特別對於大陸觀光客,去一趟誠品「朝聖」似乎已經是必備行程,尤其是那一間小時營業的總店,感受不夜城除了燈紅酒綠之外,竟也能夠有一盞書店的燈是不熄滅的。
  • 二手的秘密—帶你走近二手書店
    為什麼我們要討論二手書及二手書店?圖片由林檎二手書店提供:林檎書店的常客九十歲的李奶奶書的好壞並不限於新舊,愛讀書的人看到好書會興奮,書的內容是最重要的,新舊並非排除項。如今,書店少,好的書店少,好的二手書店就少之又少了。
  • 傅月庵:臺北的書店
    一上午若嫌收穫還不夠,搭上6路公車,直抵光華商場,4、50攤舊書鋪子讓你逛到飽足,歸家時,只怕又要被碎碎念:「哎呀,怎麼又買了這麼多書啊?!」賣書是一種商業行為,固然沒錯,但假如一切商業化,一如昔時的「雜貨店」進化成「便利商店」之後,美則美耳,方便則方便耳,許多人卻不免也要嚷嚷,似乎某種人情之美也跟著消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