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照片為瑪格南圖片社成員馬丁·弗蘭克(Martine Franck)的作品。
作為瑪格南圖片社少有的女性成員之一, 馬丁·弗蘭克以其獨特的氣質和女性的敏感為瑪格南的哲學注入了人文主義的氣息。她的黑白照片,不管是豐富多彩的孩子活動畫面,街頭的狂歡,具有激情的景觀,還是令人驚訝的實驗性作品,都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這些作品出現在著名的《生活》、《時尚》以及《時代》等雜誌上,同時還出版了不少專輯,並且在世界各地展出。如果將攝影比喻成柵欄,那麼在一個人的不斷跨越過程中,就是為了更接近其主題,就像馬丁·弗蘭克那樣,不斷在尋找和發展的過程中。她聚焦於邊緣生活中的人物,或者那些被隔絕的空間,一次又一次帶回讓人感動的畫面:蘇丹的難民,西藏喇嘛的轉世靈童,遠離家鄉老人柔情的肖像……避免人工的痕跡,她的作品揭示出對人類的憐憫和同情以及好奇,同時保留著一種經典的純真的原創,如同她對繪畫的喜愛和藝術史的訓練。然而,在這以前,我們對這樣一位女性的天才卻知之甚少。
她的機遇開始於26歲,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去了中國。「那時候很少西方人能夠得到籤證,於是我的堂兄讓我去拍攝照片,並且將他的徠卡相機借給我。當時我對攝影一無所知,甚至不明白在運動的特快列車上也能拍攝照片。」
旅途進入日本,弗蘭克遇見了電影導演的女兒蒙克金,後者除了是優秀的戲劇導演之外,還是一位出色的攝影家,對照相機有著獨到的理解。「從那時起我在日本買了自己的第一架照相機,她教會我如何使用,並且在我們共同的旅途上開始了拍攝。是她教會了我光圈和快門速度。」
取道香港、柬埔寨、印度、阿富汗和土耳其回到巴黎,弗蘭克意識到她應該成為一個攝影師。「我明白作為一個年輕的女性,我生性靦腆,然而攝影正是一種表達自我的合適方式,可以不用交談告訴人們發生了什麼。」 正是這樣的靦腆所帶來的內心的敏感,讓她有能力以細微而寧靜的方式揭示肖像的內在魅力,同時也賦予她獨特的溝通能力——讓被攝者常常不設防。
在她開始工作的1964年,主要對她產生影響的攝影家有朱莉婭·瑪格麗特·卡梅隆、多蘿西亞·蘭格以及瑪格麗特·伯克—懷特,讓她相信生活的勇氣是成功的女性攝影家的關鍵。但是她的導師艾略特·埃利索芬以及喬恩·米爾對她影響更大,後者是一位阿爾巴尼亞出生的攝影家,他推薦弗蘭克成為《時代—生活》巴黎辦公室的助手,讓她長出了飛行的翅膀。一年以後,她成為自由職業攝影師,並且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溫暖,清晰,帶有一些抽象形態的魔力。
1966年,弗蘭克被介紹給亨利·卡蒂爾—布列松,並且在1971年嫁給了這位也許是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這對夫妻的生活一直被藝術家和攝影家所包圍,包括瑪格南圖片社的諸多成員。除了婚後那一年曾經一起到前蘇聯旅行和拍攝之外,他們從未在一起拍攝,但是始終分享各自的作品。「亨利始終同時批評和鼓勵,以溫暖的熱情支持我成為一個攝影家。」然而弗蘭克自從婚後一直拒絕各種商業的利益誘惑,甚至取消了第一個展覽,因為她不想借卡蒂爾—布列松而成名,以至於人們對她的了解甚少。
自從卡蒂爾—布列松在2004年去世之後,弗蘭克開始投入很大的精力處理他的藝術遺產。在2003年,她就和丈夫一起建立了卡蒂爾—布列松私人基金會,展示卡蒂爾—布列松的作品包括照片、接觸印片、珍本書籍、電影膠片和招貼,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材料。基金會同時還提供了大量和瑪格南圖片社相關的檔案。鑑於弗蘭克對法國文化的貢獻,她在2005年獲得了法國的國家獎。
節選自:《剛剛去世的馬丁·弗蘭克》
作者:林路
原載:林路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