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3月30日)就是星巴克成立47周年,所以小編決定再再再寫一次這個品牌!
我們對星巴克自然不陌生,但你對它真的了解嗎?星巴克的咖啡為什麼那麼貴?為什麼會用「中、大、超大」這種不同尋常的方式給杯子命名?
雖然小編之前分析過,但都是針對某一個營銷點來寫,今天就讓我們做一個總計——
1. 第三空間理論
「人們需要有非正式的公開場所,把工作和家庭的憂慮暫時放在一邊,放鬆下來聊聊天。」這就是著名的第三空間理論,也是星巴克成功的最大秘密。
讓星巴克從普通咖啡店,變成一個文化現象的重要轉折點,正是董事長舒爾茨意識到「星巴克賣的不是咖啡,而是服務和體驗」。在這一點上,德國有啤酒花園,英國有酒吧,美國有星巴克。
2. 橫著排隊
大致有三個好處:
【1】.更方便顧客看到牆上的菜單和櫃檯裡展示的新周邊,還能邊看邊打發時間;
【2】.眼前的咖啡製作過程,會讓顧客覺得很有儀式感、體驗感;
【3】.方便顧客之間交流。
簡單的改變,進一步契合了星巴克的「社交」屬性。
3. 獨特的杯型命名法
星巴克的杯型,不同於傳統的小、中、大,而是中、大、超大。這麼命名是有講究的。一套只有自己人聽得懂的行話,會迅速提升群體認同感。星巴克要利用的,正是這種語言的神秘力量。
一旦學會了這個命名規則,就會開始對星巴克的文化默默接受。最終,它會像一種密語——一旦使用,就有一種歸屬感和儀式感,產生強烈的群體認同。
4. 「吧檯」和座椅的獨到設計
星巴克的「吧檯」設計很講究。你坐在「吧檯」上,不但可以看到咖啡師製作飲料的過程,店員閒下來時還會過來和你聊天。座椅之間並不遠,但距離很巧妙。坐下來的時候,即使旁邊有人也不會顯得尷尬。
事實上,星巴克店內的設計和布局都很強調一點——盡一切可能促進人與人的交流,打造一個供大家社交和放鬆的社區。
5. 圍裙制度
在星巴克,對咖啡的理解程度是劃分店員等級的標準。店員身上的圍裙分為三種:綠圍裙是普通店員,黑圍裙代表咖啡大師(通過每年一次的筆試和面試獲得),咖啡色圍裙代表咖啡大使(最稀有、等級最高,在星巴克每兩年一次的比賽勝出者獲得)。
圍裙制度把工作變成了打怪升級的遊戲,員工會增加對咖啡的興趣和工作自豪感。最終,這些都會轉化到對消費者的服務上面。
6. 夥伴文化
在星巴克,無論職級高低,互相都稱「夥伴」。無論是剛入職的員工還是店長,都要輪流收銀、做咖啡、做清潔;區域經理都沒有辦公室,巡店時隨便找一家店的座位開始工作;兼職員工符合條件後也可以以折扣價購買星巴克的股票……
把員工當公司的主人,和公司共同發展,這就是星巴克的企業文化——夥伴文化。
7. 密集開店
這樣做有三個好處:
【1】.分流顧客,減少排隊時間,給店內提供更多的空間和座位;
【2】.減少固定成本,單店成本被攤得很薄;
【3】.迅速加深消費者對星巴克的品牌印象。
激進的開店策略,不僅幫星巴克迅速增強影響力,而且提升了用戶體驗,一舉多得。
8. 奢侈的民主化
在過去,星巴克咖啡絕對價值並不高,但它象徵的是精緻的、大都市的、中上階層的生活方式。
但是隨著「奢侈的民主化」,更多的人能夠負擔得起星巴克的消費,它讓人們更平等。想像一下:普通打工者和世界首富,喝的是完全一樣的咖啡。這件事,很酷。
9. 積極應對挑戰
為了提高銷售額,星巴克採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進軍午餐市場,開啟「免下車外賣」業務等,直接和麥當勞成為競爭對手。
而為了保住高端形象,星巴克做了兩個布局:一方面,打造豪華咖啡宮殿「烘焙工坊」;另一方面,大量開設比普通星巴克店高檔得多的甄選咖啡精品店。
10. 社交基因
如果只能用一個詞概括星巴克,一定是——社交基因。從空間布局設計,到引導顧客,再到杯型的命名,無不是基於「第三空間理論」,圍繞「社交」這個核心基因——為你提供一個優質的、獨立的社交場合。
好了,就是這十個理由,讓星巴克的咖啡可以賣到如此高價,神不知鬼不覺的「偷」走你的錢。但如果你覺得不貴,那就當小編沒說~!