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法通俗地講就是通大便。下法就是通過通大便這種方式,使停留在人體下部的宿食、燥屎、冷積、瘀血、結痰、水飲等病理物質從下竅排出,達到祛邪除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它與前面講述的汗法、吐法一起成為祛邪的三大主要手段,主要用於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大便秘結、乾燥難解等疾病。在這個基礎上,下法又被運用於各種有形的積滯(如痰飲、瘀血、食積等)停留在人體下部而引起的各類疾病的治療,通過瀉大便的方法使這些有形的積滯從肛門排出體外,從而消除這些積滯對人體內在平衡所造成的破壞。
人體內積滯的形成往往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外界邪氣侵入人體臟腑,幹擾臟腑功能,從而導致痰、溼、膿以及燥屎等有形的病理物質在體內蓄積;二是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失暢,導致腸中糟粕停留或是產生瘀血、水溼、痰濁等有形的病理物質。這些積滯形成後又會對人體內在的動態平衡以及臟腑的功能狀態造成新的影響和破壞,導致疾病的加重和惡化。所以對這類疾病的治療,當務之急是去除停積在體內的有形物質。使人體臟腑功能得以儘快地恢復,而去除這些有形的病理物質的最佳方法就是下法。
體內積滯的形成,常有以下幾種類型:
熱積。這是熱邪侵入腸腑與腸中糟粕物質互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有形積滯,積滯堵塞腸道,使大腸腑氣不通,從而產生大便秘結、頻轉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日晡(bū)潮熱(下午3~5點出現潮熱)、手足汗出、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象沉實有力等症狀。這在中醫上也稱為「陽明腑實證」。
寒積。寒積和熱積正好相反,是寒邪侵入人體和腸中的糟粕物質相結合而成為一種有形的積滯。寒結的形成和寒邪凝固、收引的特性有著密切關係。如水受寒會凝結成冰,就是寒邪凝固、收引特性的突出表現。所以當寒邪侵犯腸道,就會使腸中的糟粕物質凝結,從而出現大便閉結、脘腹脹痛、腹痛拒按、得溫痛減、遇寒痛增、四肢厥冷、舌苔紫黯、脈象沉緊等症狀。
水積。由於外邪侵犯或人體臟腑功能失調導致水液的運輸、排洩過程發生障礙,過多的水液積聚在體內就形成水積。水積的部位不同會引起不同的症狀,如水積在胸脅,就會導致咳嗽氣急、胸脅引痛、心下痞硬、乾嘔短氣等症狀;水積在腹部,就會導致腹脹如鼓、大小便不通、氣喘口渴、呼吸急迫等症狀;水積在四肢,就會導致四肢水腫、按之凹陷、小便不利等症狀。
血積。跌打損傷或外邪侵襲,導致血液瘀積在下焦,造成少腹急結、小便自利、譫語煩渴、至夜發熱,甚至其人如狂等症狀。
燥積。人體精血陰液虧耗,不能滋潤腸道或是邪熱耗損人體津液,導致腸道過於乾燥,腸中的糟粕物質乾結而形成積滯。燥積多見於老年人中的習慣性便秘或是熱病後期大便不通者。
根據以上不同的積滯類型,可以將下法分為寒下法、熱下法,逐水法、逐瘀法以及潤下法五種主要類型。
一、寒下法
