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者需知:什麼是明心見性?如何明心見性?

2021-01-09 聖度文化

在禪宗,經常講明心見性,很多經書中也經常提到,明心見性,那到底什麼才是明心見性呢?

很多修行者,歷經一生歲月,不惜生命,跋山涉水參訪名師,只為可以明心見性,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明心見性是所有修行者,追求的目標,也是印證我們,是否悟了佛道的標準。

所以說,學佛者一定要知道,什麼是明心見性才行,更要知道,該如何才能明心見性?

明,就是明白的意思,而心在佛教中,有多所指,這裡不多說,在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也說過,自己有很多心,不知你要看那顆心?所謂明心,就是要明白自己的各種心。

明心還要見性。見性才最關鍵,所謂性,就是不變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本來具足的性質,本質,不會受到外界的影響而發生改變,也就是說,這個性,就是散布在宇宙中,那個真實的本體,也就是一切萬有的根。

我們所看到的想像,所想到的,皆是外在的相,什麼是相?與性相對,變化不實的,會生會滅的,就是相,我們之所以不能見性,就是因為太執著於相,所以佛經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由此可以知道,佛其實就是離一切相,覺悟的人,而我們要想成佛悟道,也要向佛學習,如果我們可以離一切相,見到本來清淨的自性,我們也就與佛,沒有了差別。

佛教所說的性,還有佛性,法身,如來,自性清淨性,覺性這些詞語可以表達,所以金剛經才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裡的如來,也可以理解自性的意思。

簡單點說,自性,就是自己本來清淨的樣子,那個最本質的事物,不會因為外在而發生改變的事物。也只有見到他,才算悟了道。

佛教認為,一切會變化的,都是空的,因為只要變化,就無法把握,只要有生,就會有滅,根據我們中國文化,陰陽相對的道理,也可以得出,有變化,自然有對應的不變,這個不變,或許就是無極,可以生出太極,生出兩儀四象的東西。

在六祖壇經中,也提到過,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所以無極與自性,雖名字不同,但所表達的意思,卻是相近的。

了解了自性,明心見性,也就很好理解了。其實就是要我們清清楚楚的知道和明白,自己當下的起心動念,以及種種思想的變化過程,只有明悟自心,才能徹底見到我們的本性,也就是佛性,才能因此悟道。

而要見性的過程,也就是學佛的過程,自古以來,所有高僧大德通過,苦行、誦經念佛、參禪打坐,以及六度的方法,都是為了讓我們,可以最終見到自己本來的樣子。

我們要想見性,只有不斷地修正自己,才有機會離一切相,不再妄想執著,最終見到本性。

學佛還要清楚,本性是不可見的,不可求的,佛說的種種見性法門,都只是給我們使用的工具而已,我們不可以執著工具,因為只要你用一顆,想要見性的心去學佛,最終一定無法見性悟道,因為三心了不可得。很多人都是以有所求之心,求無所得之事,才無法悟道。

所以學佛一定要抱著一顆,平常心,隨緣心,無所求之心,因緣會足時,你才有機會,頓悟見性。

以上分析,個人理解,僅供參考,若要深入了解,還需要我們自己去多讀佛經,多去學習才行。大家覺得什麼是明心見性?歡迎留言討論,閱讀更多內容,歡迎關注作者聖度文化。感恩。

