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北京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的範海建老師走進北外附小,在學校少先隊活動中向同學們講授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的科普知識,給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有趣的環保課。
在課上,範老師先從戴著綠髮帶、長著8個爪子、大眼睛和紅臉蛋的分小萌講起,一下子勾起了同學們的聽講興趣。
「為什麼塑膠袋總被嫌棄?」「廚餘垃圾經過厭氧發酵能夠發電」等知識點都被融入到一個個生動的案例中。在講到扇貝殼、雞骨頭、魚刺、蝦殼等易混淆的垃圾時,老師告訴同學們,用刀都很難砍斷的「扇貝殼」就不能歸在廚餘垃圾類;說到花生、開心果、碧根果、核桃等乾果的「外衣」時,同學們得知,不需要藉助工具就能打開的「花生殼」才能歸為廚餘垃圾。一個個鮮活的事例讓同學們聽得聚精會神。
不僅有淺顯易懂的分類小竅門,還有你爭我搶的「敲黑板」提問互動環節,「口紅是不是有害垃圾?」「潔廁靈的瓶子為什麼不能算作其他垃圾?」「風油精的瓶子和眼藥水的瓶子是一類垃圾嗎?」一連串的問題引得孩子們爭相舉手回答。
環保知識、提問搶答,豐富的課程內容讓同學們受益匪淺。同學們紛紛表示:「以後再也不會被垃圾分類難倒了!」北外附小大隊輔導員陳奕含老師說:「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將培養學生們的生態環保理念作為核心素養的內容之一,這節課標誌著學校垃圾分類紅領巾工作站的啟動,各中隊將積極開展垃圾分類知識競賽、選拔優秀少先隊員成為垃圾分類宣傳監督員等,將保護環境的行動根植在孩子們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推動生態環境教育進課堂,是提升廣大青少年生態環境意識的重要抓手,也是近年來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持續推進的重要工作之一。從2018年3月開始,北京市環境保護宣傳中心專門為中小學生開發了定製生態環保課程,同時也把全市52家生態環境教育基地和52家環保設施和城市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單位,作為師生們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課外實踐的重要場所,老師、同學們把課內教學和課外實踐結合起來,用實際行動踐行綠色生活理念。
截至目前,生態環境教育進課堂活動已經走進一百餘所中小學校。
編輯:張雪潔
往期回顧
中央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北京市動員會在北京召開
北京市印發實施VOCs治理專項行動方案
非道路移動機械低排區超標排放,將處以5-10萬元罰款
「天羅地網」圍堵VOCs,不做隱秘角落的局外人
大美北京,心隨影動 | 第十七屆生態環保攝影大賽邀你參加
跟著鏡頭,帶你看什麼是「點穴」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