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松的妻子馬丁·弗蘭克攝影作品

2021-03-03 山水映像

以上照片為瑪格南圖片社成員馬丁·弗蘭克(Martine Franck)的作品。

作為瑪格南圖片社少有的女性成員之一, 馬丁·弗蘭克以其獨特的氣質和女性的敏感為瑪格南的哲學注入了人文主義的氣息。她的黑白照片,不管是豐富多彩的孩子活動畫面,街頭的狂歡,具有激情的景觀,還是令人驚訝的實驗性作品,都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這些作品出現在著名的《生活》、《時尚》以及《時代》等雜誌上,同時還出版了不少專輯,並且在世界各地展出。如果將攝影比喻成柵欄,那麼在一個人的不斷跨越過程中,就是為了更接近其主題,就像馬丁·弗蘭克那樣,不斷在尋找和發展的過程中。她聚焦於邊緣生活中的人物,或者那些被隔絕的空間,一次又一次帶回讓人感動的畫面:蘇丹的難民,西藏喇嘛的轉世靈童,遠離家鄉老人柔情的肖像……避免人工的痕跡,她的作品揭示出對人類的憐憫和同情以及好奇,同時保留著一種經典的純真的原創,如同她對繪畫的喜愛和藝術史的訓練。然而,在這以前,我們對這樣一位女性的天才卻知之甚少。

她的機遇開始於26歲,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去了中國。「那時候很少西方人能夠得到籤證,於是我的堂兄讓我去拍攝照片,並且將他的徠卡相機借給我。當時我對攝影一無所知,甚至不明白在運動的特快列車上也能拍攝照片。」

旅途進入日本,弗蘭克遇見了電影導演的女兒蒙克金,後者除了是優秀的戲劇導演之外,還是一位出色的攝影家,對照相機有著獨到的理解。「從那時起我在日本買了自己的第一架照相機,她教會我如何使用,並且在我們共同的旅途上開始了拍攝。是她教會了我光圈和快門速度。」

取道香港、柬埔寨、印度、阿富汗和土耳其回到巴黎,弗蘭克意識到她應該成為一個攝影師。「我明白作為一個年輕的女性,我生性靦腆,然而攝影正是一種表達自我的合適方式,可以不用交談告訴人們發生了什麼。」 正是這樣的靦腆所帶來的內心的敏感,讓她有能力以細微而寧靜的方式揭示肖像的內在魅力,同時也賦予她獨特的溝通能力——讓被攝者常常不設防。

在她開始工作的1964年,主要對她產生影響的攝影家有朱莉婭·瑪格麗特·卡梅隆、多蘿西亞·蘭格以及瑪格麗特·伯克—懷特,讓她相信生活的勇氣是成功的女性攝影家的關鍵。但是她的導師艾略特·埃利索芬以及喬恩·米爾對她影響更大,後者是一位阿爾巴尼亞出生的攝影家,他推薦弗蘭克成為《時代—生活》巴黎辦公室的助手,讓她長出了飛行的翅膀。一年以後,她成為自由職業攝影師,並且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溫暖,清晰,帶有一些抽象形態的魔力。

1966年,弗蘭克被介紹給亨利·卡蒂爾—布列松,並且在1971年嫁給了這位也許是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這對夫妻的生活一直被藝術家和攝影家所包圍,包括瑪格南圖片社的諸多成員。除了婚後那一年曾經一起到前蘇聯旅行和拍攝之外,他們從未在一起拍攝,但是始終分享各自的作品。「亨利始終同時批評和鼓勵,以溫暖的熱情支持我成為一個攝影家。」然而弗蘭克自從婚後一直拒絕各種商業的利益誘惑,甚至取消了第一個展覽,因為她不想借卡蒂爾—布列松而成名,以至於人們對她的了解甚少。

自從卡蒂爾—布列松在2004年去世之後,弗蘭克開始投入很大的精力處理他的藝術遺產。在2003年,她就和丈夫一起建立了卡蒂爾—布列松私人基金會,展示卡蒂爾—布列松的作品包括照片、接觸印片、珍本書籍、電影膠片和招貼,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材料。基金會同時還提供了大量和瑪格南圖片社相關的檔案。鑑於弗蘭克對法國文化的貢獻,她在2005年獲得了法國的國家獎。

