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街頭回眸: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2020-12-21 澎湃新聞

莫斯科街頭回眸: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2020-04-25 10: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2007年,攝影評論家林路出版了《瞬間與永恆:90位攝影名家作品解讀》一書,書中選擇了近現代國內外部分攝影家的作品,分成都市、時尚等七個系列進行分類並解讀。徵得林路同意,今天起我們將此書內容整理刊發。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一2004)

《莫斯科》( 1954 )

莫斯科街頭,一個不經意的瞬間,卻表現出攝影家敏感的捕捉能力。前景中的兩位女性,姿態悠然自得,往返扭動之間,情趣十足。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08-2004)出生於法國,年輕時熱衷於繪畫,曾經到過非洲,試圖以繪畫謀生,差點和一位非洲農場主的女兒成婚(幸虧他當時無力支付四頭奶牛的陪嫁,否則攝影史上就會少了一段傳奇)。在從非洲回來的途中,他又染上了非洲致命的疾病黑水熱,差點死在途中。他當時給家裡發去電報:如果他死了,就將他葬在諾曼第,並且在葬禮上播放德彪西的弦樂四重奏。家人給他的回覆也很幽默:「你的要求太奢侈了,德彪西的弦樂四重奏不是為你播放的。趕快回來吧!」他終於戰勝了死神,回到了巴黎。

他第一次對攝影發生興趣,是通過研究曼·雷以及尤金·阿傑的作品,而最終是匈牙利攝影家馬丁·芒卡西的紀實畫面對他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尤其是拍攝於非洲的三個小男孩在水邊嬉戲的畫面使他入了迷。結果他放下了畫板,拿起了徠卡照相機一拍就是50年。

《莫斯科河岸》( 1954 )

一切都在鏡頭的舒展之中展開了迴旋:畫面中抱著孩子的母親轉過身來,目光被遠處的景觀所吸引;拎著包的男子剛剛進入畫面,和早已在堤岸上匍匐良久的戴帽者相映成趣,遠處的莫斯科古典建築參差林立,水清天高,以靜態的風貌與動感的人物形成對比。呈「之」字型的堤岸又將人物和風景巧妙串連在一起,一張一弛。

1943年,卡蒂埃-布列松參加了地下抵抗運動,成為一名積極分子,他組織拍攝了德國佔領巴黎和巴黎解放的電影與照片,並且開始拍攝像馬蒂斯、布拉克以及博納爾這樣一些藝術家的肖像。他曾經被納粹關進集中營,歷經三次越獄得以逃脫。然而外界都以為他死在了集中營,以至於有一天,他出現在紐約的街頭,看到一幀巨幅廣告,上面寫著:亨利·卡蒂埃-布列松遺作展。這時候,他才知道自己出名了。他重新拿起照相機,拍攝照片,偶爾也客串紀錄片的拍攝。1945年,他拍攝了戰俘歸來的紀錄片,並且為美國戰爭情報局從事報導工作。

1947年,他同羅伯特·卡帕、戴維·西摩等成立瑪格南圖片社。在這以後的20年裡,卡蒂埃-布列松到過許多地方,拍攝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影像,其中包括甘地葬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最初幾個月。他到過蘇聯、古巴、加拿大、日本,並且再次去過墨西哥和中國,鏡頭中記錄了無數平凡而動人的生活畫面。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以抓拍著名,他決不試圖影響發生在他相機前面的事物,憑藉他對「精彩」的一瞬間的迅速反應能力,提出了「決定性的瞬間」的著名論斷。他拍攝的題材都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並且非常注意人的姿勢、神態等各種因素的默契和在短暫的一瞬間與環境的關係。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在幾分之一秒的時間裡,在認識事件意義的同時,又給予事件本身以適當的完美的結構形式。」

他一直保持著抓拍的風格,始終隨時攜帶一架35毫米的徠卡相機,並且只帶一兩個鏡頭。他總是使用黑白膠片,對後期製作不感興趣,他的作品都是請人印製,每幅照片按底片的全部畫面放大,不經剪裁,從而證明其精確的捕捉能力。

《莫斯科紅場》( 1954 )

法國人天生的幽默在卡蒂埃-布列松的作品中處處顯露出來。作品中的人們是排隊參觀還是領取什麼,這些都不重要。攝影家截取了一個出人意外的片斷,讓那些「堆積"在一起神態各異的人物,和遠處建築參差不齊的結構疊加在一起。遠看過去整個畫面就像是一座金字塔,構成了莫斯科曾經有過的斑駁迷離。