利用苦寒藥物攻下來達到蕩滌體內熱積的下法稱為寒下法,其代表方劑為「大承氣湯」。大承氣湯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由大黃、芒硝、枳實、厚樸四味藥物組成,主要用於治療「陽明腑實證」。在臟腑和經絡的絡屬關係中,胃和大腸都屬於陽明經,所以陽明的意義,就是指疾病的病位在於胃和大腸這兩個臟器。在前面我們講過,胃的生理功能是對食物進行初加工並將磨碎的食物向小腸傳遞,而大腸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傳導食物糟粕,形成糞便排出體外。這兩個臟器在食物的傳遞過程中具有由上至下的特點,這個特點在中醫上被稱為「通降」。而胃和大腸要實現通降,就離不開津液的滋養和潤滑,否則胃和大腸就無法構成一個能使食物或其殘渣順滑通過的通道環境。所以當各種因素(如熱邪侵犯人體、過度發汗或利尿等)引起胃及大腸中的津液虧耗時,食物或其殘渣就會在胃及大腸等部位形成積滯。這些積滯一方面會導致大便不通、腹痛腹滿、疼痛拒按、腹部堅硬等症狀,另一方面也會因為邪熱在體內蓄積、無處釋放而導致高熱神昏、狂躁不安等症狀,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陽明病的主要特點。這也不難看出,陽明病的主要病機就在於積滯在胃和大腸的燥屎,如果積滯得以排除,那麼所有的症狀也都會迎刃而解。而要去除胃與大腸的燥屎,最好的辦法就是瀉下通便,這就是張仲景制定大承氣湯的主導思想。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方名,為什麼要叫「承氣」?它承的又是什麼氣?「承」在古文中有「順」的意思,「承氣」也就是「順氣」的意思。陽明病的關鍵就在於燥屎內結,導致胃和大腸的氣機不能正常通降,那「順氣」自然就是「順胃和大腸的通降之氣」,這就是承氣湯的方意。
再來看它的藥物配伍。大黃味苦性寒,為通大便第一要藥。無論是現在講的寒下法,還是後面要講的溫下、逐水、逐瘀、潤下諸法,都可以見到大黃這味藥的身影,可以說它是下法中運用最為廣泛的一味重要藥物。《神農本草經》中稱本藥有「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症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的功效。從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大黃對積滯在體內的水飲、宿食、瘀血、症瘕、積聚等病理物質都有很好的蕩除作用,它表現出來的「蕩滌腸胃,推陳致新」的功效特點,就像是一位在戰場上英勇善戰、平定戰亂的將軍,所以大黃別名「將軍」。正因為大黃在蕩滌積滯上所具有的特殊作用,所以張仲景用它做大承氣湯的君藥。
芒硝味鹹性寒,鹹味藥物往往具有軟堅散結的特性,因此大承氣湯選擇芒硝和大黃作搭配具有重要意義。陽明病的關鍵就是燥屎內結,芒硝的軟堅散結作用可以使內結的燥屎軟化,從而協助大黃取得更好、更徹底的蕩滌效果。積滯一去,就好比是釜底抽薪,邪熱就無法在體內為非作歹了。因此對於大便閉結不通而又有高熱的患者來說,中醫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退熱的效果明顯要好於使用抗生素。
最後來看枳實和厚樸這兩味藥。枳實、厚樸的主要功效是行氣散結、消痞除滿。陽明病表現出來的脘腹痞滿脹痛,其根源就在於燥屎內結、胃腸氣機不能順降,所以枳實和厚樸這兩味藥不但可以協助大黃、芒硝對積滯的蕩滌,也可以協助胃和大腸阻塞的氣機重新通降。這樣大黃、芒硝、枳實、厚樸四味藥物構成了一個蕩滌積滯、順暢氣機的方劑,為治療熱積及陽明病的良方。
二、溫下法
溫下法是利用瀉下通便的藥物和溫熱藥相配合,治療因寒邪凝固而導致的大便閉塞等疾病。瀉下通便的上藥大黃性味苦寒,對於熱積是非常對證的藥物,但如果遇到因為寒邪凝固而導致的冷積,那麼大黃的寒性就會影響它攻逐積滯的效果。因此對於對冷積的治療首先要通過溫熱藥散除蘊結在體內的陰寒,然後再通過瀉下通便的藥物攻逐體內積滯。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的「大黃附子湯」就是在這種思路下制定出來的方劑。