節選自:《剛剛去世的馬丁·弗蘭克》

作者:林路

原載:林路的博客


相關焦點

  • 布列松 20世紀最偉大攝影師全作品流出
    布列松第二任妻子馬丁·弗蘭克 | 1972梅拉尼 | 19781970年代,布列松逐漸退出職業攝影行業,1975後就鮮有他的攝影作品出現。相反的他將更多的熱情投入到個人繪畫中。布列松和馬丁·弗蘭克 | 攝影:安德烈·柯特茲 | 1980據布列松所稱,他將自己的相機珍藏在家中,幾乎不再使用。1975年,他在紐約Carlton Gallery 舉辦了自己的第一個畫展。
  • 【品讀大師】布列松——決定性瞬間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08.8.22-2004.8.2)法國攝影家,著名攝影經紀公司——瑪格南圖片通訊社創辦人之一。"決定性瞬間"這一攝影美學觀念的倡導者,並終生踐行。作品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是紀實攝影的經典範例。
  • 「攝影黑皮書」封面作品賞析01-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薩勒諾拍下的這張照片,算是他開始棄畫從影的早期作品了。難怪四年後,他在西班牙結識小他五歲的羅伯特-卡帕時,卡帕毫不客氣地對他說----「不要給自己的攝影貼上超現實主義標籤,做一個紀實攝影記者吧,否則你很容易落進形式的窠臼。放棄超現實主義吧,邁向現實,別猶豫」。卡帕是對的,當然,布列松在自己後來的紀實攝影中,也並未完全扔掉講求幾何構圖的審美慣性,而是與各類社會現實做了有機的結合,這也是形成瑪格南風格的基準點,一直影響到今天。
  • 看展覽|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的佳作和他在抓拍中的「舞步」
    他標誌性的徠卡相機、50mm標頭以及獨特的抓拍「舞步」,影響了一代熱愛攝影的人們,並成為「攝影黑皮書」系列中一位極具分量的書寫對象。3月9日,「攝影黑皮書」暨封面原作收藏展(杭州)開幕。此次展出了全套197本「攝影黑皮書」,另有28本攝影師籤名版,同時展出其中32幅「攝影黑皮書」的封面作品原作,其中也包括布列松的部分影像。
  • 莫斯科街頭回眸: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2007年,攝影評論家林路出版了《瞬間與永恆:90位攝影名家作品解讀》一書,書中選擇了近現代國內外部分攝影家的作品,分成都市、時尚等七個系列進行分類並解讀。
  • 攝影進階必看:大師經典攝影作品賞析
    經常聽到有愛好者指著一些經典作品說:「這有什麼難拍的,很多人都能拍出來。」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那是因為後人恰好是站在大師的肩膀上進行拍攝。今天你看亞當斯的作品可能覺得缺乏新意,但那也從另一角度證明了亞當斯和他的F64小組對風光攝影的影響。
  • 布列松&卡什:他們拍誰,就是誰一生中最好的照片
    第二組:加繆照片,前三張為布列松拍攝,分別是1944年、1945年、1956年,最後一張是卡什於1954年拍攝的。你偏愛哪張? 同樣出生於1908年的布列松與卡什,前者以「決定性瞬間」聞名、被譽為二十世紀的「新聞攝影之父」,後者專拍「時代的面孔」、享譽世界的肖像攝影巨匠。卡什於2002年去世,兩年後,布列松去世。
  • 布列松是如何從一堆底片中選出「決定性照片」的?
    1930年,布列松服兵役期間曾因沒有狩獵許可證打獵被軟禁;1932年,他遠赴法國殖民地象牙海岸冒險,在非洲,布列松也曾以打獵為生。某種程度上,「尋找獵物」的感覺引領了他之後的攝影觀念。在無人關注的情況下偷偷地拍是布列松偏愛的情境。
  • 認識攝影:如何才能看懂攝影師拍攝的照片?教你攝影作品分析技巧
    在攝影藝考中,有攝影作品分析這類題,是藝術考生的難題。對於普通人來說,想要看懂別人拍攝的照片,也要學會分析攝影作品,這就是專業攝影師和普通愛好者的區別,看懂照片的內容,也無法提高自己的攝影技術。在攝影藝考中,考官給考生看的一般是單幅照片,照片僅配有標題和和短短的幾句話,考生需要根據照片的內容去分析這張攝影作品所傳達的內涵,然後在寫出一篇800字以上的分析文。具體分析角度可以從照片的構圖、色彩、光線、影調、景別的運用、主體、陪體的情感表現,對故事內容的撰寫。