作為一個大半生在都市中漫遊的「獵手」,卡蒂埃-布列松時常幽靈般地出現在恰當的時間和地點,憑藉徠卡相機精確的快門結構和條件反射般的大腦思維,記錄著人們意想不到的幽默畫面。然而他是反對別人給他拍攝照片的,理由很簡單——一旦人們通過照片認識了他,他就無法從容地在都市中以隱身人的方式記錄大街上的芸芸眾生了。1954年,他到過蘇聯,並且為莫斯科留下了大量的影像。我們在這裡所看到的,正是他對這座處於變革中的都市信手記錄的幾個瞬間,展現出這位攝影家身手不凡的獨到之處。

1966年,他離開瑪格南,在以後的日子裡一直迴旋於繪畫和攝影之間,甚至在生活的最後20年不再按動快門。但是自1979年以來,攝影國際中心在三大洲巡迴舉辦了他的重要作品展覽,題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攝影家》,有幾百萬觀眾參觀了他的作品。對一個攝影家來說,這種盛況是空前的。

《莫斯科郊外》( 1954 )

卡蒂埃-布列松自然懂得圖片報導的特殊意義。然而在他的作品傾向於自由地展現世俗平民的生活狀態;,或者以含蓄的手法,將重大的政治或生活主題隱藏在平凡的世俗生活中。畫面背景上那些顯赫一時的人物,和迎面走來的兩個天真活潑的小女孩,究竟哪一個更令人感興趣?

如今,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在1952年出版的《決定性的瞬間》(由畫家馬蒂斯為他設計封面)被視為一部攝影的經典之作。他的姓名的縮寫HCB已經成為高級攝影的象徵,人們會對一個成熟的攝影師說,你從攝影的ABC進去,從攝影的HCB出來。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的美學觀念,是由於它能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又能從中提煉出難以替代的審美趣味。可惜在2004年的夏日,這位96歲的老人永遠離開了攝影界,他不再會站在自己的陽臺上,遠眺夕陽下的協和廣場和隱隱約約的艾菲爾鐵塔……

