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明心見性,悟後起修

2020-12-18 直心入道

什麼是明心見性?什麼是悟後起修?一提到明心見性,從古至今都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就連見性的場景,歷代祖師都是用偈頌方式留給後輩參悟。當前佛教界之所以不出人才,主要原因在於學教者多實修者少,正所謂通教不通宗,如水灌竹筒,不管法師怎麼講怎麼說就是不通。當然,見性開悟的修行人也不是無師自通,只不過學習教理時容易上手,容易悟懂經文中的甚深法理。

明心見性的定義?

明是指智慧的光明,心是指心地,見是親眼見到,性是指真如自性,合在一起:升起智慧的光明照亮心地,慧眼見到真如自性。明心見性目的是破見惑,滿信心。

怎樣判斷是否開悟?

判斷一名修行者有沒有開悟?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打坐參禪時定住了真疑,把前念和後念斷開了,這個時候慧眼可以見到真如自性的空相。寒山大士的見道詩:「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靜坐無人識,孤月照寒泉,」這首詩前四句就是講慧眼見自性。

第二:見性時巨大的禪定力打開了心脈。南懷瑾大師在講三脈四輪時說到:修禪定的人如果沒有打開心脈,你說你有禪,那只是嘴饞而已。

見性開悟後是否需要找大善知識印證?

如果一個修行者弄不明白自己是否開悟?那只有一個答案,這個修行者沒有真正開悟,頂多見到真疑而已,這個真疑就是真如自性的空相。禪宗開悟的核心並非見性而是打開身體內的關鍵氣脈,也只有打開身體內的關鍵氣脈才可以真正做到悟後起修。

見性開悟是不是很難修?

說難也難,說易也易,關鍵在於修行者有沒有悟到竅門,單純的見性並不困難,禪宗老修行大部分都遇到過真疑,困難的是能不能把真疑長期定住,因此,破本參容易破重關難,這裡的本參指見性,破重關指開悟。大部分修道者的開悟並不是真正開悟,只是見性而已,就是所謂的破本參,少數修道者是本參和重關一起破。

怎樣理解:「開悟之前都是盲修瞎練?」

對於明心見性和開悟不能作為同一個概念理解,明心見性只是單純的見到真如本性,開悟應該分兩層意思理解,第一層是指文字般若的開悟,也可以稱之為理悟。第二層是指觀照般若的開悟,文字般若開悟是理通事不通,觀照般若開悟是事通入不了理,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都開悟是理通事也通,理事一如。

如果沒有開悟之前勤修苦練的因,怎麼可能會有開悟的果呢?因此說開悟前都是盲修瞎練,肯定是沒有道理的。但是,歷代祖師為什麼要這樣講呢?這需要大家去悟懂其中的道理。佛在講《妙法蓮花經》時,說藏教,通教,別教都是方便權宜之法,唯有佛乘是唯一實法,佛這麼說並不是否定前面的三藏,是為了讓大家不要滿足於前面三乘,需要發勇猛心回小向大。歷代祖師講開悟前都是盲修瞎練,也是這種道理,不是否定前期的勤修苦練,是為了告訴大家開悟之後是全新的一種修行模式,跟開悟之前完全不同。

悟後起修,修什麼呢?

破本參後的修行

這類修行者只是單純見性,沒有打開心脈,這個時候,修行者定住的真疑像嬰兒一樣十分脆弱,隨時都有可以一去不復返,需要格外小心保護。有祖師用牽牛來形容這個階段的用功,這個牛指真如自性。這個階段怎樣修呢?最好選擇閉關修,直到打開心脈破重關為止。

破重關後的修行

破重關之後,人的身體發生了巨變,主要有三種變化:

第一:身體內的關鍵氣脈已初步打開。第二:六根開始覺醒

第三:第八識就在心臟裡面,隨著心脈打開,捅破了第八識這個馬蜂窩,第八識所藏的各種影像會不自覺地在眼前晃動,各種業障也會不斷幹擾。高旻寺德林老和尚,雲門寺佛源老和尚,他們開示時會坐在一個木盒裡面。為什麼要這樣啊?

