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有周期性漲落規律,如:在每日裡出現兩次大潮和兩次小潮。通過長期實踐、觀察、發現每日的高湖大多出現在月亮的上、下中天(即過當地子午線時)前後。低潮時間則在月出月落前後,並且每日的高(低)潮時間逐日後移約48分鐘,即每天晚48分鐘(0.8小時)。每月的兩次大潮是農曆初一、十五附近幾天,兩次小潮是在農曆的初七、八和廿二、廿三附近幾天。但在實際上形成大潮和小潮的時間,並不正好是上述時間,因為地球形狀很複雜,所以各地發生最大潮和最小潮的時間要比理論上拖後幾天。如:山東半島沿海每月的初三和十八潮的漲落最大,而初十和和廿二、廿五前後潮的漲落又最小 方法一 1、農曆日期小於十五的: 漲潮時間 = 農曆日期×0.8 退潮時間 = 農曆日期×0.8-6 2、農曆日期大於十五的: 漲潮時間 =(農曆日期-15)×0.8; 退潮時間 =(農曆日期-15)×0.8-6 計算出的時間是12小時制的。
每個農曆月的初一、十五的早上六點和下午18:00潮位漲到最高,中午12:00和 凌晨0:00降到最低。然後每天漲潮落潮時間往後拖延48分鐘
時間 漲潮 落潮 漲潮 落潮
(初一、十六) 0:48 7:00 13:12 9:24
(初二、十七) 1:36 7:48 14:00 20:12
(初三、十八) 2:24 8:36 14:48 21:00
(初四、十九) 3:12 9:24 15:36 21:48
(初五、二十) 4:00 10:12 16:24 22:36
(初六、二十一) 4:48 11:00 17:12 23:24
(初七、二十二) 5:36 11:48 18:00 0:12
(初八、二十三) 6:24 12:36 18:48 1:00
(初九、二十四) 7:12 13:24 19:36 1:48
(初十、二十五) 8:00 14:12 20:24 2:36
(十一、二十六) 8:48 15:00 21:12 3:24
(十二、二十七) 9:36 15:48 22:00 4:12
(十三、二十八) 10:24 16:36 22:48 5:00
(十四、二十九) 11:12 17:24 23:36 5:48
(十五、三十) 12:00 18:12 0:24 6:36
每個農曆月的初一、十五的早上六點和下午18:00潮位漲到最高,中午12:00和凌晨0:00降到最低。然後每天漲潮落潮時間往後拖延48分鐘 青島是半日潮區域,每天兩次高潮、兩次低潮,每兩次高潮之間相隔大約12小時。 如果您真的要看的話,由於引起潮汐的月亮的位置每天都不一樣的,所以漲潮時間每天都不一樣。 漲潮時間每天不同,14天輪迴一次,因此,下一天漲潮是頭天漲潮時間推遲0.8 小時(51分鐘),可根據農曆日期計算每天漲潮的時間,滿潮時間大致 計算公式如下: 陰曆16以前:陰曆日期乘0.8+3 陰曆16以後:(陰曆日期-15)乘0.8+3
說明:
1)單位 以下表中所採用的時標為被今北京時,即協調世界時加八小時。潮水高度為海 圖基準面以上高度,以米為單位。基準面在主水平基準面下 0.146 米。 2)氣象因素對預測時間及高度的影響 由於預測漲退潮出現的時間及高度只適用於平均氣象情況,故當實際氣象情況 與平均情況有距離的時候,潮汐觀測與預測之間可能出現分別。如果出現極端 之天氣情況例如熱帶氣旋,這項分別會較大。 3)術語注釋 半日潮: 每日出現兩個漲潮和兩個退潮的潮汐類型。(汕頭既屬於半日潮) 潮差: 漲潮和接的(或前一個)退潮的高度差距。 漲潮: 潮水上漲至最高時的高度。 退潮: 潮水退至最低時的高度。 大潮: 出現在每個月朔或望的時期,潮差特別大的潮汐。 小潮: 出現在每個月上弦或下弦時期,潮差特別小的潮汐。 調和法: 將潮汐變化分解為不同頻率,振幅和相位角的諧波(即分潮)的方法。 協調世界時: 現代所有國家所採用的官方時間標準,在大多數實際用途方面, 協調世界時和格林尼治平時無甚分別。 海圖基準面: 測量水深或潮水高度的基礎高度。 黃海基準面: 中國大陸測量土地的基礎高度。
原文轉自百度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