END

原標題:《【瞬間與永恆】005 莫斯科街頭回眸-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紀實攝影,布列松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攝影黑皮書」封面作品賞析01-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黑皮書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T&H版
  • 看展覽|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的佳作和他在抓拍中的「舞步」
    而這段網絡上流傳的,由法國電視節目《現代歷險》播出的1962年他在街頭進行拍攝和自述的錄像資料,現在看來甚是珍貴。他標誌性的徠卡相機、50mm標頭以及獨特的抓拍「舞步」,影響了一代熱愛攝影的人們,並成為「攝影黑皮書」系列中一位極具分量的書寫對象。3月9日,「攝影黑皮書」暨封面原作收藏展(杭州)開幕。
  • 布列松是如何從一堆底片中選出「決定性照片」的?
    「Livorno, Italy, 1932」裡,布列松並沒有選擇拍後裁切,他於在場時就決定重新調整。這裡可以發現,儘管所有瞬間都是獨一無二的,但由於讀報人相對靜態的情況,使得布列松有了再次調整的機會。他對畫面的趣味和故事性有著特別的偏好。
  • 布列松:貓知道什麼是無政府狀態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攝影史中貓的經典照片很多,布列松就拍過不少。布列松給人印象最深刻的貓攝影,莫過於高聳、狹長的巷道中一個坐著的青年望著眼前一隻小貓的那張照片。同樣,看看他鏡頭下抱著貓的尤金·史密斯,拍出了史密斯這個攝影狂人的溫柔;和貓對視的斯坦伯格,也是相當經典的凝神之作,被收入由他欽定的攝影集《珍藏布列松》。
  • 決定性的瞬間 René Maltête,幽默街頭
    為你推薦(點擊連結直接查看↓↓↓)保持好奇心 |馬格南街頭攝影大師Alex Webb大師經典作品 | 戲劇性街頭亨利·卡蒂埃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寇德卡鏡頭裡的孤獨阿根廷攝影大師: Pedro Luis Raota街頭攝影的「梵谷」| 傳奇保姆攝影師
  • 【品讀大師】布列松——決定性瞬間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08.8.22-2004.8.2)法國攝影家,著名攝影經紀公司——瑪格南圖片通訊社創辦人之一。"決定性瞬間"這一攝影美學觀念的倡導者,並終生踐行。作品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是紀實攝影的經典範例。
  • Magnum Streetwise 馬格南街頭攝影
    Magnum Streetwise 馬格南街頭攝影 2020-06-19 12: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史海回眸——莫斯科保衛戰
    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首長弗朗茨·哈爾德(陸軍參謀總長)在1940年寫道:「最好的解決辦法是直接進攻莫斯科。」「巴巴洛薩計劃」中,德軍計劃四個月內攻佔莫斯科,但1941年7月至9月的斯摩稜斯克戰役遲滯德軍進攻兩個月之久,在攻佔斯摩稜斯克後,德意志國防軍選擇了將兵力集中至列寧格勒及基輔附近,進一步推遲向莫斯科的進軍。
  • 布列松的妻子馬丁·弗蘭克攝影作品
    她的黑白照片,不管是豐富多彩的孩子活動畫面,街頭的狂歡,具有激情的景觀,還是令人驚訝的實驗性作品,都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這些作品出現在著名的《生活》、《時尚》以及《時代》等雜誌上,同時還出版了不少專輯,並且在世界各地展出。如果將攝影比喻成柵欄,那麼在一個人的不斷跨越過程中,就是為了更接近其主題,就像馬丁·弗蘭克那樣,不斷在尋找和發展的過程中。
  • 布列松:哥德式苦行主義色彩的電影語言
    ·威爾斯(作品有《公民凱恩》、《歷劫佳人》等),布列松是幸運的。大多數情況下,布列松精心準備他想要的電影。羅伯特·布列松1901年生於法國,1999年逝世,他生活了將近一百年,在任何文化語境與共識下,他都是公認的二十世紀首屈一指的藝術家。戈達爾稱讚:「布列松之於法國電影,正如莫扎特之於奧地利音樂,陀斯妥耶夫斯基之於俄國文學。」
  • 董璇玩轉酷颯風小露蠻腰 夕陽下漫步街頭回眸殺好絕
    2020年10月26日訊,董璇一組街頭寫真曝光在夕陽下漫步街頭,是又美又酷的姐姐了。董璇回眸驚豔。
  • 布列松&卡什:他們拍誰,就是誰一生中最好的照片
    第二組:加繆照片,前三張為布列松拍攝,分別是1944年、1945年、1956年,最後一張是卡什於1954年拍攝的。你偏愛哪張? 同樣出生於1908年的布列松與卡什,前者以「決定性瞬間」聞名、被譽為二十世紀的「新聞攝影之父」,後者專拍「時代的面孔」、享譽世界的肖像攝影巨匠。卡什於2002年去世,兩年後,布列松去世。
  • 布列松名作《死囚越獄》主演萊特瑞爾去世,享年91歲
    布列松名作《死囚越獄》主演萊特瑞爾去世,享年91歲 澎湃新聞記者 程曉筠 2020-12-11 12:48 來源:澎湃新聞
  • 從尼克森到布列松:安妮·萊博維茨談如何拍名人
    有一天她突然震驚地發現:自己當時所處的位置正是她的偶像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拍攝那張陰森的塞納河口黑白照的取景地。萊博維茨對這位法國攝影大師的「致敬」並沒有止步於此。在其最新的攝影展「安妮·萊博維茨:早年,1970-1983年」中就有一幅布列松本人的照片:這位出了名地不愛被拍照的法國攝影大師面有慍色地注視著鏡頭。
  • 【直通莫斯科】誠通國際總經理周立群的戰疫日記
    【直通莫斯科】誠通國際總經理周立群的戰疫日記 2020-05-02 20: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7世紀莫斯科歷史的縮影:《莫斯科城堡克裡姆林宮圖》
    1663年《莫斯科城堡克裡姆林宮圖》 「莫斯科大地之上,唯見克裡姆林宮高聳;克裡姆林宮之上,唯見遙遙蒼穹。」在現實之中,擁有世俗與宗教文化遺產的克裡姆林宮先後是莫斯科公國、沙皇俄國、蘇聯和俄羅斯聯邦的權力中心,也是俄羅斯從城邦公國發展成橫跨歐亞大陸的遼闊帝國的見證,更是俄羅斯歷史、建築、藝術、信仰的結晶,被譽為「世界第八奇景」。 始建於1156年的克裡姆林宮是莫斯科城的起源點,也是莫斯科城中心的內城,16世紀以來成為莫斯科城圖描繪的重要對象。
  • 伴著《喀秋莎》 「中國第一男團」昨驚豔莫斯科紅場
    迎著莫斯科的春光,踏著《喀秋莎》的旋律,由102人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方隊意氣風發走過莫斯科紅場,走出了軍威,彰顯了國威。檢閱臺上,習近平主席起身向他們揮手致意。在莫斯科紅場,中國軍人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軍容嚴整、士氣高昂;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獨特的隊形編排和富有韻律的步態步速;也不僅僅因為這是中國首次派出儀仗方隊參加紅場閱兵。  「帥哥軍團」如何煉成?  中國儀仗兵隊列戰士平均身高1.88米,個個都是帥小夥。據介紹由於訓練時走路太多,鞋底經常磨穿,半個月就要重新釘一副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