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心見性者,明心虛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見真性也.

2021-02-08 元音精舍

       我人慾了脫生死,先須知道生死之由來。如欲斷其流者,先須識知源之所在,而後方可塞其源、斷其流,逍遙於生死之外。那麼芸芸眾生在六道內頭出頭沒地輪迴不已,究竟何由而起呢?釋迦佛用兩句簡約的話告訴我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分析起來,乃是說,一切眾生本具如來藏性,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無相靈敏之萬能體;它不屬於迷悟,體覺凡聖。只以終生不覺,無有經驗,不知妙體本明,而生一念認明,以本有之妙覺智光,幻為妄明所明。將原為一體之覺明——覺即明,明即覺,非有二致,分為覺明相對——覺外有明,覺為明所明,明為覺所覺,而成能所雙立。即《楞嚴經》所謂「性覺必明,妄為明覺」也。由此無明故(此明覺即吾人通常所說的無明),迷本圓明,將本有無相之真如,轉為阿賴耶識(如正常人吃醉了老酒相似)。於是靈明真空變為頑空,復於頑空中,無明妄動,凝結成四大妄色(如來藏性本具之性能地、水、火、風四大種因,因妄動而顯相,世界即此四大所凝成)。此即《楞嚴經》所謂「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也。由有四大妄色,則本有之智光轉為妄見,復以彼妄色為所見之境。妄見既久,更摶取少分四大為我,於是妄見託彼四大以為我身——即無明裹定八識潛入身根,四大本是無知,因妄見執受而有知。真心無量,今被無明封固,潛入四大以為心。即所謂色雜妄想,想相為身,是為五蘊之眾生。亦《楞嚴經》所說「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也。

       由此可見,身心世界之所妄起,實系一念認明(即無明)之過咎。眾生既迷失本性,而認物為己,於是追逐物境,迷著不舍,造業受報,輪迴不息!經云:「心生則種種法生,法生則種種心生。」種子起現行,現行復燻種子,由因成果,果復感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周而復始,循環不已。因是眾生從無生死中,枉受生死輪迴之苦,不得停息!

       所以說,我人的心是虛幻不實的。它只是六塵落謝的影子,而六塵(即世界萬物)又由無明妄結而幻現,本無可得。佛經所謂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那麼,由它生起的妄心,更是虛幻中之虛幻了。現代的哲學家們也說「心」是客觀物質的反映,但他們只說心由物產生,沒有道出物何由而產生,不及佛經說的全面。佛說:「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自物,因心故物。」這就將心物互為因果而虛幻生起的道理,說的一清二楚了。

        心物既俱虛幻而不可得,我人一旦夢醒了得身心世界本空,這就是明心。於本空處,非如木石不知不覺,而是虛明了了,雖了了虛名而寂然不動,一念不生,這是什麼?這奇偉而又平淡的景象,非吾人不生不滅,亙古長存之真如自體,又是何物!當此自體豁然顯露時一把擒來,即謂之親證本來面目,亦謂之見性。

       所謂見性,並不是用眼睛看見什麼東西,而是心地法眼親切深徹的體會與神領。經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故明心見性,乃於打破妄知妄見,狂心息處,身心消殞時,徹見真性也。

       如二祖神光大師,見初祖達摩曰:「學人心不安,乞師安心。」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師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祖乃順水推舟曰:「與汝安心竟!」師於言下大悟。此即於覓心了不可得處(前念斷,後念未起時)而徹見這不落斷滅(當時念雖斷,但非如木石無知)了了靈知的性。這則公案的妙處,即在心是集起虛妄的,並無真實來處,一經追問,即便化為烏有。但念雖息空而能(即性)不滅,會者即於此際,猛著精彩,回光薦取,即為見性。關於能量不滅,現代科學家都承認。而能量最大者,莫過於性能。因性無形無相,至大至堅,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能催一切,一切不能催它,故無法衡量,無可比度。投生六道,受罪享福的是它,了生脫死,逍遙化外的也是它,所以要了脫生死,必須明心見性也。

 

                      ——摘自《略論明心見性》元音老人(著)

              (注: 敬請關注下期第二分節,南無阿彌陀佛)

  德播寰宇 

微         信:13284622811

聯 系 電 話:15945463399

法物結緣    佛法探討    共修交流

   

