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偶
日本江戶時期出現了人偶藝術。作為傳統的民族工藝品,在日本的武士家族中,「人偶」情結極其深重,一般來說,人偶作為一種嫁妝被賦予消災解難的寓意和祝福的美好願望送給女兒。由此可見,人偶是一種寄託了精神願望、具有心靈撫慰,甚至是靈魂寄附的載體的文化工藝物質。
日本人偶常常穿著華麗的和服盛裝,日式髮型和傳統的日本打扮作為裝飾品,出現在武士士族家庭的櫥櫃。它反映了日本民間和社會的風俗習慣、民情文化,展現了日本百姓的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物質追求。
人偶在日本文化中又叫做人形,人偶藝術是日本文化傳統中的一種民間美術,與中國的絹人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初的人偶是作為孩童的玩具出現在民間,常見的就是簡單的木偶人。木偶工藝有上千年的歷史,日本是典型的島國國家,其地域面積狹小,多山多林。
而在人口稠密區,最富盛名的木偶人發源地便是日本東北地區的宮城縣。在鳴子町,人們利用豐富的林木資源,製作了大量的木質生產生活用品和工具,其中就包括木製的人偶工藝品,這些人偶手工藝具有強烈而獨特的地域和時代特色。
民族個性與中原文化: 社會傳統影響下的人形美術
1.「含蓄與內斂」——精神至上原則的信奉
日本民族性格十分複雜,受華夏東方文化的影響,日本作為封建傳統以集團為重,且具有極強敏感性質的憂患意識的民族性格心理,使之在「人偶」情結上具有始終如一的熱愛。
「以和為貴」與精神至上的傳統思想使得人偶的人文意義變得複雜而生動,它是人們心靈的寄託,在意識形態上佔據了很高的位置。
日本的文化體系裡的羞恥感、含蓄與謙和、集體意識、武士道文化、哀寂幽玄等,讓日本的民族心理具有雙重性。
柔美與內斂,卻又壓抑幽暗,這些都體現在人偶美術裡,使人形代表了隱私與希望、期盼甚至恐懼等不能說出口的複雜情緒的情況的寄託。
精神超越物質的民族心理在「萬物皆有靈」的基礎上,以及強烈的依賴意識,讓人形娃娃具有神化的特點,在祈願消災的祭祀中引出許多關於魂魄附體的鬼怪傳說和妖祟離奇現象。
在日本傳統的三月三女兒節裡,人偶被擺放在特製的雛壇上,穿著精美的華服,點燈籠,獻桃花,再擺上放上白酒、菱餅等節日美食,伴隨著歡樂悠揚的樂曲以此表達對美好生活的俗夙願和對幸福安康的嚮往。
人偶文化
2.中原傀儡人偶與雛祭的傳入
戰國時期,中國就出現了傀儡學說,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便隨著人口遷徙和移民、使節渡傳入日本。
關於操控人偶的技術和傳說在《三國志·魏書·倭人傳》裡就要一些提及,文曰:「時倭女王卑彌呼,以塑泥人為偶,行巫蠱之術,人偶能坐立,能行走,倭民大駭,俱服之。」
當然,人偶行走的怪力亂神的巫邪魔力術事實上並不是真實存在的,這背後的真相實則是人們利用早期的機械學和模型構造,以及物理運動原理進行人偶控制罷了。
而此時這也讓初次傳入日本的傀儡術罩上了一層靈異巫蠱術的神秘外衣,也讓日本本土的人偶有了新的發展和傳統精神意義上的改變。
傀儡真正的人型化是從日本的戰國時期開始的,傀儡與人偶在日本武士家族和貴族階級中地位非同一般,它們時常被賦予了人的鮮活的魂魄和思想,甚至要特定的表現工藝來替代其大名和本尊形象,人形娃娃除了要代替的人生活精神等各方面仿造得十分之像,還要在形體外觀上與之完全契合。
這樣的人偶娃娃常出現在重要或是盛大的場合,它們將代替本尊或是政客在危險或激烈的地方活動,以鼓舞士氣,延續精神上的支持。
古代中國雛祭的傳入後,日本便一直保持著用人偶祭祀祈福的傳統。
平安時代,神佛禪道思想、玄學咒術等中原文化與日本本土的「和風文化」相結合,再加上巫蠱和傀儡等文化的影響下,人形娃娃通常帶著一種幽暗靈異的特徵。
在雛人祭中,人們用人偶祛除女孩身上的厄運和不幸,這使人偶成為一種厄運的轉載體,它接受了人的不幸,把人體內的災禍轉移到自己身上,以此保佑人們健康平安的生活。
舞伎文樂: 日本人偶與古典文化的結合
日本是一個熱愛歌舞伎樂的民族,在文樂戲劇、狂言歌舞等藝術形式不斷成熟和發展的過程中,追崇人偶美術的日本人開始將其融入到這些文藝活動中。在很多日本的民間傳統藝術表演中,我們都可以發現人形的蹤影,而日本人形與歌舞伎的關係是最為密切的。
通常情況下,歌舞伎的角色扮演由人偶來替代,在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中始終離不開日本民族性格裡的集團精神和序列、等級觀念以及強烈的服從、克制與敬畏心理。
而在文樂方面,人偶的表演也佔據了很大一部分。文樂也就是俗稱的人形淨琉璃,屬於一種木偶戲劇,有點像中國古代的傀儡操縱戲,由人操控著木偶人進行戲劇表演,配合三弦樂曲和說唱敘述形式進行完整的演出,這在日本的民俗文化中十分著名。
人偶表演
不管是歌舞還是戲劇,人形美術具有強烈的日本古典文化色彩,使人偶藝術以細膩和含蓄為基礎,既有室町時期的「幽玄」,又能體現江戶時期的「閒寂」的古典文藝特徵。
結語
在日本民族風俗和民族性格的影響下,日本人偶藝術具有「真」、「哀」、「豔」、「寂」等特點。隨著經濟和農工業的發展,日本百姓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緻的人偶不再是上層階級和武士政客的專屬,它們開始流行於民間下層社會。
這樣一來便極大地促進了日本人偶藝術的發展,精緻大方、表情豐富、服飾鮮美的人偶娃娃展現了日本不同地域的民風民情,日本百姓的情感寄託、風土人情以及濃厚的和風文化,伴隨神識玄學盛行於日本民間。
從本土文化到與中原、西方文化的交融過程中,人偶藝術的發展得到了新的飛躍。
參考文獻
1、《日本民間藝術》
2、《日本人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