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明心見性?什麼是悟後起修?一提到明心見性,從古至今都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就連見性的場景,歷代祖師都是用偈頌方式留給後輩參悟。當前佛教界之所以不出人才,主要原因在於學教者多實修者少,正所謂通教不通宗,如水灌竹筒,不管法師怎麼講怎麼說就是不通。當然,見性開悟的修行人也不是無師自通,只不過學習教理時容易上手,容易悟懂經文中的甚深法理。
明心見性的定義?
明是指智慧的光明,心是指心地,見是親眼見到,性是指真如自性,合在一起:升起智慧的光明照亮心地,慧眼見到真如自性。明心見性目的是破見惑,滿信心。
怎樣判斷是否開悟?
判斷一名修行者有沒有開悟?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打坐參禪時定住了真疑,把前念和後念斷開了,這個時候慧眼可以見到真如自性的空相。寒山大士的見道詩:「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靜坐無人識,孤月照寒泉,」這首詩前四句就是講慧眼見自性。
第二:見性時巨大的禪定力打開了心脈。南懷瑾大師在講三脈四輪時說到:修禪定的人如果沒有打開心脈,你說你有禪,那只是嘴饞而已。
見性開悟後是否需要找大善知識印證?
如果一個修行者弄不明白自己是否開悟?那只有一個答案,這個修行者沒有真正開悟,頂多見到真疑而已,這個真疑就是真如自性的空相。禪宗開悟的核心並非見性而是打開身體內的關鍵氣脈,也只有打開身體內的關鍵氣脈才可以真正做到悟後起修。
見性開悟是不是很難修?
說難也難,說易也易,關鍵在於修行者有沒有悟到竅門,單純的見性並不困難,禪宗老修行大部分都遇到過真疑,困難的是能不能把真疑長期定住,因此,破本參容易破重關難,這裡的本參指見性,破重關指開悟。大部分修道者的開悟並不是真正開悟,只是見性而已,就是所謂的破本參,少數修道者是本參和重關一起破。
怎樣理解:「開悟之前都是盲修瞎練?」
對於明心見性和開悟不能作為同一個概念理解,明心見性只是單純的見到真如本性,開悟應該分兩層意思理解,第一層是指文字般若的開悟,也可以稱之為理悟。第二層是指觀照般若的開悟,文字般若開悟是理通事不通,觀照般若開悟是事通入不了理,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都開悟是理通事也通,理事一如。
如果沒有開悟之前勤修苦練的因,怎麼可能會有開悟的果呢?因此說開悟前都是盲修瞎練,肯定是沒有道理的。但是,歷代祖師為什麼要這樣講呢?這需要大家去悟懂其中的道理。佛在講《妙法蓮花經》時,說藏教,通教,別教都是方便權宜之法,唯有佛乘是唯一實法,佛這麼說並不是否定前面的三藏,是為了讓大家不要滿足於前面三乘,需要發勇猛心回小向大。歷代祖師講開悟前都是盲修瞎練,也是這種道理,不是否定前期的勤修苦練,是為了告訴大家開悟之後是全新的一種修行模式,跟開悟之前完全不同。
悟後起修,修什麼呢?
破本參後的修行
這類修行者只是單純見性,沒有打開心脈,這個時候,修行者定住的真疑像嬰兒一樣十分脆弱,隨時都有可以一去不復返,需要格外小心保護。有祖師用牽牛來形容這個階段的用功,這個牛指真如自性。這個階段怎樣修呢?最好選擇閉關修,直到打開心脈破重關為止。
破重關後的修行
破重關之後,人的身體發生了巨變,主要有三種變化:
第一:身體內的關鍵氣脈已初步打開。第二:六根開始覺醒
第三:第八識就在心臟裡面,隨著心脈打開,捅破了第八識這個馬蜂窩,第八識所藏的各種影像會不自覺地在眼前晃動,各種業障也會不斷幹擾。高旻寺德林老和尚,雲門寺佛源老和尚,他們開示時會坐在一個木盒裡面。為什麼要這樣啊?
是因為業障幹擾太重,需要持咒抵制幹擾。深圳弘法寺本煥老和尚開示時坐的是椅子,說明本煥老和尚已經破了牢關,處於修梵行地步。什麼是修梵行?修梵行就是修四禪八定。
破牢關修梵行
破重關是牽牛,那麼破牢關就是把牛趕走,甚至連牛繩也不要了。破牢關就是要把心量修大,越大越好。這個階段整個三脈七輪都修通了,整個身體像一個空瓶子一樣,身體空了心量自然大了,心住如來家,立三賢初住菩薩位。破牢關之後就是修清淨梵行。
修清淨梵行
外不著境謂之禪,內心不動謂之定,六根不著六塵就是禪,內心雜念不生就是定,雜念不生也就是無念,因此,修無念就是修梵行,趙州老人說:「貧僧四十年不曾有雜念。」這個無雜念就是無念。
四禪八定
四禪天就是大梵天,修清淨梵行就是修四禪八定。有許多所謂的大師,自我吹噓已經修到了四禪八定了,其實,這些大師連四禪都沒有弄明白,後面無色界四定更加不懂。為什麼呢? 我們講的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這個定就是無念,無念淨行就是梵行,梵行就是四禪。大師們所描述的四禪八定只是剛剛入門的狀態,距離心輕安都差很遠,心輕安是能夠入定生慧的標誌。
無著行
修行有三轉,第一轉,轉惡為善,修善行。第二轉,轉識為智,修觀照般若。第三轉,轉凡為聖,證阿羅漢或者修大菩薩行。無著行就是三賢位行位菩薩行,就是觀自在菩薩行,用古人一句話形容:「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到這一層境界都是不由他教,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