是因為業障幹擾太重,需要持咒抵制幹擾。深圳弘法寺本煥老和尚開示時坐的是椅子,說明本煥老和尚已經破了牢關,處於修梵行地步。什麼是修梵行?修梵行就是修四禪八定。

破牢關修梵行

破重關是牽牛,那麼破牢關就是把牛趕走,甚至連牛繩也不要了。破牢關就是要把心量修大,越大越好。這個階段整個三脈七輪都修通了,整個身體像一個空瓶子一樣,身體空了心量自然大了,心住如來家,立三賢初住菩薩位。破牢關之後就是修清淨梵行。

修清淨梵行

外不著境謂之禪,內心不動謂之定,六根不著六塵就是禪,內心雜念不生就是定,雜念不生也就是無念,因此,修無念就是修梵行,趙州老人說:「貧僧四十年不曾有雜念。」這個無雜念就是無念。

四禪八定

四禪天就是大梵天,修清淨梵行就是修四禪八定。有許多所謂的大師,自我吹噓已經修到了四禪八定了,其實,這些大師連四禪都沒有弄明白,後面無色界四定更加不懂。為什麼呢? 我們講的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這個定就是無念,無念淨行就是梵行,梵行就是四禪。大師們所描述的四禪八定只是剛剛入門的狀態,距離心輕安都差很遠,心輕安是能夠入定生慧的標誌。

無著行

修行有三轉,第一轉,轉惡為善,修善行。第二轉,轉識為智,修觀照般若。第三轉,轉凡為聖,證阿羅漢或者修大菩薩行。無著行就是三賢位行位菩薩行,就是觀自在菩薩行,用古人一句話形容:「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到這一層境界都是不由他教,冷暖自知。