大黃附子湯由大黃、附子和細辛三味藥構成,附子性大熱而為祛寒的要藥,細辛味辛而能散寒開結,這兩味藥搭配在一起,能產生溫陽散寒、開閉散結的功效,為治療陰寒邪氣凝結在體內的最佳組合。我們在汗法中也提到過這個組合。張仲景在治療陰寒邪氣侵入少陰層次而引起的少陰病時,就通過附子、細辛這個組合和發散風寒的麻黃相搭配,構成「麻黃附子細辛湯」,在這裡,又將附子、細辛和大黃相搭配,用於治療陰寒凝結、大便不通的證候。前者是通過發表而祛除無形的陰寒,後者則是通過攻下而祛除有形的積滯,藥物只差一味,而其中的深意和奧妙卻值得我們探討和學習。
三、逐水法
侵犯人體的外界邪氣除了會和腸中的糟粕物質相結合形成積滯引起大便不通外,也會引起人體水液的運輸、排洩過程發生障礙,使水液在體內異常積聚而導致水腫脹滿、小便不利、大便閉結等症狀。這個時候,就需要使用攻逐水飲的辦法使異常積聚在體內的水液能通過大小便而排出體外。下面我們來介紹幾種常用的攻逐水飲的藥物。
甘遂。味苦性寒,有毒,主要功效是攻逐水飲。前人認為本藥能「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乃洩水之聖藥」。
大戟。味苦性寒,有小毒,主要功效也是攻逐水飲、消腫去溼。它和甘遂作用類似,但側重點略有不同,李時珍認為「大戟能洩臟腑之水溼」,而「甘遂能行經隧之水溼」。這兩藥常一起使用,使人體臟腑經絡中留著停積的水汽得以一併掃除。中醫上有一個方劑叫「控涎丹」,就是甘遂、大戟和白芥子組成的,用於治療臟腑經絡中痰溼水飲停聚而導致的胸背、頸項、腰胯疼痛,痰唾黏稠,多流痰涎等症。
芫花。味辛性溫,有小毒,主要功效是瀉水除溼、滌痰逐飲。《神農本草經》記載本藥主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芫花側重於攻逐人體上焦(特別是胸脅部位)停積的水飲。
在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就用芫花和甘遂、大戟搭配組成一個治療「懸飲」(是指水飲停積在胸脅部位而形成的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為咳嗽氣急、胸痛背痛、腹部脹滿、脈弦。可參見第十一章中的有關內容)的方劑「十棗湯」。李時珍認為,這三味藥合用能攻逐人體全身的水飲,並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從而取得一般利水滲溼藥物無法達到的逐水效果。上述三味攻逐水飲的藥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逐水力大,但它們都有一定的毒性,而且都會損傷人體的正氣,所以在使用時要非常注意和慎重,一般最好是用在丸劑中,這樣能使峻烈的藥性得到一定的緩和,從而減少藥物毒性帶來的副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對人體正氣的損傷。
對水積的治療,除了使用上述逐水藥外,通利大便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通過瀉大便能使體內停積的水飲通過大便這個途徑排出體外,因此中醫往往用攻逐大便的藥物(如大黃)和上述攻逐水飲的藥物一起構成逐水效果更為顯著的方劑。「舟車丸」就是這樣一個方劑。舟車丸為金元時期的名醫劉完素制定的一個方劑,其藥物組成是黑醜(黑牽牛子)120克,甘遂、芫花、大戟各30克,大黃60克,青皮、陳皮、木香、檳榔各15克,輕粉3克。上藥共為末,水糊丸如小豆大,空心溫水服下(「空心」指空腹服用;「溫水」指用溫水送服。即用溫水在空腹時送服的意思),初服5丸(約3克左右),每日3次,以大便快利為度。用於治療水熱內壅、氣機阻滯而引起的水腫水脹、口渴氣粗、腹部堅滿、大小便秘、脈象沉數有力者。整個方劑通過通利大、小二便的方法,使積聚在體內的水汽能從二便分消,因為它在逐水上的效果就像是「順水之舟、下坡之車」,有勢不可擋的功效,故叫「舟車丸」。這個方劑採用了大量的攻逐藥物,所以對人體正氣會有較大的損傷,不能長服,應該中病即止。另外,服用本藥還要忌鹽百日,以防水腫復發。