相關焦點

  • 略論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意義
    現在我們只能擇其精要者約略言之。  在未討論明心見性的內容與如何明心見性之前,首先讓我們來把心性的輪廓勾勒一下,以便易於著手分析討論明心見性的意義。  那麼心是什麼? 性又是何物呢? 原來所謂心者,並不是我們胸膛裡的肉團心,而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佛經稱為六塵緣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簡稱曰集起為心。
  • 明心見性之意義
    現在我們只能擇其精要者約略言之。在未討論明心見性的內容與如何明心見性之前,首先讓我們來把心性的輪廓勾勒一下,以便易於著手分析討論明心見性的意義。那麼心是什麼?性又是何物呢?原來所謂心者,並不是我們胸膛裡的肉團心,而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佛經稱為六塵緣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簡稱曰集起為心。
  • 學佛者需知:什麼是明心見性?如何明心見性?
    在禪宗,經常講明心見性,很多經書中也經常提到,明心見性,那到底什麼才是明心見性呢?很多修行者,歷經一生歲月,不惜生命,跋山涉水參訪名師,只為可以明心見性,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明心見性是所有修行者,追求的目標,也是印證我們,是否悟了佛道的標準。
  • 聽印光大師談「禪」者與「淨土」者,各有其妙都可開悟、明心見性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者與「淨土」者,各有其妙,都可以開悟,明心見性【印光大師開示】「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離念靈知者,了無念慮,而洞悉前境也)。「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禪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
  • 佛告訴我們,修行者如何做到「明心見性」,修行的原則是什麼?
    六祖大師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明心見性」的中心來展開,以「佛向心中覓,不向身外求」的觀點,給佛教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在《六祖壇經》懺悔品中六祖大師有這樣說道:「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這句經句,在淨慧法師開示《六祖壇經》中曾說道:「『此事』就是指生死解脫大事,或者說是指明心見性這件大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明心見性,就必須從淨心開始。」
  • 明心見性訣竅 1-3
    對沒有明心見性的人,明心見性這個詞語代表一種「竅門」,通過這個門,凡夫和聖人被區分開,愚痴和智慧被區分開,一瞬間,猶如夜空下忽然抬起頭,看見有一輪皎潔的明月,明心見性就是一瞬間看見自己的本性。偶爾通過看書,你也可能會闖入明心見性的境界,這就是佛陀曾經說,會化身為文字的意思。
  • 明心見性絲毫瞞頇不得!若執迷不悟,無非自欺欺人
    真信不假,誠信不虛,深信不疑,智信不迷。我們不但要信,大須自信。發菩提心大願,我願我行。清淨身語意,息滅貪嗔痴。信修解證,信修破成,發明心地,即世了脫成就!「三世一切佛,不離世間覺。」我們在世間修行,要珍惜每一個機緣,要把握每一個當下,要藉助每一個人事……歷境練心,體悟大道,圓滿功德,證無上正等覺!「善知識者,則是如來。」
  • 佛教:明心見性,悟後起修
    什麼是明心見性?什麼是悟後起修?一提到明心見性,從古至今都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就連見性的場景,歷代祖師都是用偈頌方式留給後輩參悟。當前佛教界之所以不出人才,主要原因在於學教者多實修者少,正所謂通教不通宗,如水灌竹筒,不管法師怎麼講怎麼說就是不通。當然,見性開悟的修行人也不是無師自通,只不過學習教理時容易上手,容易悟懂經文中的甚深法理。
  •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二)  這一念心由於過去生迷失的程度不同,  所以這一輩子出生之後,  每個人的智慧和色身也都不一樣。  眾生有千千萬萬的煩惱,這些煩惱歸納起來約有三種:第一、見惑和思惑;第二、塵沙惑;第三、無明惑。惑就是煩惱。因為有這種種煩惱惑業,故令眾生生死輪迴、不得安樂。
  • 明心見性與悟後起修
    現在的修行,明心見性的說法很流行,誰開悟了沒有,開悟了怎麼怎麼的,沒開悟怎麼怎麼的。大家心裡總是有這麼一個叫明心見性的東西,有這麼一個叫開悟的東西,卻又不清楚這個東西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然而又到處去找這個東西,好像是找不到這個東西就不能修行了似的,功課做起來一點也不得力,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今天就把這個東西給大家講講。