相關焦點

  • 明心見性與悟後起修
    到信了自己跟耶穌啊、釋迦牟尼啊、老子啊、孔子啊這些人都是平等的,自己努力修持也可以達到這種境界的時候,就是明心見性了。因為道體空性不假修持,原本具足,你明白這個道理,直接如此修持也是可以的。也算是悟後起修的,因為你把握住了主體。
  • 略論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意義
    在未討論明心見性的內容與如何明心見性之前,首先讓我們來把心性的輪廓勾勒一下,以便易於著手分析討論明心見性的意義。  那麼心是什麼? 性又是何物呢? 原來所謂心者,並不是我們胸膛裡的肉團心,而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佛經稱為六塵緣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簡稱曰集起為心。
  • 學佛者需知:什麼是明心見性?如何明心見性?
    在禪宗,經常講明心見性,很多經書中也經常提到,明心見性,那到底什麼才是明心見性呢?很多修行者,歷經一生歲月,不惜生命,跋山涉水參訪名師,只為可以明心見性,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明心見性是所有修行者,追求的目標,也是印證我們,是否悟了佛道的標準。
  • 佛告訴我們,修行者如何做到「明心見性」,修行的原則是什麼?
    佛在多部經書中告訴我們,修行的原則是什麼,如何做到「明心見性」都有詳細記載作為有著濃厚的中國佛家文化,經書就是我們學佛修行者所學所悟的根本教典。那麼對於學佛修行者來說,我們修行的原則是什麼呢?佛教文化,就經、律、論三藏就足以讓我們用一生去學習,還謂之不足。
  • 明心見性之意義
    在未討論明心見性的內容與如何明心見性之前,首先讓我們來把心性的輪廓勾勒一下,以便易於著手分析討論明心見性的意義。那麼心是什麼?性又是何物呢?原來所謂心者,並不是我們胸膛裡的肉團心,而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佛經稱為六塵緣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簡稱曰集起為心。
  • 明心見性訣竅 1-3
    明心見性是整個修行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它是指,你如何找到修行的核心,知道什麼是實修,並知道如何具體操作去修,是禪宗裡對「唯一重點」的一種稱呼,無論你是否懂得明心見性的意思,這都是一個很重要的詞語在西藏,禪師會被稱為「金剛上師」,明心見性會被稱為「徹卻、脫噶」,禪宗則被稱為大圓滿或者大手印,有時也被稱為中觀,在南傳的原始佛教裡,被稱為觀照或者毗婆舍那,唯識論則稱為大圓鏡智……其名稱繁多,但僅僅如此。
  • 只要明心見性 瞬間即到西方極樂世界
    本文是領悟壇經,原創系列文章,供所有佛法實修者參考。未經許可,請勿引用和胡亂改寫。在壇經第三品中,韋刺史又問慧能大師:我經常聽到一些學佛的僧俗,不斷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請問大和尚,長年這樣念阿彌陀佛,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嗎?
  • 月悟法師:關於藏密雙修法的看法
    問:現在藏密的一些盲從粉拼命否認藏密比丘僧有雙修法。悟法師您在我心目中就是講真話的大德,您怎麼看?比丘僧可以雙修,這不是外道是什麼?           答:法尊法師翻譯的藏密格魯巴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密宗道次第廣論》確實有「勝出家身無餘遮緣可實灌頂」【注釋1】的記載,實灌頂就是允許僧人實際操作雙修法。
  • 修性無有過佛教,修命無有過道家
    明心見性為禪宗及道教北宗丹法修煉之第一要務, 主張先性後命, 均有漸、頓二乘之分, 道教北宗王重陽祖師訓為七分性三分命, 呂洞賓言: 修命不修性, 壽同天地一愚夫。道教南宗主張先命後性, 張紫陽祖師亦同垂訓: 學道之人不通性理, 獨修金丹, 如此即性命之道未修, 則運心不普, 物我難齊, 又焉能究竟圓通, 迥超三界。
  • 六祖慧能大師曰:開示悟入「覺」之知見,才是修行的正道!
    即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六祖慧能大師這裡直接將「佛」釋義為「覺」,那麼「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更為明了的成為了「開示悟入覺之知見」了。禪宗的修行惟以「覺悟」為根本。開悟也好,明心見性也好,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究竟的,根本的,於佛無二無別的「覺悟」!這個「覺悟」無有定法!我們怎麼覺悟也可以。
  •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但是為什麼有的人出生後,對於過去的事卻完全忘記了呢﹖那是由於每個人過去的因不一樣;假使人人都能夠具足定、慧,就一定能夠知道過去的事情。  故知修行是生生世世的事情,只要髮長遠心,修習定慧,斷除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等煩惱惑業,定能超凡入聖,成就菩提道業。
  • 先把身體修好,再明心見性,這就是性命雙修!
    葛洪醫藥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後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藥方》十卷,《黑髮酒方》一卷等。他感到醫藥的方書卷帙煩重,加以選輯整理,編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將方便經驗方編撰為《肘後要急方》,用以救急,便於攜帶,可以懸於肘後,故又名《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它包括傳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兒科及獸醫等各方面。對各種病的起源、病狀、治療方法都有所敘述。
  • 佛教「神通」是怎麼回事?修禪定真能修出「神通」嗎?|佛典讀解
    禪定修持是佛教徒的重要日常功課,這個功課達到一定境界後就可以幫助修習者「明心見性」。那麼,除了「明心見性」外,禪定修持還有什麼作用?或者說,「明心見性」之餘,禪定修習還能為修習者帶來什麼結果?「神通」大約是佛典記載的禪定修持的最神秘、最不可思議的結果了。
  • 佛教:《金剛經》中的四句話,悟透受用一生!
    此經蘊含宏大,教化世人如何消業、修福、開慧,有四句經文,悟透受用一生!其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百卷的《大般若經》濃縮成了一部五千餘字的《金剛經》,由此可見,此經在般若部經典中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從慧能祖師開始,禪宗便以《金剛經》印心,作為驗證參學者所悟真假的法寶。
  • 佛教的六度是指什麼?佛弟子為什麼一定要修六度?
    我們經常在佛教書籍中看到菩薩修「六度萬行」,方能成正覺。這個「六度」在佛教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關乎整個修行的成敗。「六度萬行」,就是指無量修持法門,皆可納於「六度」的修行之中。「度」的梵語是「波羅蜜多」,翻譯為中文是「到彼岸」的意思。因此,「六度」的含義,即是「六個到彼岸的修持方法」。
  • 古德雲:拈一根草,即丈六金身,即是悟後的註腳,切不可作奇特玄妙想
    文字 ▏來自元音老人《略論明心見性》圖片 ▏來自網絡古德云:拈一根草,即丈六金身,即是悟後的註腳,切不可作奇特玄妙想綜上所述,我人於不思善、不思惡——前念已斷,後念未起時,雖空寂無念,而非如木石,驀然回首,薦取此了了靈知即本來面目;既無有亂,亦無有定,隨緣應用,毫無粘滯,即為明心見性。
  • 聽印光大師談「禪」者與「淨土」者,各有其妙都可開悟、明心見性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者與「淨土」者,各有其妙,都可以開悟,明心見性【印光大師開示】「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禪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教理則恆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己也。二者文雖相似,實大不同。須細參詳,不可籠統。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
  • 「佛系青年」,你們知道什麼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嗎?
    後人據此又演化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道理。想要成佛,就必須要「明心見性」,怎麼才能「明心見性」呢?天台山隱居了一位有智慧的禪師,曾經在華嚴院擔任主持講過這個問題。他的弟子僧眾前來問他:「禪師,見性成佛,這句話的意思從哪裡來的呢?」禪師回答:一個人的清淨之性,本來就是非常清澈的。
  • 如何理解藏傳佛教的男女雙修?
    藏傳佛教造像和藏區寺院的壁畫裡,時常能看到一些令人迷惑的形象,就是世人所稱之「雙修」:男相主尊擁抱一女性形象,雙唇相接,私處若有交合。對此形象,人們有了解其含義和不了解的。對於了解的,這裡就不討論了。不了解的,又有三種態度:一、無所謂,或者將之作為中立的獵奇。博物館裡見到此形象大喊「快來看,歡喜佛!」的,大多是這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