四、逐瘀法
當外界邪氣侵襲人體,下焦血行受阻結為瘀滯或是跌打損傷導致血脈破損,血液瘀積在下焦者,就應該用活血化瘀和攻下通便的藥物相配合來組成逐瘀的方劑,使蓄積在人體下部的瘀血能通過大便這個途徑排出體外。這種方法,我們稱之為攻下逐瘀。
那麼根據什麼來判斷下焦有瘀積呢?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以下幾個主要的鑑別點:一是「少腹硬」或「急結」;二是「小便自利」;三是「其人如狂」。
「少腹硬」指的是少腹部(腹的兩側部位稱少腹)摸上去不柔軟,甚至比較堅硬,就像按在石塊上。「急結」則是指患者自己感覺少腹部有拘急不舒的感覺。這兩個症狀的出現有什麼意義呢?少腹部是人體肝經的走行部位,而肝是人體儲藏血液的主要場所(詳細參見第七章),所以人體血液瘀滯成積往往就會在少腹部表現出「硬」或「急結」等症狀。
「小便自利」指的就是小便通利,沒有阻塞或不暢的感覺。這個症狀表明人體腎與膀胱對水液的排洩功能是正常的。這就排除了因為腎與膀胱功能失調引起水分在膀胱的過度積聚而造成少腹硬或急結的可能性。所以「小便自利」可用來進一步鑑別「少腹硬」或「急結」的原因是「血積」還是「水積」。如果患者「小便自利」,那就更加明確了前面「少腹硬」或「急結」的病因是瘀血積滯,如果患者「小便不利」,那我們就要考慮是膀胱排水障礙而導致的水液積聚了。如果是水液積聚,就要採用上面講的逐水法而不能採用攻下逐瘀的方法來治療。
「其人如狂」是診斷是否有血積的重要因素。「其人如狂」的意思是指患者在情緒上表現為煩躁不安,就像要發狂一樣。為什麼說這個表現對血積的診斷非常有意義呢?人體中血和神志變化有密切關係。在溫熱病中我們也講過,外界熱邪到了「營分」和「血分」這兩個層次,患者往往就會表現出某些神誌異常的症狀,這也說明了血的病變往往會導致人體神志的異常。所以在「少腹硬」或「急結」和「小便自利」這兩個症狀基礎上再出現「其人如狂」的神志改變,我們就可以非常肯定地下結論了——下焦存在著血液的瘀積!這種瘀積,中醫上也稱為「下焦蓄血」。
張仲景提出的這三條主要症狀雖然字數不多,但是將下焦蓄血證的病位、主症、特點、鑑別都作了交代,可謂是要言不煩的典範。對於這種下焦蓄血證,張仲景提出了兩個方劑來治療,一個是「桃核承氣湯」,另一個是「抵當湯」。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兩個方劑的配伍規律和它們之間的異同點。
桃核承氣湯的主要成分為桃核、大黃、桂枝、甘草、芒硝。這個方子可以看作兩部分。第一部分由桃核(即桃仁)、桂枝兩味藥組成。桃仁的功效,中醫稱它能「破血行瘀、潤腸通便」。我們要注意一下「破血」這個詞的含義,「破血」和一般的「活血」的概念是不同的,「活血」僅僅指增強血液的流動性,使血液能通暢地在血管中運行,而「破血」則是指「破除血液的積滯」。從這個「破」字上可以體會到一種融化積塊、消除堅結的含義。除了「破血」,桃仁還有潤腸通便的作用,這就能起到將破除的血積通過大便排出體外的效果。桃仁的這兩方面特性,使它成為治療下焦蓄血證的最佳藥物。所以張仲景在桃核承氣湯和抵當湯中都將桃仁作為一味重要藥物來使用。桂枝的功效主要是溫通經絡。血液作為一種液態物質,一般遇冷凝固,遇熱流動加快。所以對於血液瘀滯形成積塊的下焦蓄血證來說,桂枝的溫熱、疏通的特性就能協助桃仁破血除積作用的發揮。第二部分由大黃、芒硝、甘草三味藥組成。這三味藥在中醫上是一個通便的方劑,叫「調胃承氣湯」,作用類似於大承氣湯,但瀉下作用要比大承氣湯緩和。張仲景用這個方劑和桃仁、桂枝配伍,是根據下焦蓄血證的病機特點決定的。下焦蓄血證的關鍵在於下焦血液的瘀積而不是胃腸燥屎的停積,所以在治療時應該以破血為主、通便為輔。這就是張仲景選擇瀉下作用比較緩和的調胃承氣湯來和桃仁、桂枝搭配的道理所在。