相關焦點

  • 佛告訴我們,修行者如何做到「明心見性」,修行的原則是什麼?
    佛在多部經書中告訴我們,修行的原則是什麼,如何做到「明心見性」都有詳細記載作為有著濃厚的中國佛家文化,經書就是我們學佛修行者所學所悟的根本教典。那麼對於學佛修行者來說,我們修行的原則是什麼呢?佛教文化,就經、律、論三藏就足以讓我們用一生去學習,還謂之不足。
  • 略論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意義
    現在我們只能擇其精要者約略言之。  在未討論明心見性的內容與如何明心見性之前,首先讓我們來把心性的輪廓勾勒一下,以便易於著手分析討論明心見性的意義。  那麼心是什麼? 性又是何物呢? 原來所謂心者,並不是我們胸膛裡的肉團心,而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佛經稱為六塵緣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簡稱曰集起為心。
  • 明心見性之意義
    現在我們只能擇其精要者約略言之。在未討論明心見性的內容與如何明心見性之前,首先讓我們來把心性的輪廓勾勒一下,以便易於著手分析討論明心見性的意義。那麼心是什麼?性又是何物呢?原來所謂心者,並不是我們胸膛裡的肉團心,而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佛經稱為六塵緣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簡稱曰集起為心。
  • 當學佛達到明心見性時,會有這三種身心感受,相貌也會變美
    佛教三藏十二部,號稱擁有「八萬四千法門」,這些法門建立起來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更好地讓人「明心見性」。佛陀開悟後,不辭辛勞地傳法七七四十九年,目的就是一個,使人明心見性,徹底解脫煩惱。佛教認為,明心見性,就是開悟見佛性,沒有見到佛性,那你的修行就是還沒有成就。當學佛修行的人,經過自我錘鍊,將心靈中的雜質清除乾淨後,修行者的靈魂就會純潔、輕靈,他就能明心見性、覺悟人生,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個時候的修行人,內心將充滿慈悲與智慧,與他們生活的世界融為一體,將過去、現在、未來打成一片。
  • 明心見性訣竅 1-3
    明心見性是整個修行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它是指,你如何找到修行的核心,知道什麼是實修,並知道如何具體操作去修,是禪宗裡對「唯一重點」的一種稱呼,無論你是否懂得明心見性的意思,這都是一個很重要的詞語一瞬間,大腦停止,一個空白而又明了的瞬間出現,這樣就發生了一種叫明心見性的現象。一個禪師,他可以強行把你帶入到明心見性之中,這種指見從來不拘一格,也沒有規則可尋,完全按照當時的情境而決定。禪師就是那個善於指見月亮(你的自性)的人。在迷茫不知道如何修行的時候,你要尋找這樣一個禪師做你的嚮導。
  •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六)  法、報、化三身,若以太陽為例:  陽光屬於法身;  太陽的本體,就是報身;  陽光照射萬物所產生的影子,就是化身。  眾生的「報身」是什麼意思?要真心現前,則什麼都不能執著;如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念心不執著過去、現在、未來,當下這念心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即金剛經所說的「無住心」;契悟了這念心,時時刻刻都在定慧上,這才是自己的本自真心。
  • 只要明心見性 瞬間即到西方極樂世界
    本文是領悟壇經,原創系列文章,供所有佛法實修者參考。未經許可,請勿引用和胡亂改寫。在壇經第三品中,韋刺史又問慧能大師:我經常聽到一些學佛的僧俗,不斷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請問大和尚,長年這樣念阿彌陀佛,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嗎?
  • 明心見性與悟後起修
    現在的修行,明心見性的說法很流行,誰開悟了沒有,開悟了怎麼怎麼的,沒開悟怎麼怎麼的。大家心裡總是有這麼一個叫明心見性的東西,有這麼一個叫開悟的東西,卻又不清楚這個東西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然而又到處去找這個東西,好像是找不到這個東西就不能修行了似的,功課做起來一點也不得力,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今天就把這個東西給大家講講。
  • 聽印光大師談「禪」者與「淨土」者,各有其妙都可開悟、明心見性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者與「淨土」者,各有其妙,都可以開悟,明心見性【印光大師開示】「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離念靈知者,了無念慮,而洞悉前境也)。「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禪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
  • 佛教:明心見性,悟後起修