  • 布列松:哥德式苦行主義色彩的電影語言
    ·威爾斯(作品有《公民凱恩》、《歷劫佳人》等),布列松是幸運的。布列松強調電影創作者和場景調度即導演之間的區別(導演受制於來自戲劇的觀念)。他在電影中所展示的面孔充滿了靈魂的折磨和渴望——「無意識的手工作品」。他把那些拒絕自我意識表露、純粹的電影類型的人稱為「形式主義者」,因為影片中沒有情感參與。
  • 布列松:貓知道什麼是無政府狀態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攝影史中貓的經典照片很多,布列松就拍過不少。布列松給人印象最深刻的貓攝影,莫過於高聳、狹長的巷道中一個坐著的青年望著眼前一隻小貓的那張照片。同樣,看看他鏡頭下抱著貓的尤金·史密斯,拍出了史密斯這個攝影狂人的溫柔;和貓對視的斯坦伯格,也是相當經典的凝神之作,被收入由他欽定的攝影集《珍藏布列松》。
  • 從尼克森到布列松:安妮·萊博維茨談如何拍名人
    有一天她突然震驚地發現:自己當時所處的位置正是她的偶像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拍攝那張陰森的塞納河口黑白照的取景地。萊博維茨對這位法國攝影大師的「致敬」並沒有止步於此。在其最新的攝影展「安妮·萊博維茨:早年,1970-1983年」中就有一幅布列松本人的照片:這位出了名地不愛被拍照的法國攝影大師面有慍色地注視著鏡頭。
  • 攝影歷史上最重要的20幅攝影作品
    攝影有助於加強歷史,使其更加切實和真實。它還使相機成為一個重要的工具,不僅可以記錄歷史記錄,還可以幫助改變它。1 - Henri Cartier-Bresson著名的照片Man跳水坑 | 1930他最具代表性的照片之一亨利·卡蒂埃 - 布列鬆通過巴黎聖拉扎爾火車站後面的柵欄拍攝了一幕。這張照片成了卡地亞布列松稱之為「決定性時刻」的完美典範。
  • 布列松名作《死囚越獄》主演萊特瑞爾去世,享年91歲
    布列松名作《死囚越獄》主演萊特瑞爾去世,享年91歲 澎湃新聞記者 程曉筠 2020-12-11 12:48 來源:澎湃新聞
  • 從構圖看攝影的3個層次和攝影學習的3個過程,不可錯過的深度解析
    好看之上還有筆畫的遒勁有力、整幅作品的精氣神、法度的嚴格遵循、書家的個性風格,甚至於他自己的內涵。第三個層次:耐看說到耐看,我們不得不想到那些傳世的優秀攝影作品。比如亨利·卡蒂埃-布列松。關於布列松的作品,我們可以去翻看跟他相關的一些書籍,可以去了解一下他為什麼會拍這樣的照片。他拍這樣照片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樣子的。
  • 手機拍照越流行,好的攝影作品越稀缺?
    布列松經典作品:跳水窪的人 布列松經典作品:抱酒瓶的男孩 2019年10月,我參與了中國美院跨媒體學院「列島·影像志」拍攝項目,引導學生們用紀實攝影的方式進行感知和創作。
  • 《溫度》:劉燁妻子安娜伊思·馬田攝影作品展
    三影堂+3畫廊很榮幸地宣布將呈現安娜伊思·馬田的攝影作品展。展覽將通過近50幅黑白銀鹽照片為觀眾重現2002至2004年間,安娜拍攝的「北京地下青年音樂人」這一特殊群體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表達他們最真實的日常狀態。作為演藝圈明星劉燁的妻子,法國女神安娜伊思·馬田不僅相貌迷人,卻是一位頂尖的紀實攝影師。
  • 攝影好書|《二十位人性見證者》:過時的是什麼?
    在那些年裡,我經常會跑去福州路的兩家書店,一家是外文書店,在三樓靠窗處有片區域,那裡全是攝影的原版畫冊,他們整整齊齊地攤在一張桌面上,可供人免費翻閱,而且畫冊也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從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到馬丁·帕爾(Martin Parr)到史蒂芬·肖爾(Stephen Shore),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