抵當湯由虻蟲、水蛭、桃仁、大黃四味藥物組成。桃仁和大黃的功效我們已經講過,這裡主要來看虻蟲和水蛭這兩味藥。張仲景選擇這兩味藥來治療下焦蓄血非常有意思,虻蟲主要以吸食牛的血液為生,水蛭以吸食人或動物的血液為生,所以這兩味藥物都有「入血破血」的自然特性。除此之外,虻蟲是在天上飛的動物,水蛭是在水中遊的動物,具有一上一下的特點。清朝名醫葉天士稱此為「飛者升,走者降」,意思就是空中飛的動物具有上升的特性,地上走的動物具有下降的特性,所以虻蟲和水蛭的搭配,還能起到升降氣血的作用。通過升降氣血,人體的氣血通暢地流動起來,而血液的瘀積就能得到有效消除。
比較抵當湯和桃核承氣湯,前者的破血作用更強,所以適用於下焦蓄血證中血液瘀積較重者,而桃核承氣湯的通便作用較強,所以適用於下焦蓄血證中血液瘀積較輕但大便不通較明顯者。
五、潤下法
寒下、溫下、逐水、逐瘀四種攻下的方法都適合於體質壯實又受到外邪影響而導致屎、水、瘀等有形積滯蓄積在體內而產生的疾病。如果是年老體衰或久病體虛而導致腸道缺乏滋潤,引起大便不通等症狀,這時就不能使用上述峻烈的攻下方法,而是要採用一種緩和的下法,這就需要用到潤下的方法。
潤下,就是通過補益人體精血、滋潤腸道的方法使燥結在體內的大便能順暢地排出體外的一種下法。在潤下這種方法中,中醫常使用植物的果仁為主要藥物來構成方劑。植物的果仁往往有兩個特性:一是植物果仁中常含有大量的植物脂肪,能起到滋潤腸道、順暢大便的功效;二是植物果仁中常含有植物生長、繁殖的初始物質,可以說是植物的「精氣」聚集的地方。所以能起到補益人體精氣的作用。這兩方面的特性也使果仁類藥物成為潤下法的最佳選擇。在中既上常用的果仁藥物有核桃仁、芝麻仁、桃仁、杏仁、鬱李仁、松子仁、柏子仁、火麻仁等。如主要治療老年人因為精血虧耗、腸道失於滋潤而形成便秘的「五仁丸」就是用桃仁、杏仁、鬱李仁、松子仁、柏子仁、陳皮組成的一個潤腸通便的有效方劑。
治療這類便秘還有一個常用的成藥「麻仁丸」,其組方原則與「五仁丸」基本類似。麻仁丸出自張仲景的《傷寒淪》,由麻子仁、芍藥、枳實、大黃、厚樸、杏仁等六味藥物組成,研末後用蜂蜜和成丸。對於這個方劑,有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對於本方的主藥麻子仁,現在的方劑書都解釋為火麻仁,我認為解釋為芝麻仁更為符合張仲景的制方原意。火麻仁的主要功效就是潤腸通便,不具有滋養作用,而芝麻仁在潤腸通便的同時還有補益人體精血的作用,對於治療精血虧耗所引起的便秘來說更為貼切。張仲景在另一個方子中也用到了「麻子仁」,這就是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炙甘草湯」。所謂「心動悸,脈結代」,就是指患者出現心慌心悸、脈象結代這一類病症,類似於現在的心率失常疾病。中醫認為本病主要是由人體精血虧耗、心臟功能失調而引起。對於這樣一個疾病的治療,如果把「炙甘草湯」中的麻子仁解釋為只有潤腸通便作用的火麻仁,那就會顯得很牽強,而解釋為能滋補人體精血的芝麻仁就非常貼切和容易理解了。
第二,本方採用丸劑的劑型,就是利用了「丸以緩之」的特性,使藥物的通便作用能緩慢而持久地發揮,更符合潤下、緩下的要求。
第三,本方中杏仁的使用也值得我們玩味。杏仁除了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之外,還有止咳平喘的作用。《神農本草經》稱杏仁能「主咳逆上氣雷鳴」,並有「下氣」的功效,因此,杏仁有很好的肅降肺氣的作用。我們前面講到,人體五臟和六腑藉助經絡的絡屬,互相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其中肺和大腸就是互為表裡的特殊關係。肺的功能改變往往會對大腸的功能狀態起到一定的影響。因此,杏仁降肺氣的作用就可以協助並增強大腸向下傳導、排洩糟粕物質的能力,這就是麻仁丸中使用杏仁的另一層面上的意義。