  • 只要明心見性 瞬間即到西方極樂世界
    在佛說阿彌陀經中,佛陀說,一個人,想要去到沒有痛苦,只有快樂的西方極樂世界,只需要發下一個大願,然後堅持念阿彌陀佛的佛號。不管是念一天,念二天,念三天,念四天,念五天,念六天,還是念七天。只要念到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聖眾,就會前來接引。只要心不顛倒,就會立即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何明心見性,知人知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的一句話。這八個字中藏著人生的大智慧。知人者智。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知人是一種聰明,是看清看透別人。俗話說: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這說明知人的難度。
  • 踵息之法
    ,又好象騰雲駕霧,其目的要求做到虛無,搖搖欲墜的光景,即進入了靜的境界,限制了思想不開小差,同時正因為把整個身體的重心平均分置與兩足足根,做到了呼吸直貫臍下的腹式呼吸,也即是古人說的真人呼吸入踵的一種腹式呼吸。
  • 明心見性與性光的秘密(首次公開道家密傳的修煉之法)
    什麼是明心見性?什麼是性光?明心見性與性光修煉都是修煉到高級階段的現象,是進入高級階段的標誌,也是人體修煉的階段果位。在靜修入定時,修煉進入虛空狀態,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但又似乎身體在氣中包裹著,忽然,全身光明透亮,眼前現出光體,這,就是明心見性,也叫見到了本來明目,見到了真我,見到了本性。
  • 明心見性與性光的修煉之法
    明心見性與性光修煉都是修煉到高級階段的現象,是進入高級階段的標誌,也是人體修煉的階段果位。在靜修入定時,修煉進入虛空狀態,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但又似乎身體在氣中包裹著,忽然,全身光明透亮,眼前現出光體,這,就是明心見性,也叫見到了本來明目,見到了真我,見到了本性。
  • 「佛系青年」,你們知道什麼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嗎?
    後人據此又演化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道理。想要成佛,就必須要「明心見性」,怎麼才能「明心見性」呢?天台山隱居了一位有智慧的禪師,曾經在華嚴院擔任主持講過這個問題。他的弟子僧眾前來問他:「禪師,見性成佛,這句話的意思從哪裡來的呢?」禪師回答:一個人的清淨之性,本來就是非常清澈的。
  • 心息相依,大定真空
    姿勢:心息相依,重在神氣合一之妙,神氣於卦象為離、坎。是人身的奼女嬰兒,嬰奼配合,捐戀於中央戊己之宮,戊己即中黃土釜。坐字上二人字下一土字,心息依虛,即二人坐一土之妙。二人者,即一神一氣也,土即虛空之土釜也。所以真正坐功,在於神氣是否真正的在中央土釜中結合了,不在坐的姿勢上過分講究。
  • 先把身體修好,再明心見性,這就是性命雙修!
    陶弘景是精通藥物學的,他在《本草》學上的貢獻是:(一)整理了《神農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變了把藥物按上中下三品分類的方法,他根據藥物種類的不同分為玉石、草木、蟲獸、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類,這種分類法顯然比三品法更科學、更明確一些。以後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的分類都是在這基礎上加以改進的。
  • 踵息與頂息
    踵息的竅要在湧泉,頂息的竅要在百會。先說踵息,「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莊子·大宗師》),這句話是說,修道的人,修煉到一定程度後,用腳呼吸。而普通人的呼吸都是用口鼻的自然呼吸。也有人說,踵息的意思是呼吸到足,因為息有止、到達的意思。《玄膚論》:「以踵者,謂深入於穴也」。從太極拳修煉的實踐來看,應該是第一個意思,用足呼吸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 當學佛達到明心見性時,會有這三種身心感受,相貌也會變美
    佛教三藏十二部,號稱擁有「八萬四千法門」,這些法門建立起來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更好地讓人「明心見性」。佛陀開悟後,不辭辛勞地傳法七七四十九年,目的就是一個,使人明心見性,徹底解脫煩惱。佛教認為,明心見性,就是開悟見佛性,沒有見到佛性,那你的修行就是還沒有成就。當學佛修行的人,經過自我錘鍊,將心靈中的雜質清除乾淨後,修行者的靈魂就會純潔、輕靈,他就能明心見性、覺悟人生,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個時候的修行人,內心將充滿慈悲與智慧,與他們生活的世界融為一體,將過去、現在、未來打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