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5 10: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2007年,攝影評論家林路出版了《瞬間與永恆:90位攝影名家作品解讀》一書,書中選擇了近現代國內外部分攝影家的作品,分成都市、時尚等七個系列進行分類並解讀。徵得林路同意,今天起我們將此書內容整理刊發。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一2004)
《莫斯科》( 1954 )
莫斯科街頭,一個不經意的瞬間,卻表現出攝影家敏感的捕捉能力。前景中的兩位女性,姿態悠然自得,往返扭動之間,情趣十足。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08-2004)出生於法國,年輕時熱衷於繪畫,曾經到過非洲,試圖以繪畫謀生,差點和一位非洲農場主的女兒成婚(幸虧他當時無力支付四頭奶牛的陪嫁,否則攝影史上就會少了一段傳奇)。在從非洲回來的途中,他又染上了非洲致命的疾病黑水熱,差點死在途中。他當時給家裡發去電報:如果他死了,就將他葬在諾曼第,並且在葬禮上播放德彪西的弦樂四重奏。家人給他的回覆也很幽默:「你的要求太奢侈了,德彪西的弦樂四重奏不是為你播放的。趕快回來吧!」他終於戰勝了死神,回到了巴黎。
他第一次對攝影發生興趣,是通過研究曼·雷以及尤金·阿傑的作品,而最終是匈牙利攝影家馬丁·芒卡西的紀實畫面對他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尤其是拍攝於非洲的三個小男孩在水邊嬉戲的畫面使他入了迷。結果他放下了畫板,拿起了徠卡照相機一拍就是50年。
《莫斯科河岸》( 1954 )
一切都在鏡頭的舒展之中展開了迴旋:畫面中抱著孩子的母親轉過身來,目光被遠處的景觀所吸引;拎著包的男子剛剛進入畫面,和早已在堤岸上匍匐良久的戴帽者相映成趣,遠處的莫斯科古典建築參差林立,水清天高,以靜態的風貌與動感的人物形成對比。呈「之」字型的堤岸又將人物和風景巧妙串連在一起,一張一弛。
1943年,卡蒂埃-布列松參加了地下抵抗運動,成為一名積極分子,他組織拍攝了德國佔領巴黎和巴黎解放的電影與照片,並且開始拍攝像馬蒂斯、布拉克以及博納爾這樣一些藝術家的肖像。他曾經被納粹關進集中營,歷經三次越獄得以逃脫。然而外界都以為他死在了集中營,以至於有一天,他出現在紐約的街頭,看到一幀巨幅廣告,上面寫著:亨利·卡蒂埃-布列松遺作展。這時候,他才知道自己出名了。他重新拿起照相機,拍攝照片,偶爾也客串紀錄片的拍攝。1945年,他拍攝了戰俘歸來的紀錄片,並且為美國戰爭情報局從事報導工作。
1947年,他同羅伯特·卡帕、戴維·西摩等成立瑪格南圖片社。在這以後的20年裡,卡蒂埃-布列松到過許多地方,拍攝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影像,其中包括甘地葬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最初幾個月。他到過蘇聯、古巴、加拿大、日本,並且再次去過墨西哥和中國,鏡頭中記錄了無數平凡而動人的生活畫面。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以抓拍著名,他決不試圖影響發生在他相機前面的事物,憑藉他對「精彩」的一瞬間的迅速反應能力,提出了「決定性的瞬間」的著名論斷。他拍攝的題材都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並且非常注意人的姿勢、神態等各種因素的默契和在短暫的一瞬間與環境的關係。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在幾分之一秒的時間裡,在認識事件意義的同時,又給予事件本身以適當的完美的結構形式。」
他一直保持著抓拍的風格,始終隨時攜帶一架35毫米的徠卡相機,並且只帶一兩個鏡頭。他總是使用黑白膠片,對後期製作不感興趣,他的作品都是請人印製,每幅照片按底片的全部畫面放大,不經剪裁,從而證明其精確的捕捉能力。
《莫斯科紅場》( 1954 )
法國人天生的幽默在卡蒂埃-布列松的作品中處處顯露出來。作品中的人們是排隊參觀還是領取什麼,這些都不重要。攝影家截取了一個出人意外的片斷,讓那些「堆積"在一起神態各異的人物,和遠處建築參差不齊的結構疊加在一起。遠看過去整個畫面就像是一座金字塔,構成了莫斯科曾經有過的斑駁迷離。
作為一個大半生在都市中漫遊的「獵手」,卡蒂埃-布列松時常幽靈般地出現在恰當的時間和地點,憑藉徠卡相機精確的快門結構和條件反射般的大腦思維,記錄著人們意想不到的幽默畫面。然而他是反對別人給他拍攝照片的,理由很簡單——一旦人們通過照片認識了他,他就無法從容地在都市中以隱身人的方式記錄大街上的芸芸眾生了。1954年,他到過蘇聯,並且為莫斯科留下了大量的影像。我們在這裡所看到的,正是他對這座處於變革中的都市信手記錄的幾個瞬間,展現出這位攝影家身手不凡的獨到之處。
1966年,他離開瑪格南,在以後的日子裡一直迴旋於繪畫和攝影之間,甚至在生活的最後20年不再按動快門。但是自1979年以來,攝影國際中心在三大洲巡迴舉辦了他的重要作品展覽,題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攝影家》,有幾百萬觀眾參觀了他的作品。對一個攝影家來說,這種盛況是空前的。
《莫斯科郊外》( 1954 )
卡蒂埃-布列松自然懂得圖片報導的特殊意義。然而在他的作品傾向於自由地展現世俗平民的生活狀態;,或者以含蓄的手法,將重大的政治或生活主題隱藏在平凡的世俗生活中。畫面背景上那些顯赫一時的人物,和迎面走來的兩個天真活潑的小女孩,究竟哪一個更令人感興趣?
如今,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在1952年出版的《決定性的瞬間》(由畫家馬蒂斯為他設計封面)被視為一部攝影的經典之作。他的姓名的縮寫HCB已經成為高級攝影的象徵,人們會對一個成熟的攝影師說,你從攝影的ABC進去,從攝影的HCB出來。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的美學觀念,是由於它能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又能從中提煉出難以替代的審美趣味。可惜在2004年的夏日,這位96歲的老人永遠離開了攝影界,他不再會站在自己的陽臺上,遠眺夕陽下的協和廣場和隱隱約約的艾菲爾鐵塔……
END
原標題:《【瞬間與永恆】005 莫斯科街頭回眸-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紀實攝影,布列松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