    什麼是明心見性?什麼是悟後起修?一提到明心見性,從古至今都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就連見性的場景,歷代祖師都是用偈頌方式留給後輩參悟。當前佛教界之所以不出人才,主要原因在於學教者多實修者少,正所謂通教不通宗,如水灌竹筒,不管法師怎麼講怎麼說就是不通。當然,見性開悟的修行人也不是無師自通,只不過學習教理時容易上手,容易悟懂經文中的甚深法理。
  • (一)明心見性者,明心虛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見真性也.
    如欲斷其流者,先須識知源之所在,而後方可塞其源、斷其流,逍遙於生死之外。那麼芸芸眾生在六道內頭出頭沒地輪迴不已,究竟何由而起呢?釋迦佛用兩句簡約的話告訴我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分析起來,乃是說,一切眾生本具如來藏性,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無相靈敏之萬能體;它不屬於迷悟,體覺凡聖。只以終生不覺,無有經驗,不知妙體本明,而生一念認明,以本有之妙覺智光,幻為妄明所明。
  • 「佛系青年」,你們知道什麼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嗎?
    後人據此又演化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道理。想要成佛,就必須要「明心見性」,怎麼才能「明心見性」呢?天台山隱居了一位有智慧的禪師,曾經在華嚴院擔任主持講過這個問題。他的弟子僧眾前來問他:「禪師,見性成佛,這句話的意思從哪裡來的呢?」禪師回答:一個人的清淨之性,本來就是非常清澈的。
  • 先把身體修好,再明心見性,這就是性命雙修!
    ——《我說參同契》 道家要學神仙長生不老的修法,如果不懂明心見性,是無法談修神仙長生不老的。明心見性是心靈的。如果我們說人們修長生不老之道是個圓,明心見性是屬於一個圓的一半,身體方面是長生不老的另一半。兩半合起來才能成功一個圓、才完整。所以道家稱做性命雙修,就是根據《易經》來的。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何明心見性,知人知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的一句話。這八個字中藏著人生的大智慧。知人者智。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知人是一種聰明,是看清看透別人。俗話說: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這說明知人的難度。
  • 明心見性是什麼意思,真正的我是什麼東西
    明心見性,是什麼意思?就是看見自己的「真心」,看到自己的本性。這個過程很困難,也很漫長。看到自己的真心會是啥樣的呢?真心靜靜的在那裡,明亮純淨,裡面啥也沒有。人性的貪念欲望、嗔恨、痴迷執著,這些東西不是你的真心,是你真心生長出來的東西。要找到真心就要把些雜質去除掉。
  • 淨空法師:在佛法裡如果不是明心見性,不可以說這句話
    我學佛,我二十六歲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看破,了解事實真相,真相了解之後,就得放下,為什麼?真相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真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真相;「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真相。佛經上講真相的經句子太多了,你搞清楚之後就得放下,假的,不是真的。  一句佛號能明心見性。
  • 你把佛信得那麼苦,不是明心見性,而是走火入魔
    我當她不存在,她卻放不下我,但凡能提及我的場合,不遺餘力宣揚我如何不好。有了分歧和矛盾,自己正確,別人錯誤。當年我有理有據駁回她,她搬出最後的殺手鐧——她信佛,她心正,她不會冤枉人。她把佛祖當成自己撒潑的擋箭牌,而且愈演愈烈,如今一個兩個三個……逐步成了她口中的罪人,順帶詛咒一番。
  • 學佛之後家庭會越來越和諧,是真的嗎?
    學佛之後家庭會越來越和諧,是真的嗎?這樣的問題其實很寬泛。學佛有學得好和學得不好的。其實這也不是學佛不學佛的問題,沒有學佛修行的人,他可能也會很好的處理家庭、事業之間的人際關係,原因是什麼呢?主要是他有善的業緣感召所得,其次是他有好的習性相續。這些好的習慣,可能是他累生已具,也可能是今生培養。另一種情況就是我們常見到的,普通人沒有善的業緣,也沒有好的脾性,感召而來的怨憎相會。
  • 學佛修行必備六個先決條件
    可見學佛首先是從做人開始,做一個真正學佛的人,需要從哪些方面去努力呢?《無量壽經》告訴我們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有了這些基礎,才算得上是一個真正開始學佛的人。但是,我們還沒有開始修行之前,必需對什麼是修行?需要什麼心態?修行的宗旨又是什麼?
  • 明心見性與性光的修煉之法
    明心見性與性光修煉都是修煉到高級階段的現象,是進入高級階段的標誌,也是人體修煉的階段果位。在靜修入定時,修煉進入虛空狀態,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但又似乎身體在氣中包裹著,忽然,全身光明透亮,眼前現出光體,這,就是明心見性,也叫見到了本來明目,見到了真我,見到了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