在臨床上需要使用下法的疾病中,還有一種非常特殊的類型,那就是熱邪在體內停留時間過久,大量耗損人體津液,導致腸道乾涸,糟粕物質無法順利排出,從而閉塞腸道而引起便秘不通、脘腹脹悶等症狀。這種病狀的特點是既有嚴重的津液虧損,又有急需改善的大便閉塞,中醫把這種病症稱為「無水舟停」。這就好比是久旱之後河道乾涸了,船當然就不能正常地順流而下。這個時候想要讓船行駛起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儘快使河道中的水充足起來,水滿了,船也自然能動了。否則,想通過外力來拉動船,一則很難拉動,二則在拉的過程中勢必要損傷到船體和河道。所以對這類「無水舟停」證的治療,如果單純使用「攻下」的方法,那就好比是用外力去拉船(停積在腸中的大便),不但不能使船動起來,反而會損傷到河道(腸道),這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補充人體津液(也就相當於使河道中的水滿起來),津液充足了,我們再稍稍用點外力(通大便),燥屎自然就能排出來了。這個方法,中醫上稱為「增液行舟」法。這個方法的代表方劑該屬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提出的「增液承氣湯」。增液承氣湯由玄參、麥冬、生地、大黃、芒硝五味藥構成。其中玄參、麥冬、生地三味藥又稱「增液湯」,從方名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三味藥組合在一起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增補人體的津液,使腸道得到足夠的水分滋潤,再配合大黃、芒硝這兩味軟堅散結、攻下通便的藥物,共同起到攻補兼施的效果。
我曾經治療過一例患者,七十餘歲,因為服用「尪(wāng)痺衝劑」(一種治療類風溼或慢性骨關節疾病的中成藥,主要作用是溫補腎陽、祛風除溼,藥性偏於溫燥)而導致大便不通、小腹脹悶疼痛、舌苔幹而黃燥、脈象虛大。當時我給予大承氣湯一劑:大黃10克(後下),芒硝10克(衝服),枳實10克,厚樸10克。第二天,患者前來複診,說服藥後大便仍未解,腹部脹痛比昨天更厲害了。我考慮到這個溫燥藥物對人體津液的損傷,加上患者年事已高,體內精血肯定有不同程度的虧損,於是改用增液承氣湯:大黃12克(後下),芒硝10克,生地30克,麥冬10克,玄參30克,仍給予一劑。患者再次前來複診時面有喜色,說,昨天的藥服完後過了約2小時就開始解大便,共解了3次,解完人馬上就輕鬆了,腹脹腹痛也都消失了。根據這個情況,我又給開了一劑滋養陰液的方劑以善後:生地12克,麥冬10克,玄參l5克,石斛10克,桑葉6克,甘草6克。服後患者漸安。
常用的下法就討論到這裡。在使用時,我們需要根據引起體內積滯的類型和性質來選用不同的下法,如寒下與溫下、逐水與逐瘀、急下與緩下以及「增水行舟」等。這些下法如果運用正確,往往能起到立竿見影、藥到病除的效果。但如果運用不當,也會耗損正氣、加重病情,甚至導致病人死亡,所以在選擇使用時一定慎重,要從中醫望、聞、問、切的辨證觀點出發,辨清疾病的虛實寒熱、輕重緩急,從而根據疾病的特點制定出最為恰當和適宜的下法。「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任何的馬虎和大意對醫生來說都是要不得的,這是我們在使用汗、吐、下這些祛邪方法時尤其要留心的地方。
文源:宏五學堂
========== END ==========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廣告是系統隨機配發,我們無法詳細控制、選擇。請您切勿購買任何動物製品、肉食。不要買漁獵、捕鳥的器具,拒絕殺生。不要玩殺人遊戲,殺人遊戲與實際殺人果報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萬惡淫為首,邪淫是輪迴和災禍的根本。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切記!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